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剪纸艺术作为经典的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既丰富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又给予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其应用对于创新小学美术课程体系及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剪纸艺术作基本介绍,其次分析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意义,最后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提出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实践应用的具体方法,旨在通过剪纸艺术的融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剪纸艺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林菲(1992—),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
剪纸艺术是我国非遗文化中的重要项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基于剪纸艺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及价值,将其纳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体系中,丰富美术学科的教学资源,以美术教学为途径开辟文化教育的道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在提升其艺术认知与审美素养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小学美术教师应认识到剪纸艺术融入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剪纸艺术,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拓展美术课程教学的深度及广度,彰显剪纸艺术的文化和育人价值。
一、剪纸艺术概述
剪纸艺术以丰富多样的镂空设计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审美体验,并以各种各样的图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1]。剪纸艺术历经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繁多的形式,在工艺水平上也不断精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重要代表,体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二、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激趣,提升审美能力
新奇的事物往往能够引发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剪纸艺术是一种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艺术类型,将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能够增强美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其通过鉴赏、学习剪纸艺术,感知剪纸蕴含的特殊情感,提升艺术与文化修养,培养审美能力。
(二)溯源,传承传统文化
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艺术珍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价值[2]。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剪纸艺术,等同于为学生打开了解传统文化发展、感受艺术文化内涵的大门。学生有机会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文化认同感,自觉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三)创新,开发艺术思维
美术学科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剪纸活动中,同样需要艺术创作者基于想象和创新完成剪纸艺术作品。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与剪纸艺术的融合,能够搭建促进学生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平台,使其通过学习和制作剪纸,创新地将想象具象化,激活和提升艺术思维。
三、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鉴赏剪纸作品,感受艺术风采
剪纸艺术之所以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其承载着劳动人民的丰富情感与生活经验,其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均体现出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剪纸艺术,需要从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剪纸艺术作品入手,激发其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剪纸艺术鉴赏活动,向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以此为切入点,深度整合剪纸艺术与美术课程。
例如,在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剪纸(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各种优秀的剪纸作品,并配以相关的文字介绍,制作课件,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剪纸作品的艺术风采,与学生一同鉴赏剪纸艺术,丰富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赏剪纸作品,感艺术风采”的鉴赏活动,通过播放课件,向学生展示《榴开百子图》《福寿有余》《知音》《百年辉煌》等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并结合剪纸作品内容为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剪纸艺术。根据教师的介绍,学生能够从《榴开百子图》中看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环抱在一起,了解到本幅剪纸作品以绽开的石榴为主要表现对象,且作者辅以蝴蝶、金鱼、喜鹊等表示吉祥的元素,使整幅作品洋溢着国家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新气象;在《福寿有余》中,学生能够看到由五只蝙蝠簇拥而成的中国古代的“寿”形图案,以“蝠”寓“福”,作品下方又有莲花、金鱼等图案,以“鱼”寓“余”,整幅作品寓意“福寿双全,连年有余”,这也是该作品得名的由来。
通过鉴赏多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剪纸艺术所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景,其往往以具有寓意的图案或事物,配以精巧细腻的构图和裁剪,形成独有的艺术气息。如此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便于教师后续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剪纸艺术文化,讲解剪纸技巧方法。
(二)分析剪纸风格,深化艺术认识
在剪纸艺术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风格,体现出独特的剪纸地域特色[3]。不同剪纸风格在剪纸样式和技法方面各具特色,了解剪纸风格能够使学生感受不同剪纸作品的艺术之美,进而了解剪纸艺术的不同形式和艺术价值,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艺术的思维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拓展课外艺术资源,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剪纸风格展开探索,通过对比分析深化其对剪纸艺术的认识。
在“剪纸(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剪纸作品鉴赏活动,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带领学生对各种剪纸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艺术特点,加深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了解。根据中国民间剪纸地域特征的不同,教师可以分别向学生展示北派、南派和江浙派的剪纸作品,引导其分析各流派剪纸作品的特点,领略不同地域、不同习俗和不同精神文化下形成的剪纸作品的魅力。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部分代表北派的剪纸,如蔚县剪纸,其中较为经典的便是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剪纸作品。欣赏蔚县剪纸,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刀工的精细、色彩的浓艳,进而理解教师所介绍的“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的蔚县剪纸艺术特点。随后,教师展示南派剪纸和江浙派剪纸,经过前后对比,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南派剪纸相较于北派剪纸,技法更为细腻,画面更为秀美,而北派剪纸则粗犷豪放、气势磅礴。相较于二者,江浙派剪纸则有介中之彩,挺秀细致,主宾分明。
通过直观对比,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到不同派别剪纸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的区别,认识到因不同地域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剪纸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分化为不同的流派,建立“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文化”的认识,为教师依托剪纸艺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奠定基础。
(三)渗透剪纸文化,实现艺术传承
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方面。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欣赏剪纸作品为途径,全方位理解剪纸文化,感知剪纸艺术文化的独有价值,从而做到自觉传承与弘扬剪纸艺术[4]。这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剪纸文化渗透方式,让剪纸文化融入美术课程教学,营造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增进学生对剪纸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拓宽其艺术视野,由此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文化自信。
在“剪纸(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剪纸文化的角度切入,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剪纸艺术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剪纸的历史起源,使其了解到中国剪纸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用于装饰和祭祀的工具,这是在纸发明以前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技法制作工艺品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的剪纸作品。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领悟到:剪纸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是一种承载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民间艺术形式。就此,学生将从历史视角重新认识剪纸艺术,并树立学习剪纸技法的自信心,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四)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艺术感知
教师在围绕剪纸艺术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应以拉近学生与剪纸艺术的距离为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剪纸艺术,理解剪纸知识,提升艺术认知。教师可以将剪纸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运用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剪纸作品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剪纸(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剪纸?这些剪纸多用于哪些场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找寻关于剪纸的记忆。通过思考,大多数学生都会将思绪引至“窗花”这一事物上,而“窗花”正是新年时期人们用于装饰所创作的剪纸作品。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剪纸,并介绍这些剪纸所呈现的图案、色彩,以及具有哪些寓意。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分享关于剪纸艺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发表个人关于“剪纸作品与传统节日关系”的看法和观点,也可以分享自己学习剪纸的经历、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教师以生活为导向展开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剪纸艺术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剪纸艺术就在身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降低剪纸知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剪纸艺术表达美好生活希望的艺术内涵。
(五)学习剪纸技法,引领艺术创作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开展剪纸艺术学习活动,应以培养学生剪纸艺术创作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开设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剪纸文化的内涵与意蕴,提升审美创造能力。教师需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行剪纸技法的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模仿入手,以学习为主,并鼓励其独立创作[5]。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相关的剪纸艺术资源,辅助学生学习剪纸的造型、纹样等技巧,在此基础上鼓励其发挥艺术想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完成自己的剪纸作品,强化剪纸方法和要点的掌握,达成小学美术的剪纸艺术实践教学目标。
例如,在“剪纸(二)”一课中,依据教材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阴剪”“阳剪”和“综合法”三种剪纸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其运用剪纸知识和技法,创作剪纸作品,提升艺术素养。为使学生更为形象地理解各种剪纸方法的技巧要点,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剪纸作品进行相应的讲解。比如,教师以剪纸艺术鉴赏活动中展示的蔚县剪纸作品为例,帮助学生了解“阴剪”即剪去轮廓线或形象以内的纸,目的是形成虚实对比;而“阳剪”则要求剪去轮廓线以外或形象以外的部分,保留造型线,留下图案的影像;“综合法”需要学生在掌握“阴剪”和“阳剪”后,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创作剪纸作品。首先,教师鼓励学生仿照其他的剪纸作品学习如何在纸张上画出轮廓线,并区分“阴剪”和“阳剪”的区域。在该环节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选择一些简单的事物作为剪纸创作对象,如动物、植物等,同时为学生播放适合小学生观看学习的剪纸教学视频,组织其跟着视频步骤进行操作。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剪纸纹样设计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具备“未剪先现形”的艺术想象能力,提高其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掌握运用多种纹样丰富剪纸设计的方法。最后,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使用剪刀完成剪纸作品,并轮流展示,介绍设计灵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融入剪纸艺术,应围绕课程改革,创新设计美术教学活动,传承与发展传统剪纸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能力以及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应采用有效引导手段深化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指导其进行剪纸创作,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剪纸文化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与艺术视野。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审美能力、文化自信等能力素养,落实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孙玉燕.剪纸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结合路径[J].家长,2023(35):119-121.
[2]刘丽娜.浅析民间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1): 111-112.
[3]高春兰.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的策略探究[J].智力,2023(33): 8-11.
[4]费梦莹.剪纸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3(37):149-152.
[5]吉璐.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概述及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少儿美术,202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