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理念对幼儿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科学游戏则是落实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深度学习背景,探讨幼儿园科学游戏的指导策略,提出科学设置游戏主题、完善游戏材料与环境、营造合作互动氛围、细心观察与适当指导等策略,希望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幼儿教育;科学游戏;指导策略
作者简介:陈阿娟(1985—)女,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实验幼儿园。
深度学习概念最早起源于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后来逐渐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理念强调发展受教育者的高阶思维,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等。在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整与优化教学指导策略,提高科学游戏教学效果,促进幼儿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一、深度学习背景下幼儿园科学游戏的概念和指导原则
顾名思义,科学游戏是一种将科学知识与幼儿园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游戏类型。其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幼儿园科学游戏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内部动机、自我控制、心理愉悦和重复动作[1]。基于这四个特征,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科学游戏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动机性原则
是否具有强烈的内部动机,是区分幼儿处于浅层学习状态还是深度学习状态的重要标准。在深度学习状态下,幼儿在强烈的内在动机的驱使下,能够在游戏过程中保持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遵循动机性原则,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提高其参与科学游戏的积极性,促使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二)自主性原则
幼儿深度学习的实现依赖于自主性的培养和发展,而“自我控制”是幼儿园科学游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应该遵循自主性原则,充分保证幼儿参与科学游戏的自主性,尊重幼儿在科学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种类丰富、功能多样的游戏材料,创设开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开展游戏。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
(三)情感性原则
“心理愉悦”是幼儿园科学游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游戏时,教师应遵循情感性原则,充分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安全和关爱。教师还应关注幼儿多元化的情感需求,如对成就感的需求、与同伴合作的需求等,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使幼儿能够在积极、愉悦、自信的情绪状态下实现深度学习。
(四)同化性原则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主要通过同化的方式来处理外界新事物与自我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往往不是尝试性的,也并非为了获取新知识和新经验,而仅仅是基于对“玩”的兴趣而进行的一系列重复动作。这也是幼儿园科学游戏的显著特征之一。教师要想通过有效指导助推幼儿在科学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就应遵循幼儿心理活动的同化性原则。教师应灵活地进行教学指导,引导幼儿将从游戏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同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幼儿园科学游戏指导策略
(一)科学设置游戏主题,制订科学游戏计划
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其能否在科学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给予及时、合理、有效的指导。为此,教师首先需要从科学游戏主题的设置上入手。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精心设置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了解的科学活动主题,并结合幼儿园的资源、幼儿的日常生活等,制订具有逻辑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的科学游戏计划,以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循序渐进地进入深度学习状态[3]。
例如,水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探索水的奥秘”为主题,制订科学游戏计划,引导幼儿充分了解与水相关的科学知识。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围绕水的溶解、水的折射、水的比热容等知识设计科学游戏,引导幼儿观察白糖与食用油在水中的变化、铅笔在水中的形态、一盆水和一盆沙石在太阳下的温度变化等现象,使其逐渐感知水的奥秘,激发其深度学习欲望。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围绕水的不同形态设计科学游戏,引导幼儿观察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瓶上慢慢渗出水珠、水冻成冰、冰化成水并逐渐消失不见等现象,使其逐渐了解水的固、液、气三态变化,进一步加深对水的认知。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围绕水的密度与浮力设计科学游戏,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以及在水中加盐使鸡蛋漂浮等现象,使其了解水的浮力大小与密度的关系,在幼儿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为其进行深度学习与自主探索提供助力。
综上,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科学游戏主题,制订科学游戏计划,促进其实现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安排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科学游戏的目标、过程、时间、地点、预期效果等,从而确保游戏活动有序进行。
(二)投放充足游戏材料,完善游戏材料与环境
深度学习需要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游戏主题和游戏计划,投放充足的游戏材料,同时还要保证游戏环境的安全、安静、整洁和舒适。在游戏材料层面,教师要尽量选择类型丰富、有助于幼儿自主探索和创造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的深度学习需求。在游戏环境层面,教师应充分发挥环境对教育活动的渲染和支持作用,确保游戏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营造深度学习的氛围。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植物的生长”这一主题设计科学游戏活动。在游戏材料方面,教师可以备好植物生长所需的种子、泥土、水、花盆等材料,并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水壶、放大镜、小铲子等游戏工具,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游戏,在实践中积累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游戏环境层面,教师应保证游戏环境的安全、宽敞,尽量让幼儿身处温度适宜、阳光充足、自然气息浓厚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这不仅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还有助于幼儿放松心态,调动积极思维,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综上,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要在材料选择和环境优化上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和思维活动提供更加广阔、开放、自由的空间,同时也为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有效助力。
(三)营造合作互动氛围,引导幼儿合作互动
合作互动是幼儿游戏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科学游戏中,教师需要营造积极、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幼儿深度探索、自由表达、主动参与和合作互动,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幼儿游戏指导和情感支持,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合作和深度互动,实现深度学习目标[4]。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游戏“传声筒”,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体悟声音的奥秘,培养深度学习思维。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白纸、胶水、空纸杯、棉线等游戏材料,并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这些材料的用途;其次,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不同小组,在视频的示范下,引导幼儿分别用空心纸棒、纸杯和棉线等完成传声筒的制作;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小组内用制作好的传声筒玩打电话的游戏;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各个小组展开积极讨论,鼓励他们交流合作制作游戏道具和玩游戏的感想,分享在游戏中获得的乐趣和知识等。
通过以上活动,幼儿可以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和科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分析思维、迁移思维、应用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落实深度学习目标。
(四)细心观察幼儿表现,把握适当指导时机
幼儿的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因此,教师要明确自身在科学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发挥组织者、观察者、指导者和支持者等角色作用,并在游戏过程中细心观察幼儿的表现,做好详细、真实的观察记录。教师应避免直接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主导幼儿的决策和行为,而要精准把握指导时机,为幼儿提供适量、适时、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科学游戏“磁铁的力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标明N级和S极的磁铁、大量铁制品和其他材质的金属,供幼儿自主探索与学习。幼儿要通过反复试验,利用磁铁对铁制品和其他材质的金属进行分类。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记录幼儿的态度、行为和互动情况,并适时鼓励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在游戏过程中,有幼儿想用磁铁制作一条“铁轨”。在对条状磁铁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幼儿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力量。教师及时捕捉到幼儿遇到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和提示,让幼儿了解到,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并鼓励幼儿依据这一原理继续展开深度学习和深入探索。
综上,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幼儿园科学游戏中,教师应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以及及时、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促使幼儿不断深入探索科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行为习惯等,为后续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结合幼儿个性需求,提供个别有效指导
深度学习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需要在科学游戏的指导过程中充分关注幼儿的差异化需求,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和独特风格,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使幼儿在深度学习状态中实现个性化发展[5]。
例如,在科学游戏“摩擦生电”中,教师观察到,有的幼儿缺乏耐心,只在绸布上将塑料尺摩擦了几下就试图吸起纸屑,结果反复尝试都没有成功。于是,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其他幼儿的正确操作,使幼儿领悟到,须用足够的耐心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有的幼儿不够细心,将纸屑撕得过大,导致塑料尺即使产生静电也无法将过大的纸屑吸附起来。教师积极帮助幼儿寻找操作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选择头发或者更加细碎的纸屑重新开展实验,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幼儿思维十分活跃,尝试用塑料勺子、水彩笔、小木棒等其他物品进行摩擦,发现有的能够吸起纸屑,有的却不能。教师肯定了幼儿敢于尝试和探索的行为,并引导幼儿探索塑料物品和非塑料物品在产生静电过程中的差异,助推幼儿进一步探索与电荷相关的科学知识。
在幼儿园科学游戏中,教师应依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指导,促使幼儿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呵护,营造良好的师幼关系,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及时、合理、适当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科学设置游戏主题、完善游戏材料与环境、营造合作互动氛围、充分观察与适当指导以及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等方式,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效果,优化幼儿的游戏体验,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沁怡,黄巍.创设科学游戏 护航幼儿成长[J].家教世界,2023(30):49-50.
[2]龚越.浅析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科学小游戏活动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10-12.
[3]方艳.深度学习视野下的幼儿科学游戏指导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1):78-80.
[4]曹莉莉.浅谈如何引导幼儿科学游戏[J].文理导航(下旬),2021(6):84,86.
[5]朱会娟.教师在幼儿科学启蒙游戏中的介入分析[J].家教世界,2021(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