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文章从凸显历史教学的融合性、推进历史教学的项目化、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三方面出发,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策略,以期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初中历史
作者简介:张文霞(1976—),女,吉林省白山市第九中学。
教学评一体化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评价和学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和“评”相互脱节的状况,让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要体现出一定的融合性,引导学生自主参加项目探究,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指向唯物史观,凸显历史教学的融合性
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融合式教学法的优点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融合,让学生能相互借鉴、综合运用。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融合式教学法,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体现教学的科学性。
(一)结合文学作品,评述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和历史教学结合,为学生提供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对比分析小说和史书中的历史人物,展开人物评价[1]。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武则天的形象。学生能够发现,在明清小说中,武则天常常被塑造成残忍、荒淫、嗜杀的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是否认同文学作品中的观点。若学生没有表示异议,又或者不知道是否该相信文学作品中的评述,则表示他们还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唯物史观,让他们意识到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提供史书资料,让他们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评价时,学生能通过对照发现文学作品中的错误,并尝试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如果要让学生看透历史纷繁表象下的本质,教师就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融合式教学法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分析历史人物,搞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文学虚构,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2]。
(二)结合地图资料,生成国际视角
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和历史教学结合,展示地图资料,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生成国际视角,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观察分析各种历史问题,透过历史表象挖掘历史的本质。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为例。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教师发现,一些学生仅仅从唐朝的对外政策入手分析问题,没有分析周边其他国家如何主动与唐朝发展外交关系。这说明他们缺乏国际视角,看待问题比较片面。教师可以引入地理资源,让学生观察唐朝的历史地图,看看当时世界上有哪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它们的地理特点是什么,分析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分别是什么,尤其要分析它们和唐朝的外交关系如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各个国家的地理特点是否对它们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分析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开展教学评价,观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历史课堂。
(三)结合信息技术,抽象发展规律
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入历史课堂,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运用软件分析信息、制表绘图。这样有助于学生整理归纳信息,探究蕴藏在数字资料中的历史发展规律。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教师要求学生以隋朝为切入口,探究封建王朝的发展规律。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进行推理,还有一些学生难以总结历史发展规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此前学到的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总结归纳秦朝、汉朝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到灭亡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再结合本课的内容整理归纳隋朝的发展历史。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观察图表,看看在推进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总结各个朝代社会发展的共同点。在分析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探究历史的本质。在评价环节,教师要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能否深入挖掘数字背后蕴藏的历史发展规律。
二、基于史料实证,推进历史教学的项目化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史料实证设计项目,开展教学评价,检验学生完成项目探究的过程,并调整教学方法。下面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开展项目化教学。
(一)搜集资料,评估其可靠性
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项目化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搜集资料。教师要评价学生能否高效地收集资料,能否对比资料,能否分析资料的可靠性。
在搜集资料阶段,教师设置“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探究项目,考查学生能否考虑资料的真实性。一名学生收集了杜甫的诗作,教师引导其思考:“你为何认为这些诗歌中提到的安史之乱就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呢?如何证明这些诗歌有史料价值呢?”该学生得到启迪,提出了分析思路:“我认为可以对照历史资料,看看二者所写的内容是否相符。如果一致,则说明杜甫的诗歌的确具有史料价值,在论述的时候可以适当引用,否则则说明杜甫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法,参考意义不大。”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能否准确辨析资料的可靠性。如果学生缺乏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就要调整教学方案,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的方法。
(二)专题研究,解释因果关系
项目化探究的第二个环节是开展专题研究。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主题开展探究,寻找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客观地解读历史资料,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在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时,学生提出了各种原因,如安史之乱、中央集权被削弱、吏治腐败、边疆被侵。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提出了观点,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史料证明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唐朝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你能否提供具体的史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个原因才是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这有助于学生深化专题探究,尝试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解释因果关系,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要观察学生开展专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并进行教学评价。若发现学生在因果关系的分析上存在误区,教师要及时引导。这样能让学生更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理性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
(三)撰写报告,分享个性观点
撰写报告是项目化探究的第三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报告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通过分析学生的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深度,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引导,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
例如,在学生完成分析后,教师安排他们撰写报告,论述唐朝衰亡的原因。通过分析学生撰写的报告,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只是罗列出各种会影响历史发展的原因,并没有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对此,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份报告中提到内乱不断是造成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很多朝代都会发生内乱,唐朝的内乱又有什么不同呢?请结合史料,说得更细致一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自己此前的论述过于空泛、不够深入。有的学生在修改报告时,加入对安史之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唐朝后期藩镇势力过大,对中央政府造成威胁,这才产生了内乱。通过分析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挖掘学生报告中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调整、修改报告,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聚焦家国情怀,提高历史课堂的参与度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备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此,教师能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找到他们身上的问题,并加以引导。
(一)讲述故事,认同价值观念
初中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活动,并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情况,对学生加以指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活动,让学生探讨“中国梦”的内涵,以及近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并讲述一个名人的故事,说说该名人为了实现中国梦付出了什么。在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可以观察他们的具体表现,如学生是否为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感到自豪,能否学习名人的品质、端正自己的言行。如果学生缺乏认同感,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这些年的变化,思考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感到自豪。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学生要为中国梦的实现付出哪些努力。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情况,引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模拟游戏,包容不同文化
初中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有趣的游戏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设计模拟游戏,让学生演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若发现学生了解得不够全面,包容心不强,教师则要加以引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论清朝采取了哪些手段调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案例,具体分析成败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理解不够深刻,也不理解为何不同文化之间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冲突。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类活动,让学生分别演绎不同民族的人,让他们了解到某个言行在一个民族眼里是礼貌的言行,在其他民族的眼里可能是冒犯的言行,如果不加以调节,会影响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学生理解这一点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思考,在当今社会,该如何处理好多民族之间的关系,促使社会和谐发展。在有趣的模拟游戏中,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国际视野。同时,学生也能在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
(三)实地调查,深化社会责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初中生的社会接触面不广,社会责任感不强。对此,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查活动,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并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查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了解本地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以采访长辈,也可以在网上收集老照片、老新闻,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分析学生的调查报告,发现部分学生只是罗列了数据,列出了各种例子,但是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没有提及自己将来要如何建设国家。对此,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祖辈的生活,看看谁的幸福度更高,说说自己为何能享受幸福的生活,自己又该如何回馈社会。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上,教师要观察学生实地调查的过程,并分析他们提交的报告,了解他们是否关注现实问题,是否具有人文情怀。
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融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等形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评价数据,优化教学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丽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0):100-101.
[2]刘桂玲.基于学情的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举隅[J].中小学班主任,202.(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