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学科教学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渗透和迁移,有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认知能力。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通过融合小学科学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敏锐地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创作出更具巧思的美术作品,从而更好地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小学科学;融合教学;核心素养;人教版;绘画
作者简介:陈平(1986—),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
在跨学科教学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当紧跟潮流,勇于创新,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美术的课堂建设中,构建与学生全面成长需求相契合的美术教学体系。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科学学科内容,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
一、小学美术与科学融合的可行性
(一)两门学科在课标目标上的一致性
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来看,美术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科学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实践操作能力。两者都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旨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观察和感知身边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中,两者均聚焦于强化学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对自然环境过度索取与破坏的问题,由此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因此,在小学阶段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至关重要。
可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紧扣课程标准,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美术与科学相融合,进一步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更加契合教育目标的深层次追求。
(二)两门学科在课程内容上的联系性
深入分析小学美术与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可以发现,美术学科从艺术审美的视角,将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融入艺术作品中;科学学科致力于探索植物、动物的生命奥秘,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联系。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用美术手法彰显客观事物的视觉特征和丰富内涵,进而深化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科学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者自然中的现象,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践验证等步骤,最终得出科学结论。二者虽然在探索视角上有差异,但在内容上却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性使得美术创作能够产生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和创新手法,让学生可以在美术创作中借鉴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创作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二、小学美术与科学融合的价值
(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美术与科学的融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单一教学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视角。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和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美术与科学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同时,融合教学促使教师采用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开展实验绘画、科学主题艺术创作等,且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创作等方式共同探索美术的奥秘。这些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此外,融合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探索。学生通过探索科学知识深入感受艺术创作对象,发现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让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素质。美术与科学的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可以了解科学知识,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素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的观察手段发现自然现象的美,再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艺术表达,从而提升艺术表现力;学生也可以利用科学知识设计创新性的美术作品,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学生还可以利用科学探索的方法和同学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从而提升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术和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拥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进行融合教学时,需要同时掌握美术和科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无疑会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融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将美术和科学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如何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经过不断思考和尝试,教师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三、小学美术与科学融合教学的策略
要实现小学美术与科学的有机融合,关键在于寻找这两门学科的共同点和紧密联系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整合教学内容,防止学生因学习内容繁杂而产生厌学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目标,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2]。
(一)挖掘科学元素,丰富艺术表现
在融合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巧妙地运用这些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启蒙教育,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艺术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8课“叶子上的小‘血管’”为例。教师先展示一片具有清晰脉络的树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叶子的形状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一把小扇子,有的学生说像一艘小船,等等。教师随即说道:“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叶子上有很多细细的纹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些神奇的小纹路,通过艺术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叶子上的纹路,接着使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科普,说道:“这些像线一样的东西就是叶脉,它们相当于叶子的‘血管’,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让叶子保持健康生长。”在了解了叶子的小“血管”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叶脉结构,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形式进行创作,绘画或者创意手工都可以。课堂的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叶子,还有很多东西身上有美丽的纹路或图案,比如蝴蝶的翅膀、乌龟的壳、大树的皮等。大家放学后,可以找一找大自然中身上有纹路的生物,认真观察,并尝试用画笔将其记录下来。”
通过挖掘美术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和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运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和感受,创作出更加细腻生动的作品,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观察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积极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
(二)创设科学情境,提升绘画技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科学情境,借助多元教学手段增添绘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9课“光的魅力”中,教师要实现“光的探索与科学的融合”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创设科学情境,如播放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视频,以此作为课堂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开幕式主会场中灯光的巧妙运用,让他们深刻感受光的独特魅力,自然引出本课的核心议题—“光的魅力”。接着,教师拿起一个三棱镜,走到窗前展示,说道:“同学们,大家看,当阳光透过这个三棱镜时,三棱镜产生了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后回答道:“出现了彩色的光!”教师回应道:“没错,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因为光,我们才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世界。今天我们将结合科学的知识,一起在美术课堂上探索‘光的魅力’。”教师又继续展示一系列色彩卡片,让学生观察色彩卡片,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尝试将它们按照波长从短到长的顺序进行排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光的色散现象,还进一步认识了色彩的属性,从而在绘画中运用这些科学知识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表现不同的光影效果。此外,教师还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具有明显光影效果的画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画面中光影的表现。学生观察后回答:“画面中的物体有明有暗,有的地方还有投影。”教师肯定学生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非常好,这就是光影效果的体现!在现实中,光源的位置、物体的材质和形状都会影响光影的效果。那么在绘画中,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光影效果呢?”教师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讨论并总结出光影表现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光源位置、分析明暗关系、刻画投影等。在学生对光的艺术产生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创作表现光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发现光的魅力,从而让他们意识到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更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美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知识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依据。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科学情境,结合具体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美术世界,使他们能够深切领悟知识,从而提高美术表现技巧。
(三)组织科学实践,启迪美术构思
科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和研究素材,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自然世界和科学原理;而在美术构思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知识来分析、理解和表现自然世界。可见,在美术教学中结合科学实践,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走进春天”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一次科学实践,观察春天的变化。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校园或到附近的公园中记录观察到的春天的现象。学生分组进行户外观察,记录春天的变化,如花开、树木发芽、昆虫活动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随行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回到教室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教师说道:“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观察到的春天的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科学原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昆虫的生命周期等。如有的学生说道:“我看到路边的小树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好像穿上了新衣服;公园里的花儿也都开了,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有的学生疑惑为什么植物会在春天长出新叶子和开花。教师借此科普植物的光合作用,说道:“这是因为春天温度逐渐升高,光照也变强了,植物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开始吸收更多的阳光和水分,所以它们会长出新的叶子和开花。”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幅表现春天的绘画作品,并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来表现春天的多彩。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作品中所运用的科学知识和美术技巧等。
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现象,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理解自然的规律。这样真实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他们的美术构思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
结语
教师巧妙地将美术与科学相融合,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营造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索乐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多元知识体系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美术创作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自由发挥想象力,实现美术与科学的知识交融,从而获得美术与科学的双重熏陶和启迪。
【参考文献】
[1]苏媛.跨学科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科学的路径研究:以“光的魅力”为例[J].教师,2024(9):90-92.
[2]金佳竹.探讨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J].学苑教育,2023(1):89-91.
[3]王晓娟.小学美术与科学的融合及科幻画创作教学探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6):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