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美育人理念的应用不仅能让学生在感受、欣赏、表现、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身心健康成长,还对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简要论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以美育人理念的教学原则,探讨通过规划课前任务和优化活动设计的方式落实以美育人理念的策略。
【关键词】以美育人理念;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晓君(1994—),女,江苏省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坚持以美育人”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活动,丰富其审美体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对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以美育人理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深入解读教材,结合学生基本学情制订美育目标,带领他们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发展其核心素养。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以美育人理念的教学原则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以美育人理念时,应遵循三点教学原则。
第一,基础性原则。小学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秉持基础性原则,让学生在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接受美育,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实践性原则。为进一步落实以美育人理念,教师应组织一系列艺术活动,让学生通过赏析优秀作品形成审美意识,并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真正做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三,合作性原则。小学生对“美”的看法各不相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秉持合作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挖掘“美”的深层次内涵,使其团队协作能力与核心素养得到同步提升。
二、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规划课前任务,奠定美育根基
1.精心备课,夯实教学基础
为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落实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提高对备课工作的重视程度,于课前分析环节挖掘美术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教学问题,并预设学生的回答,做好全面的准备,夯实教学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提炼课程主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标,设计多样性的思考题,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6课“漂亮的建筑”的教学为例。该课主要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的含义,感受建筑的形状、色彩、特征和不同用途,并运用剪裁、拼摆、粘贴、添画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装饰,感受建筑的美。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北京北海白塔、北京鸟巢、上海世博会场馆、福建土楼、埃及金字塔等建筑的图片,以便带领学生欣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视觉冲击下领悟建筑之美。
其次,教师应根据图片设计相应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和探索欲望,如:“欣赏了这么多建筑的图片,你觉得从整体上看,这些建筑物的外形像什么?”“这些建筑物由哪些形状组成?长方形?三角形?”“如果让你亲自设计一栋建筑,你会采用怎样的方式?”
最后,教师要提前准备各类丰富的手工材料和工具,如彩笔、剪刀、纸张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手工材料和工具展开艺术创作。
2.细化目标,落实美育工作
做好备课工作后,教师的下一步工作是制订和细化教学目标。为使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课前谈话、课上互动、教学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能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顺利完成。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6课“漂亮的瓶子”的教学为例。教师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欣赏并了解瓶子的造型特点及美化方法;(2)根据瓶子的对称特点探索剪出对称瓶子的方法,能剪出大小适中、造型美观的瓶子,并对其进行美化与装饰;(3)通过折、剪、画等方式提升动手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以上三项教学目标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为其指明了学习的基本路径。在教学目标的指引和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够在美术课堂上逐渐提升核心素养和创造能力。
(二)优化活动设计,发展核心素养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便会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了解、欣赏、创作美术作品,培养艺术表现能力。教学情境可分为多媒体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多种类型。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相应的情境,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直观、有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感受美、体验美,逐渐产生创造美的意愿。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5课“漂亮的小钟表”的教学为例。该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掌握不同类型钟表的特点以及制作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材料完成表盘的设计。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了多媒体情境。
首先,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展示不同类型的钟表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出钟表上的时间,分析它们的外形特点,让课堂在自由讨论中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从而促使学生对钟表产生探索兴趣。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自行归纳钟表的特征。经过分析和研究,学生得出以下结论:(1)钟表的外形是多种多样的;(2)表盘的形状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角形等;(3)表符的种类有数字、几何体、装饰形等;(4)表针的特点是时针短粗、分针稍长稍粗、秒针最细最长。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参照各式各样的钟表,运用丰富多元的材料,自行制作富有创意的钟表。
2.问题引导,鉴赏优秀作品
问题引导是指教师依据课程主要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多元化的问题,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先介绍作者资料、创作背景等内容,再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互动问题,指引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把握美术作品的精髓,使其发展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美术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把控问题难度,让全体学生都能对美术作品形成不同层次的理解,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0课“头饰设计”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欣赏教材中提供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头饰的图片,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教师提问:“戏剧中的头饰有什么特点?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头饰?从外形、图案、颜色、表现手法等不同角度看,这些头饰有哪些特征?”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逐渐对头饰形成一定的了解,提升了审美品位。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头饰设计的步骤有哪些?”认真阅读教材以及课件中的拓展素材,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第一步是确定头饰设计的主题,初步画出头饰;第二步是为设计好的头饰涂上颜色;第三步是将头饰剪裁下来,用相同的办法设计头圈,最后将头饰与头圈粘贴固定。”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小组合作,鼓励集思广益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合作探究任务,将班级学生划分成3到5人一组的若干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在组内讨论,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同时要求他们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提高审美感知能力[2]。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8课“摆花样”的教学为例。该课主要教授学生如何将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进行排列,组合出自己想要的图形。在讲解新课知识时,教师用磁力玩具摆出了不同的造型。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这些磁力玩具还能摆成哪些新颖图案,并尝试从中寻找摆出好看花样的规律。讨论结束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发现。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接下来创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4.动手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要想全面落实以美育人理念,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提高对实践活动的重视,根据课程主题布置动手操作任务,让学生将课堂上收获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性运用,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艺术素养。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实践成果的平台,充分发挥以美育人理念的应用价值。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6课“画夜景”的教学为例。在该课中,教师需重点讲解如何利用油水分离的方法表现出夜色之美。当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布置实践任务—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创作一幅夜景作品。该任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定主题,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为学生提供灵感,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待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的灵感来源。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油水分离的绘画方法,还能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以美育人理念,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而且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领悟美术作品中的美,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使其在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树红.以美育人,美美与共: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阅读,2023(39):21-23.
[2]郑敏敏.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