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下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所蕴含的制度创新必将对所在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据此本文从贸易开放、投资自由、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4—2022年3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产业升级;多期双重差分法;贸易开放;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742;F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1(a)--04
自由贸易试验区(Pilot Free Trade Zone,PFTZ),简称自贸试验区,在国际上也称为自贸园区 (Free Trade Zone,FTZ),是一国或地区境内设立的执行单方面的对外开放的小块区域。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成立。迄今为止,自贸试验区政策推行了逾10年的时间,我国先后设立了共21个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作为当前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试验窗口,也是实现以开放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本文从贸易开放、投资自由、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4—202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1.1 定性研究
以Hamada(1974)、Krugman(1979)为代表的自贸试验区支持者认为,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自由度较高,其可以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投资壁垒等方式加速经济要素的流动与集聚,从而促进区域的产业分工和区位选择,有助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金京等(2013)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源于资源要素的国际化分工与协作,而自贸试验区设立带来的要素流动效应将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赵亮(2021)采用定性推演和逻辑演绎的方法,从区内、区外和区际视域构建自贸试验区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架构,具体梳理出“自贸试验区驱动”的一系列经济效应。其中,本文基于区内视域发现,通过贸易开放、投资自由、金融创新、制度变革,自贸试验区能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双维驱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且这种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具备可持续性。
1.2 定量研究
近年来,采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法以及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的方法来研究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效应逐渐成为热潮。聂飞(2019)选择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和2015年天津、福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并基于2003—2017年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ID模型检验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上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效果具有3年持续期并在此之后不再明显,天津、福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效果因滞后效应暂未显现。方云龙(2020)利用沪津闽粤四大自贸试验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情境下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及传导渠道。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起到积极作用。支宇鹏等(2021) 基于2004—2018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设立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影响,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存在区域差异性,具体而言,东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王丽娅等(2022)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周边城市群的金融开放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上海自贸试验区能够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其金融开放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驱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谢申祥等(2022)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自贸试验区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区域内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进而验证了自贸试验区对我国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2 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
根据目前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得出,自贸试验区影响区域产业升级的任务和举措直接且集中体现在贸易开放、投资自由、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四大方面。
自贸试验区通过贸易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是其作用于区域产业升级的基础。蔡海亚和徐盈之(2019)提出了物质资本积累效应,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能通过开展贸易活动实现资本积累,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赵亮(2021)认为,自贸试验区通过下放相关审批权等贸易便利化举措扩大了贸易规模,不但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干中学”效应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自贸试验区通过不断降低投资壁垒,促进投资自由化,从而影响区域产业升级。李晓钟和叶昕(2021)认为促进投资自由化,鼓励本土企业和外企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本土企业有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外资企业则会注重产品的本土化研究。这种竞争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并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以制造业为例,聂飞(2019)提出在区域产业发展中,若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上游中间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控制标准将得到提升,这将促进上游中间品制造业产业链升级。
自贸试验区通过金融创新带来金融集聚效应,从而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撑。金融制度与政策的改革创新,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龙云安等(2019)对川渝自贸试验区的金融集聚和金融深化与产业升级进行了研究,指出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深化能为金融产业集聚提供外部环境支持。赵亮(2021)提出,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集聚,为竞争力强、效益高、前景好的企业提供更多资金供给,有利于高新企业进行持续投入,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保障。在制度创新方面,自贸试验区肩负“先行先试”的任务,对照区域经济协定的高标准,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注重进行本土化的制度试验、改革和创新,促进区域内外要素流动,提升区域发展能级,进而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李晓钟和叶昕(2021)研究认为,自贸试验区推行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降低了外资准入门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激发市场活力。
3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3.1 模型构建
对于政策影响效应问题的研究,学术界普遍利用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等进行实证研究。而随机试验和“准自然试验”是我国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特征,鉴于此本文选择双重差分法来实证研究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我国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双重差分法,是一种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并准确评估政策效应。
双重差分法通过设立两个虚拟变量treated和time来对研究样本进行划分。其中treated表示是否实施政策的虚拟变量,实验组取值为1,控制组取值为0;time则表示政策实施时间的虚拟变量,政策实施后的时间段取值为1,政策实施前的时间段则取值为0。treatedi×timet为分组虚拟变量与政策实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通过设立上述虚拟变量,本文将研究样本划分为四组,通过计算这四组之间的差异,准确评估政策的影响效应ISit。如式(1)所示:
ISit=α0+α1treatedi×timet+α2treatedi+α3timet+δXit+εit(1)
在表1中,α1+α3为实验组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前后的处理效应,α3为控制组的处理效应,将这两个效应再次进行差分,即可得到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净影响α1。
由于自贸试验区分不同年份及不同批次设立,故选择在双重差分模型(1)的基础上,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相较双重差分分析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优越性在于:不但能度量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而且能更全面、更有效、更准确地衡量净影响效应。具体设定如下计量回归模型:
ISit=α0+α1treatedi×posti,t+α2treatedi+α3posti,t+δXi,t+εi,t(2)
式(2)中,i(i=1,2,…,31)表示我国除西藏以外的31个省(直辖市),其中t代表时间年份,取值范围为2004—2022年。核心解释变量treatedi×posti,t表示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双重差分虚拟变量,控制变量Xit代表影响区域产业升级的其他因素,εi,t为随机扰动项。在模型(2)中,当treatedi×posti,t的系数α1显著时,表明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影响效应,反之若α1不显著,则说明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升级没有影响效应。
3.2 变量选择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4—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水平ISit表示省(直辖市)i在t年的区域产业结构水平,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衡量各省(直辖市)产业结构。
(2)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自贸试验区建设treatedi×posti,t是一个虚拟变量,若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后,i省(直辖市)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各省(市)金融增加值(finance)、政府财政支出水平(expenditure)、对外贸易额(trade)、吸收对外直接投资额(fdi)、研发金额(rd)作为控制变量。
4 实证结果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显示了实证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包括观测值数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及最大值。
4.2 基准回归结果
在表3中,第(1)列是不纳入控制变量时的估计结果,其中双重差分虚拟变量treatedi×posti,t的系数估计值为0.0000101,并且在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2)列为考虑控制变量时的实证结果,双重差分虚拟变量treatedi×posti,t的系数估计值为0.0000074,且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为了能更准确地估计出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净效应,实证模型皆考虑了省份-年份固定效应。从第(2)列的估计结果可知,相较于没有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省份,设立了自贸试验区的省份区域产业结构指标平均提高了0.00074%。这表明,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促进了区域产业升级,与赵亮(2021)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4.3 平行趋势检验
双重差分模型适用的关键前提是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即在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前,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应该呈现为平行的变化趋势。借鉴Jacobson等(1993)经验,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平行趋势检验,该方法如下:
ISit=β0+∑β1treatedi+β2Xi,t+εi+µt+ζi,t(3)
其中,treatedit是虚拟变量。如果省(直辖市)i在第t年设立了自贸试验区,则该虚拟变量取值为1,反之其值为0。Xi,t是影响各省产业结构的一系列控制变量,εi表示省份固定效应,µ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ζi,t是影响省份产业结构的随机扰动项。本文重点关注式(3)中系数β1,其反映了在自贸试验区成立的第t年,设立自贸试验区省份与没有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省份产业结构的差异。
本文将自贸试验区成立前5年的数据汇总到-5期,将政策试验后5年的数据汇总到第5期。另外,本文以自贸试验区成立前的第4期为基期。图1的平行趋势检验结果显示,自贸试验区成立前各期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这说明,设立自贸试验区省份和未设立自贸试验区省份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前,产业结构没有显著不同,研究样本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
5 利用自贸试验区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的政策启示
本文在分析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1)适度推进金融开放,加强金融风险监管。为形成公平有效的金融市场,自贸试验区可以推行离岸金融、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创新措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自贸试验区还可以进一步放开金融领域的限制,允许外资进入并与内资银行在同样业务范围下经营银行业务,推进征信、评级和支付等其他金融服务的开放,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然而,金融开放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扩大监管范围。
(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创新水平提升。自贸试验区需要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规则,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同时,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动力。加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加强对违反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构建知识产权合法交易平台。
(3)因地制宜地发展差异化升级策略,促进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和创新。各自贸试验区应对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情况及产业特点进行科学判断,发挥地区优势。东部自贸试验区应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打造现代化服务业体系。中西部自贸试验区应加强落实产业支持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实施,提高其与产业均衡发展的契合程度,以推动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此外,为了实现自贸试验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深度合作,应共同探索更有效的发展步骤与机制,不断推动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赵亮.自贸试验区驱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探讨[J]. 经济体制改革, 2021(3): 122-127.
蔡海亚, 徐盈之.贸易开放是否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 34(10): 3-22.
李晓钟, 叶昕.自贸试验区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应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 2021(4): 46-53.
龙云安, 张健, 冯果. 区域发展视角下金融深化、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以成渝城市群为例[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9(11): 46-53.
白仲林, 孙艳华, 未哲.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政策的经济效应评价和区位选择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20, 36(8): 4-22.
黎绍凯, 李露一. 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应研究: 基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经纬, 2019, 36(5): 79-86.
刘秉镰, 吕程. 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比较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8(3): 51-66.
彭羽, 杨作云.自贸试验区建设带来区域辐射效应了吗: 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20(9): 65-80.
周茂, 陆毅, 符大海.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产业升级: 事实与机制[J]. 世界经济, 2016, 39(10): 78-102.
曹翔, 李慎婷, 郭立萍. 自贸试验区与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 基于政府和企业投入的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7): 97-106.
魏蓉蓉, 李天德. 自贸试验区设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FTA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证据[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0(5): 77-87.
王丽娅, 裴珊, 李世杰. 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了吗: 来自上海周边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考察[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0(3): 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