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2024-11-15 00:00:00章华锋
教育界·A 2024年28期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其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渗透于核心素养各个具体目标之中,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核心素养视角,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路径展开探讨,并从拓展素材、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引导合作、组织实践几个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一定参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理性思维

作者简介:章华锋(1973—),男,福建省连江第三中学。

理性思维是指个体基于严谨的逻辑判断与推理过程,结合批判性反思和创新性思考,运用演绎和归纳等方法,对事件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能够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进而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和实践策略。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主要表现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个层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促使其深入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提高其对我国政治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拥护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1]。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具体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道德情境时能够突破感情和直觉的限制,基于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判断行为的道德性,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做出合理的道德选择。这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有助于健全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学生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性思维是学生理解、接纳、建立和健全法治理念的基础。教师基于理性视角深入解析宪法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权利义务相统一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法律精神和法治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理性判断。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自觉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学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主要表现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等稳定和成熟的人格特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持有平和包容的态度,冷静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被情绪所左右。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理智、成熟、有担当的个体。

(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学生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有担当、负责任的选择。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其担当精神,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教学素材,拓宽学生思维视野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是有效丰富教学素材,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这有助于学生对复杂的道德现象和法治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基于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从而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2]。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旧版)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为例。本单元学生需要了解生命的多种形式,培养敬畏生命、珍视生命、守护生命的意识,并自觉拓展生命的宽度,实现生命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如有关生命思考的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苏菲的世界》等。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有关生命的故事,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生命的脆弱性、价值性和延展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更加客观地看待生命这一主题。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形成对于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的客观认知,进而有效拓宽思维视野,提高思维深度,提升思维的批判性与创新性,为理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理性思考

问题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启发学生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为旺盛。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知识经验,对问题表象进行理性分析,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入探索。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为例。学生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明确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性思考。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都需要负什么样的责任?又有谁需要对你负责?”学生可能回答:“在家庭生活中要承担做家务的责任,在过马路时要履行遵守交通秩序的责任;父母对我的成长承担了一定责任,我自己也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积极履行各项责任?当自身安危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平衡责任?”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假设不同情境,展开理性思考和分析。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彼此对问题的回答和理解进行评价和补充,以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核心素养目标,设置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同时注重问题链之间的逻辑衔接,以及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优化学生的理性思考过程,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

(三)鼓励大胆质疑,促进学生理性判断

质疑精神是推动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空间和质疑机会,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与批判性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3]。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和‘我们’”为例。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集体的含义,感受集体的力量和价值,培养集体荣誉感和遵守集体规则的意识,提升集体生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集体的内涵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判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展理性思维。比如,学生们可能会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集体是好的集体,是值得奉献和维护的集体?”“如果集体利益和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怎么办?”“如何判断集体生活对自身成长是否有益?如何避免随波逐流?”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并鼓励学生展开理性判断,正确认识集体的特征,明确集体与个人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学会理性地判断和解决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综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意见,并对学生的质疑精神给予肯定性评价,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

(四)组织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理性分析

理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独立、自主的分析能力,同时需要学生能够在合作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充分吸收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借鉴,从而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和主题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讨论活动,促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倾听、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帮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理性思维能力[4]。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为例。本课学生需要形成对自由平等的理性认知,树立追求自由平等的自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由平等的内涵”这一话题展开合作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局限性,从更加理性和科学的角度认识自由平等的真谛。比如,教师可以“自由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为议题,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理性分析议题的前提与适用情境,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并采用合理、有说服力的方式进行表达。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理性分析,培养其理性思维。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科学地设计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加强思维交流、碰撞,进而有效强化其理性思维,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五)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性探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情景扮演、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这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开展理性探究,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理性思维,提高核心素养[5]。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为例。本课学生需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形式并全面认识其价值,进而在实践中培养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探究。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选择一项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形式,介绍其背景、由来和发展;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典的传统美德故事,如“六尺巷”,自行编创情景剧,在编演的过程深入分析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参观传统文化纪念馆、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展开理性探索和全面思考,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站在不同视角展开理性分析和探究,进而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树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政治认同,培养理性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并采取拓展素材、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引导合作、组织实践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与时俱进地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巩固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升思维素养,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马朝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5):157-159.

[2]赵成林,范振中.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3):4-5.

[3]路晶.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J].智力,2022(9):64-66.

[4]张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4):113-114.

[5]邓雪花.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