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生活教育,从融合课内外资源、开发多模态资源、利用生活化资源三个角度,论述开展小学英语主题语境教学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广大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活教育;主题语境
作者简介:顾建东(1975—),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内容的组织要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以单元的形式呈现[1]。陶行知崇尚生活教育,重视实践体验,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题语境是指处于话题和标题上位的语言情境场,该情境场不仅包含语言知识与技能,而且涵盖生活化的学习策略,最终指向综合语言的生活化运用。新课标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需求,强化了“主题”与“语篇”两项课程依据,旨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体验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涵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可见,生活教育与主题语境教学具有密切的关联。
一、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上,前者起决定作用。但陶行知又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教育对生活是有反作用的[2]。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研究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提供“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任务和主题语境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
二、小学英语主题语境教学
语言学习是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意义的语篇来实现的。全语言教学观认为,语言学习的重点是真实话语或阅读文本的意义,而非语言本身。这意味着把语言分割成听、说、读、写或肢解为语音、词汇、语法,然后孤立地进行单项训练是没有意义的,取而代之的是要为学习者创设完整的情境,为意义的生成提供背景,用有意义的学习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逐渐意识到主题语境的作用与价值,但仍存在体会不深、理解不透之处,具体表现在把主题语境误解成教学的点缀,没有真正理解其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可贵意义;过于频繁地使用花哨的图片、动图、音频、视频开展教学,所呈现材料之间缺乏关联性,有简单的环节堆砌之嫌;创设主题语境的方式方法单一呆板,未能从多角度深入挖掘与小学生知识基础、心理水平、年龄特点相符的生活化主题语境;等等。总之,主题语境应有的主题意义成分不够,给人以为语境而语境之感,有违新课标初衷,实际效果欠佳。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于生活教育的小学英语主题语境教学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需求与生活实际,且着力于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英语语言情境中积极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三、基于生活教育的小学英语主题语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融合课内外资源,创设突破课时局限的主题语境
教师在备课时要最先考虑教学对象(学生)和教学资源(教材),由此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的教学目标,然后考虑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思考采用什么样的主题语境(亦被称作教学主线)来实施教学。
1.打通各册教材,整合主题语境
教材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12册教材均由8个单元和2个Project组成,96个单元和24个Project组成小学英语教材资源体系。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标题,且各册教材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有许多一脉相承的话题、主题贯穿其中。教师若孤立使用单册教材,自然很难发现其中的联系,只有树立“大教材”意识,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挖掘各册教材之间的联系和纽带,才能真正找到教学中一以贯之的主题语境,在教学中将其进行联系、滚动复现、有机整合。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Seasons”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引入相关的主题元素。学生在一、二年级分别学习了2个相关主题语境的单元,分别是一年级下册的Unit 4 “Spring”和二年级下册的Unit 7 “Summer”。学生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seasons”这一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在春天和夏天人们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能做什么等话题有了初步的印象。例如,在一年级下册Unit 4 “Spring”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了代表春天的典型单词,如tree、flower、bird、kite、beautiful、colourful、green等,以及“Look at the...” “They are...”等句型;在二年级下册Unit 7 “Summer”
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了代表夏天的典型词汇,如beach、pool、ice cream、orange juice、play、swim、eat、drink等,以及“In..., I like...”等句型。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以前接触过的话题、相关主题语境内容,为新单元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联系。例如,教师可以提炼如下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What colour is...?What can you do/eat in...? What season do you like? Why?”。
在已学单词、句型的基础上,开展新内容的学习,能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唤醒学生熟悉的主题语境,有效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为课堂导入、旧知复现和新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2.打通单册教材,丰富主题语境
除了打通各册教材,教师还可以挖掘单册教材各单元之间的关联。例如,在教授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8“Dolls”时,考虑到该语篇是描述“dolls”,教学目标为让学生能够用英文描述人物或动物的外貌特点,正好该册教材Unit 1“I like dogs”涉及动物类单词,教师可牢牢抓住其内在关联点并加以利用,在学生已有的概念基础上把描述对象拓宽到朋友、教师、家人,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描述对象,还能够把主题语境拓展得更加深入透彻。这种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超越教材局限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与“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具有在内涵上强调“知识建构”的学本课堂特征。
(二)开发多模态资源,优化实施语篇教学的主题语境
当前,多模态教学备受教师青睐。小学生天性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水平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多模态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相契合,能为教学注入活力。下面以绘本We Want to Be Supermen的阅读教
学为例,阐述在多模态语篇教学中如何优化主题语境。
1.多模态导入,渲染愉悦语境
兴趣是语言学习的第一位。为什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什么不能经常打断学生的发言?为什么要采用多样的呈现方式?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要尊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多模态导入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使学习更加轻松有趣。
在导入环节,教师不急于呈现故事内容,而是通过游戏“Listen and respond”进行热身。在游戏中,教师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然后,教师展示体育明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I adore... I want to be like him.”进行表达。在图片和句型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故事的核心单词“adore”。这样的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渲染了轻松愉悦的学习范围,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单词与语境基础,有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理解和表达。
2.多模态互动,营造生动语境
在绘本故事教学中,在面对单词、句型、语法这些“拦路虎”时,如何突破语言障碍带来的理解困难,从而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多模态互动能够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让学习过程生动难忘。
在新授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略读解决“Who are they?”“What do they want to be?”两个问题,引出故事主人公Vic。接着,教师以“Why does Vic want to be a superman?”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跳读,搜索对应的关键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围绕“If you want to be a superman, what will you do?”进行头脑风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解决“What does Vic do to be a superman?”这一问题。教师不仅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还设计了看图回答、头脑风暴、看图说话、猜一猜、演一演、圈一圈、划一划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图文的辅助下,开展多模态互动活动,在多样、生动的多模态语境中学习语篇。
3.多模态拓展,链接生活语境
学习绘本故事能够让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并且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可谓“一明一暗,两条主线”。
在拓展环节,教师呈现了“My Dad”“My Mum”两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基于刚刚学习的故事,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超人”。接着,教师提出“谁是现实生活中的‘超人’”这样有画面感、生活感的问题,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共鸣,实现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向思维品质和情感意识的迁移。
(三)利用生活化资源,挖掘实施语法教学的主题语境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3]。” 同样,英语教学离不开大量生活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说,生活是语法教学中最富生命力的主题语境。
1.基于生活经验,突破语法难点
生活化的主题语境能优化语法教学,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以六年级上册一般过去时态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课堂难免枯燥、无新意,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涣散。教师基于生活经验,把文本图片处理成黑白与彩色两类,彩色代表现在,黑白代表过去,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解码”。基于生活经验,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的看图造句。这样既巧妙规避了学习语法的枯燥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时态的难点,可谓一举多得。
2.设置生活场景,操练语法结构
英语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沟通工具。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相对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操练语法,更好地掌握语法结构,实现正确、流利的表达。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Asking the way”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为学生提供多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语法结构的学习和内化。教师出示学校及周边医院、超市、道路、车站等的示意图,并仔细标出十字路口,通过标志明确起点与终点,组织学生开展问路、指路对话,边学边练。接着,教师变换示意图,改变图示场景,让学生在相同的语境、不同的图示场景中操练语法结构。最后,教师利用教室的课桌、椅子、柜子等,并使用贴纸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练习语言表达,内化语法结构,运用所学语法解决真实的问题。
3.引导真实表达,巩固语法知识
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做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多鼓励和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想法。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Our dreams”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时,提前做功课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六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英语思维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由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辩证思维,让学生在多样的答案中碰撞思维,巩固本单元语法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生活实践出发,论述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主题语境教学策略,旨在优化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和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果。教师要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立足学生本位,为学生提供适切的主题语境,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芬. 2022年版课标引领下的教材主题探究例谈: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教材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2(21):12-14.
[2]洪宁灿.生活即教育[J].考试周刊,2018(42):15.
[3]王慧霞,胡振京.教育面向生活的最终归旨:以人为本[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6):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