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劳动课“玉米的一生”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4-11-15 00:00:00叶文华
教育界·A 2024年28期

【摘要】跨学科教学作为推动五育融合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机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设计并实施以“玉米的一生”为劳动课主题的跨学科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并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跨学科课程;劳动课

作者简介:叶文华(1988—),女,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百东第一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五育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当前,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零散、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笔者以“玉米的一生”为劳动课主题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旨在尝试解决以上问题,以期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五育并举[1]。

一、基于五育融合的劳动课“玉米的一生”跨学科课程目标

(一)德育目标

通过玉米种植劳动实践,学生亲历从播种到采收的过程,在传承农耕技艺的同时,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并学会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这能够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引导他们学会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成长为有担当的人。

(二)智育目标

在玉米种植劳动实践中,学生自主选择种子,亲手挖坑、施肥、浇水等,培育作物,深入探索生物学奥秘,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革新。这能够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体育目标

在玉米种植的劳动实践中,学生通过每周两次的浇水和每周一次的除草施肥进行持续的体力劳动,从而强健体魄、提升体能,锻炼坚韧与毅力,增强不畏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

(四)美育目标

从争先破土的勃勃生机,到孕穗授粉的繁盛景象,再到金黄穗粒的累累硕果。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敏锐的目光发现自然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然之美融入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之中,激发他们的创意与想象。

(五)劳育目标

学生通过玉米种植实践,掌握翻土、播种、浇水、除草和施肥等农业劳动技能,锻炼劳动能力,并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农田生态,探讨化肥使用、水土保持等环保议题,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使其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与环保品质。

二、基于五育融合的劳动课“玉米的一生”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

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玉米的一生”跨学科课程分为四个项目(播种项目、生长项目、收获项目和分享项目),并明确每个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增强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教学准备

教师应尽量选择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确保土地肥沃、光照和水源充足,并准备必要的劳动工具和材料,如化肥、锄头、铲子和水桶等。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指导,让他们学会使用劳动工具,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的水平。

(二)教学实施

1.理论教学

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生物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讲授、讨论、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玉米的生长习性、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玉米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应结合劳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讲授、视频学习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

2.劳动实践

【挖坑:团结协作的起点】

活动伊始,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铲子、锄头等工具。接着,教师示范正确的挖坑方法,强调深度与间距的重要性,以确保玉米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挖坑,并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测量坑洞的深度与间距,以确保每个坑洞都符合种植玉米的标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跟进,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与反馈,并鼓励他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选种与播种:播撒希望】

在选种与播种的环节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如何挑选健康、饱满的种子,以及播种时的注意事项。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好的种子轻轻放入坑中,覆盖上细土。而后,教师可让学生分享播种时的感受与收获,从而使其充满对丰收的憧憬。

【浇水、除草、施肥:精心呵护成长】

完成播种后,作物开始发芽、生长。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负责浇水、除草、施肥等工作,并借助地理、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探索如何根据天气和作物的生长情况来调整浇水量,如何识别并清除杂草以免影响作物生长,同时掌握合理施肥的方法,以促进作物茁壮成长。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分享种植经验与心得体会,增强课程的互动性,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

【采收:收获喜悦】

玉米作物成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玉米采收,指导学生采摘果实、分享种植成果。如此,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教师观察与指导:成长的见证】

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观察者与引导者的作用,细心观察每一名学生的表现,记录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从而营造和谐、积极的劳动氛围。如此,学生能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伙伴相处、如何面对挑战与困难。

3.收获分享

在“玉米的一生”课程的深化阶段,教师可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烹煮食用】

教师可指导学生甄选鲜嫩饱满的玉米,带领学生正确清洗玉米、去除多余须叶,让他们掌握安全使用燃气或电煮锅的技巧。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耐心等待,待烹煮完成后品尝玉米。从田间到餐桌,学生见证了玉米的“一生”,从而进一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宣传售卖】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语文、美术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创意广告和宣传海报,用彩笔描绘玉米的鲜嫩饱满,以生动的文字进行介绍和宣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进行宣传售卖,不仅能够体验创业和经营的乐趣,还能够学会如何推广产品、与他人沟通交流。

【创意利用】

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剩余的玉米晒干,而后将其拿到磨坊碾成玉米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判断玉米粉的干燥程度,了解食物保存的基本原理。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玉米粉烹饪各种美食,如玉米粥、玉米粑粑等。学生通过烹煮这些美食,了解美食文化,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及其多种用途,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评价

1.过程评价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的成长数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这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2.结果评价

在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应通过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进行结果评价,从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劳动成果。

三、基于五育融合的劳动课“玉米的一生”跨学科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德育层面,学生亲手耕耘,体会从播种到收获的辛勤与喜悦,这份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与珍惜劳动成果。

智育层面,跨学科课Q+AmgT9Rc9ePkAcTTClcPKzyn+8SKik5PZbTi9CJalA=程融入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体育层面,学生在持续的体力劳动中,能够锻炼体魄、增强体能,增强自身的体育精神与意志品质

美育层面,玉米的蓬勃生机能够彰显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创意与想象。学生将自然之美融入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中,有助于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劳育层面,学生通过该课程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第一,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需要深入探索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力求将各个教育维度巧妙地融入课程之中,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加深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还能够促使他们积极探索并掌握科学的教学实践策略与方法。

第二,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丰富且深刻的跨学科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在课程中融入语文、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尝试与创新,探索一系列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与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第三,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与成长,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困难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催化剂。面对挑战与困难,教师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断寻求解决方案,从而积累经验与教训,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三)彰显学校教育特色

第一,五育融合的核心在于“全面育人”的理念,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位一体,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玉米的一生”课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能够通过亲身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等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增强意志品质,学会尊重劳动、珍惜成果。同时,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从而促进智育与劳育的深度融合。

第二,五育融合的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形成,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推动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能够促使学校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随着“玉米的一生”课程的持续实施与深化,学校的特色教育模式日益完善。这一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还获得广泛的好评和认可,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可见,教师应坚持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不断优化和完善特色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打下坚实基础[2]。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彰显学校教育特色。实践证明,劳动课“玉米的一生”跨学科课程设计合理、实施有效,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成效。未来,教师应继续深化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跨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凤娴.五育融合视域下“水稻一生”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4(6):43-49.

[2]刘慧芳.太湖地区稻作民俗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