摘 要:国际贸易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之而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也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采用2008—2020年中国2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且这一结果表现出很强的稳健性。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不同区域有所不同。此外,通过整合实证部分得到的各种回归结果,文章还提出了针对国际贸易与收入不平等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依存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泰尔指数;收入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F742;F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1(a)--05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5.9万亿美元,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1]。然而,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城乡差距显著的国家。202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821元和21691元[2],城乡收入比达到2.39∶1,尽管这一差距较前些年有所缩小,但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依然显著。
国际贸易通过多种渠道对城乡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一方面,贸易开放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3]。贸易带来的经济繁荣为城市居民创造了大量高薪就业机会,并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吸引外资、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地区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贸易开放的收益并未在社会中进行均等的分配,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农村地区难以吸引足够的投资和高素质人才,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4]。同时,城市地区所获得的资源和政策支持较多,加剧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机会和收入水平上的不均衡。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城乡收入不平等问题在国际贸易背景下更加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国际贸易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地级市作为中国的中观经济单元,具有代表性强、数据可得性高的优势,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国际贸易对不同地区收入分配的具体影响。
2 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得到了广泛认可。Singh (2010)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指出,大多数研究都支持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宏观经济证据表明贸易对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微观经济证据则支持生产率提高对贸易的外生效应。此外,WTO在促进自由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开放的国际贸易对经济的有益作用在各国都有明显体现[6]。
有学者提出国际贸易加剧了收入不平等,虽然国际贸易会带来一国总财富的增加,但如果分配制度不够合理,财富就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居民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建立,国际贸易分工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国际贸易的扩大使得企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对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高技能工人的收入随之增加,而低技能工人的收入相对减少[7-8]。陈昭和曹洪兰(2021)指出贸易开放加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一差距会逐渐缩小[9]。雷欣和范涛(2019)认为贸易开放造成的机会不平等是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10]。Liang(2023)指出出口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从而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总体不平等[11]。
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国际贸易会减少不平等[12]。从跨国研究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近年来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3]。减少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一个可行途径是推动建立区域间经济合作组织。通过这种方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将显著缩小,从而促进收入不平等的消除[14]。在理论上,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最早考察国际贸易后国家内收入分配变化的模型之一,其认为实施国际贸易后,一国对本国富有的要素的需求会增加,从而导致要素价格上涨,并引发不同部门间收入分配发生变化[15]。Xiong(2020)指出全球贸易在减少中国收入不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中国对G7国家的出口加速了技能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因此,虽然进口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这一影响会被出口的对收入不平等的缓解作用所抵消[16]。魏浩和赵春明(2012)指出,对外贸易会增加整体的就业数量,这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城市居民的就业质量要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导致两者收入差距拉大,两种作用的综合结果最终造成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17]。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错综复杂。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合作、扩大出口品种等方式缓解国家间的收入差距。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国际贸易会通过过度偏向特定行业或个人而放大国家内部的收入差距。国际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因贸易政策、技术进步、国内分配制度等因素而异。目前,关于国际贸易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往往基于省级数据,结论不够全面。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结合文献综述中的讨论,从积极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可以带动中国产品的出口,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有利于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国际贸易往往伴随技术的转让和共享,有助于提高工人的生产力,提升产出和工资水平,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负面影响看,国际贸易可能导致传统产业的衰落,中国农产品与外国大农场相比缺乏竞争力,而外国农产品的进口会进一步降低中国农民的收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部分农村居民可能获得城镇就业的机会,但往往局限于低技能、工资相对较低的工作,这种情况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尽管国际贸易在促进城镇化方面具有积极的一面,但高技能劳动者更有可能从中受益,而低技能劳动者在城市环境中可能面临加剧的竞争和压力,这种竞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收入不平等。
基于此,本文提出的主要研究假设是,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各地级市城市统计年鉴,共208个城市。本文数据的时间范围设定为2008—2020年,选取数据为年度数据。
(1)解释变量:选取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衡量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某一地区外贸总额与GDP的比值,采用比例法可以有效消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额的影响,从而反映某一地区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18]。
(2)被解释变量:衡量收入差距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支配收入差额法直接比较不同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差距,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测量方法,但该方法可能导致样本内的差异无法测量和显示。基尼系数在比较地区间不平等时具有很大优势,但在比较城乡不平等时,无法消除地区间资源和政策差异所产生的收入差异。泰尔指数是另一种常用的收入不平等衡量指标,它将收入分成不同的组别,并评估各组内以及不同组别之间的不平等程度。本文同时使用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与泰尔指数两种方法考察城乡收入差距,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3)控制变量:本文利用已知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的六个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率、外商直接投资(FDI)、城镇失业率、工业发展水平(工业增加值与GDP之比)、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机构村贷款总额与GDP之比)、政府干预水平(政府财政支出与GDP之比)。
(4)工具变量:为了减轻内生性可能导致的估计偏差,有必要纳入工具变量来生成一致性估计量。以往研究通常使用关税税率作为替代变量来评估贸易依存度与收入不平等关系估计结果的可靠性[19],但这种方法不适合分析城市层面的数据。本文创新性地使用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作为主要工具变量。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与全球贸易依存度密切相关,因为这些企业通常从事商品或服务的国际交易。由此,回归分析将通过分离宏观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而获得更精确的结果。
3.3 模型构建
利用收集的面板数据,本文建立以下模型,实证研究国际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Inequalityit=β0+β1Trade_Dependencyit+β2~7Controlsit+λt+γi+εit
其中,i=1,…,208和t=2008,…,2020分别表示城市和年份;λ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γ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在经过Hausman检验后可知,本文数据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应用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来提高估计效率。城市固定效应有助于隔离城市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城市之间的变化,而时间固定效应有助于消除金融危机等其他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的影响。
为了消除内生性的可能性,并产生更可靠的估计量,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选择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比例作为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第一阶段):
Trade_Dependencyit=α0+α1FFit+α2~7Controlsit+λt+γi+εit
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第二阶段):
Inequalityit=γ0+γ1+γ2~7Controlsit+λt+γi+εit
除了呈现数据集中所有地区的总体回归结果外,本文通过基于中国四个经济区域进行单独回归,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4 实证分析
4.1 基准回归分析
本文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回归,以基本了解对贸易依存度与收入指标之间的关系(表1)。
在模型(2)中,外贸依存度对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显著影响,贸易依存度每下降1%,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约0.039%,且该结果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这表明贸易的增长为城镇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可能使城镇居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可能扩大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但模型(1)的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泰尔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泰尔指数更注重收入分配的总体不平等。虽然贸易的增长导致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扩大,但总体社会不平等水平并没有因此发生显著变化。泰尔指数不仅考虑了城乡差距,还考虑了城乡间收入分配等内部效应。如果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升收入水平来减少内部不平等,那么即使城乡差距扩大,总收入不平等也可能不会上升。
此外,回归结果也可以为模型中控制变量的系数提供一些解释。政府干预、城市化、FDI和工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失业率和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2 工具变量分析
在基线回归模型的分析中,城市层面还存在其他因素同时影响该城市的贸易依存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导致所得到的实证关系由遗漏变量引起,影响模型估计的准确性。为了控制这种内生性对本文所研究关系的影响,需要引入工具变量法,即寻找与误差项无关,但与研究中感兴趣的内生变量相关的外生变量,代替基线模型中的内生变量,从而消除内生性带来的偏差。本文选取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比例作为工具变量。
由表2可知,工具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系数为正,p值小于0.01,表明IV与内生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此外,工具变量的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在最大IV大小10%(16.38)时超过了Stock-Yogo弱工具检验的临界值,这表明工具变量拒绝了弱IV的零假设。
2SLS回归的第二阶段结果在解决了内生性问题之后,仍然表明贸易依存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的基线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这意味着,对于中国城市而言,国际贸易水平的提高将为城镇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从而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4.3 异质性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有必要单独讨论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本文将各个城市按照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划分,形成东北、东部、中部与西部四个地区,并对不同区域的子样本进行单独回归。
在东部地区,贸易依存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国际贸易并未导致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扩大。中部地区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贸易依存度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确切地说,贸易依存度每增加1个单位,城乡收入比就减少0.299个单位,这个系数在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贸易依存度的提高表明该地区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进出口业务更加频繁。出口导向型企业能够获得更多业务,也就有能力招募大量农村工人,从而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国中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贸易创造的就业机会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能够推动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收入大幅增加。
西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056。这意味着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优势更大。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西部城市的发展水平要低得多,参与全球贸易的程度也较低。因此,当国际贸易发展时,西部地区的城市企业会获得更多的贸易订单,使得城镇居民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受益者。这是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拥有更好的技术与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因此,城镇居民会首先获得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与更高的收入。只有当西部地区的城市扩张达到特定的阈值,城镇居民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时,农村居民才能获得新的工作机会。
在东北地区,贸易依存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的系数为-0.46,在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从区域地理位置看,由于毗邻俄罗斯和韩国的战略位置,东北地区已成为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枢纽,尤其是那些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同时,东北地区已经大范围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农村居民本身就有着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开放的国际贸易将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好的职业前景,提升其收入水平,从而降低城乡收入不平等。
5 结语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2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外贸依存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本实证回归模型表明,贸易依存度与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呈正相关关系。2008—202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呈下降趋势,回归结果显示,贸易依存度每下降1%,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约0.039%。即使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仍然一致且显著。但是,这一现象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东部、东北等具有地理优势的地区,并没有因为贸易依存度而出现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贸易依存度与收入差距的相关性则更加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例如转型升级迫切的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受益于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政策鼓励国际贸易。全球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贸易为公民提供通过进入更大市场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也为企业提供了通过采用外国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吸引外国投资的机会。因此,政府应促进国际贸易,以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使更多公民和地区从贸易中受益。这可以通过发布涉及降低关税和建立更多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来实现,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国际贸易壁垒。
然而,本文讨论的贸易与不平等关系的异质性讨论,显然基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需要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在东部地区实施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这不但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全球贸易对减少东北地区的收入不平等有显著影响。因此,在东北地区实施积极的自由贸易政策不仅可以提高贸易效率,还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为了解决全球贸易导致的西部地区收入不平等问题,政府应该实施更具战略性的国际贸易政策,侧重于吸引外国公司和出口导向型公司在农村而不是城市地区投资,以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严瑜.中国为全球贸易增长提供驱动力[N].2024-04-25.
郭晋晖.2023年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城乡、地区间差距继续缩小[N].2024-01-26.
熊灵,魏伟,杨勇.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1987—2009 [J].经济学(季刊),2012,11(3):1037-58.
曾国彪,姜凌.贸易开放、地区收入差距与贫困: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3):72-85.
Singh T. Does international trade cause economic growth? A survey [J]. The World Economy, 2010, 33(11): 1517-64.
陈继勇,陈大波.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0(3):46-57.
唐东波.全球化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1,34(9): 95-117.
Harrison A, Mclaren J, Mcmillan M. Recent perspectives on trade and inequality [J]. Annu Rev Econ, 2011, 3(1): 261-89.
陈昭,曹红兰.贸易开放、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实证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21(5):12-20.
雷欣,范涛.贸易开放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机会不平等的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3):16-26+127.
Liang 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23: 1-4.
李磊,刘斌,胡博, 等.贸易开放对城镇居民收入及分配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2,11(1):309-26.
Milanovic B.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6, (3865).
Kaitila V. Transnational Income Convergence and National Income Disparity: Europe, 1960~ 2012 [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2014: 343-71.
张矢的,阎娟,王晓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中国的实证检验: 基于产业要素密集度的时序横截面模型分析[J].管理评论,2009,21(4):90-7+110.
Xiong Y. International trade, factor endowmen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regional data [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20, 56(14): 3405-24.
魏浩,赵春明.对外贸易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1):78-86.
田园.“双碳”背景下国际贸易水平对碳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贸易依存度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2(17):168-71.
Salimi F, AKHOONDZADEH T, ARSALANBOD M R. The triangle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J]. Communications on Advanced Computational Science with Applications, 2014, 26(1):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