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丰富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文章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聚落为研究案例,以张謇纪念馆和江苏省江海博物馆为具体学习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进行课题研究,从中认知人地关系,提升地理实践力,培养乡土情怀。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初中地理;聚落;人地关系;乡土情怀
作者简介:黄颖(1985—),女,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教会学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如地图、测绘仪器等,完成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乡土地理是培养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必要学习内容。乡土地理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环境、建筑等。对乡土地理的认知具体为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变迁,回顾家乡文化积累的过程,从而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树立为家乡发展服务的责任心。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作为聚落案例,研究其聚落变迁历程、传统房屋建筑设计理念等乡土地理知识,探讨这些知识与地理实践力培养相融合的策略。课例以参观张謇纪念馆、江苏省江海博物馆为实践载体,以海门区聚落形态、分布、变迁、保护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出问题—实践活动—探讨思考—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模式,通过学生查阅历史资料、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参与研学讨论、小组合作制作地理简报等方法,让学生在不断深入探寻研究、归纳总结中认知人地关系,提升地理实践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植乡土情怀。
一、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教师分析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究现状,了解目前学界对地理实践力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借助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收集南通市海门区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筛选整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资料。
其次,教师在考虑就近原则、安全原则、三维教学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教材、乡土地理、学科融合等方面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将海门区地理资源与地理实践力进行衔接,让学生在资料学习、实景参观、和当地居民交流等过程中了解家乡的基本地理情况,建立起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
再次,教师选取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初二年级学生为实践对象,组织其开展以家乡资源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寻找历史人文古迹、制作海门区资源地图、设计思维导图等。活动评价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等方面展开,分析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经验,为后续的地理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与张謇纪念馆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海门城区民居分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相关的问题,思考相应的解决策略,如提出古建筑的修缮建议、针对区域建筑分布提出改进建议、针对区域资源分布现状提出合理保护建议等,并不断修正和完善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树立地理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的观念,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整体教学实践流程如图1所示。
二、教学案例
(一)主要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乡土资源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相结合,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主要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由学生小组独立自主设计从准备活动到开展活动的过程方案,接着由组内成员共同修改完善,再由教师审核并确定最终方案;第二,保证学生活动参与度达100%,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第三,学生制作建筑模型图、地理简报、聚落分布图等方式,将实践成果在班级中公开展示出来,从而深化所学地理知识,进一步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以“海门区聚落及其保护”为研究主题,按照“提出问题—实践活动—探讨思考—解决问题”的模式展开,让学生开展查阅资料、研学参观、实地调查等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具体内容如下。
【课题1】探讨张謇纪念馆的馆内建筑群体特征及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
具体活动:①参观张謇纪念馆,采访纪念馆周边居民对保护该馆建筑群体的看法与建议,并录制相关视频;②师生共同观看视频,小组成员汇报本次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情况与所得所思,小组长对该活动的地理知识进行小结;③学生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制作民居建筑形态模型图,师生进行对比评价并修改完善;④教师与学生小组根据已设计的活动评价细则表内容,开展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出优秀活动小组及组员。
【课题2】分析海门区聚落形态、分布、变迁及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
具体活动:①参观江苏省江海博物馆,采访馆内工作人员,了解海门区面积变化模型图制作资料的来源、馆内陈列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的具体用法等,并录制相关视频;②师生共同观看采访视频,小组成员汇报本次活动中了解到的信息,绘制模型图,并说明自主查阅的资料的来源;③分析馆内模型图资料来源,明确收集资料方法的多样性,将馆内模型图与自主绘制的模型图进行对比并修改完善;④教师与学生小组根据已设计的活动评价细则表内容,开展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出优秀活动小组及组员。
(三)主要教学过程展示
新课标提出要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变迁情况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对家乡社会、经济的影响[1]。据此,教师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门区新老建筑的共同特征,掌握自然环境对建筑外形特征的影响;通过模型图了解海门区聚落变迁的趋势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分析,深刻理解环境变化对海门区聚落产生的影响,培养交流能力、读图能力、观察能力、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海门区聚落的分布与变迁,意识到人地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家乡文化,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意识。
【教学活动1】
活动引言:走进聚落,首先感知的就是建筑。张謇纪念馆,是海门历史保留故居。
师:参观张謇纪念馆,概括张謇纪念馆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建筑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前实地参观张謇纪念馆)
生:①占地面积约40亩—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②斜顶、飞檐、翘角—降水多;③窗大且多—通风散热。
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小结):可见,海门区典型民居的建筑外观特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中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大,因而各地民居亦别具特色。
师:请大家制作张謇纪念馆建筑群模型图。(播放专家解说修建张謇纪念馆的设计理念的视频)
生:查阅资料,结合实地参观后所得,小组合作制作张謇纪念馆建筑群模型图,并修改模型图;在小组讨论后,进行二次修改;在教师总结后进行三次修改,明确建筑特征细节,包括房檐样式、屋顶角度、檐角特色等。
师:介绍海门区地理历史文化,将张謇纪念馆建筑群与徽派建筑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建筑特征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关系的认识。
师:结合本地自然环境,谈谈对保护张謇纪念馆建筑群的看法。(播放本校小记者采访附近居民对保护张謇纪念馆的看法的视频)
生:制作地理简报,展示关于建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师(根据学生小组作品进行小结):地区自然环境影响建筑结构及材料选择,平坦、炎热、降水多的自然环境使得海门区的建筑呈现出如今的模样。
【教学活动2】
师:海门区聚落分布面积的变化过程是怎么样的?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江苏省江海博物馆。
生:观察馆内海门区聚落分布变化沙盘模型,仔细观察聚落分布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师:请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海门区聚落分布变化的缘由。
生:观察在聚落分布变迁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生产生活工具出现的变化及主要生产生活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并做好记录。
师:在平坦、炎热、降水多的自然环境下,农耕文明快速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物产丰富的条件下,张謇等一代实业家带领家乡的人民发展工业、商业、教育等,促进家乡经济、文化的发展。
师(小结):海门区聚落的分布与变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生产生活工具也相应发生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师:请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海门区聚落历史资料,让学生回到课堂中绘制海门区聚落分布图。
生:介绍本小组获取海门区聚落历史资料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海门区聚落分布图,并根据小组成员的讨论进行修改和完善。
师:查阅学习小组成果,提出建议,包括图幅大小、比例尺、图例与注解、图中内容的合理性等方面,从而加深学生对聚落分布变化的理解,并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精确度。
师:谈谈你对家乡发展现状的看法?(播放城市发展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对海门区最近10年发展情况的解读及对未来城区发展态势的预测的视频)
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制作地理简报。
师(总结):聚落的建筑形态、聚落的分布与变迁等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同时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从地理知识的角度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我们的家乡,更要努力学习,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家乡发展中,让我们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结语
教师根据南通市海门区聚落的分布与变迁,以课题探究为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课外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自然环境、家乡文化、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理知识。如此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不拘泥于教材,生动有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能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让学生树立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意识,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