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文章立足“表达本位”开展写读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主张在课前预习阶段以写导读,在课中学习阶段以写精读,在课后练习阶段以写延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表达本位 写读式 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读懂、理解上。阅读成为粗糙的浏览,其创造功能难以发挥,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难以得到培养。基于此,笔者积极探索在阅读教学中立足“表达本位”,进行写读式语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以写作的视角审视文本,发现、赏析、借鉴、运用文本的表达妙处,积累更多的读写体验和经验,培养“文章怎么写”的语文阅读思维,提升言语实践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
一、课前预习:以写导读
如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文本的过程中,真正开展有效的阅读,避免浮光掠影式的泛读,是语文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苏州徐飞老师把写作视为“呼”,阅读当作“吸”。他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表明了这样的阅读观:未经表述的阅读是肤浅的。因此,有效的预习文本和深度自读,离不开动笔去写和表达。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过程中,可以整合相关学习任务,确立以下三个主要环节,以写导读。
1.摘录要点
阅读完一篇文本,对文本内容加以概括,摘录出要点,是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至于摘要的角度和方式,可以随文而选,灵活多样。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思路、主题等角度出发,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或用指定的语言形式进行概括。
例如,教师执教《苏州园林》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摘录文中关键句,组成一段话,介绍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习惯和素养。
2.批注精彩
善于读书者,总是书不离手,手不离笔,手眼并用。可见,一边阅读,一边批注,是阅读文本、走进文本的良方。在预习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即时撰写批注,从词句、段落、篇章等角度,或理解,或鉴赏,对文本的精彩之处做初步赏析。《安塞腰鼓》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教师让学生通过续写一组排比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好在……,好在……”,注写出文本的内容、语言方面的精彩,品味文本的真正妙处。
3.发现疑惑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记录、推敲文本的“反常、矛盾”处,是品析文本、提升自主阅读效果的绝佳之路,也是积淀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昆明的雨》中“这种东西也能吃?!”为何连用两个句末点号?鲁迅为何在《社戏》结尾发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样的人生感慨?孟子笔下“大丈夫”的标准在当下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读后疑惑,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课中学习:以写精读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实践”,多是为阅读服务的。“写”是推进阅读的有效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有效的写作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有方向地阅读,深入地思考。结合日常课堂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创设以下三类写作实践活动。
1.笔述核心话题:以“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师生问答式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应接不暇地回答,但多数问题是无效的,学生的回答也停留在较浅层次。而“写读式”课堂能给学生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沉浸在文本语言里。
笔者执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时,问及本文的主题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母爱”。很显然,学生们受到固有概念的影响,未能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写”的活动:“本文中的母爱不同寻常,在于……”有学生在静静阅读、深入思考后,呈现了写读体验:“本文中的母爱不同寻常,在于爱莫能助,在于小心翼翼,在于朴素至极,在于忍着巨大病痛依旧给孩子生的勇气,在于苦口婆心,在于良苦用心,在于始终放心不下。”这样的写读活动,因为要形成文字,所以学生读得更细;因为要系统理解,所以学生读得更深。
2.补缀留白之处:以“写”加深学生阅读体验
于漪老师曾说,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关键词句、重点词句,教学时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笔者在日常阅读教学中,通过猜想和补白的方式,帮助学生挖掘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的含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加深阅读体验。笔者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和补写阿长买“三哼经”的过程,体会买书过程的曲折、纠结、艰辛,切身感受“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敬意。
3.变换语言形式:以“写”提升学生语用素养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实践性”的主要体现,恰如黄厚江老师所说的“语文课就是‘玩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单位进行重组和加工,形成新的语言组合,可以缩写,增强概括能力;可以仿写,提高对言语形式的感知能力;也可以改写,深化对文本语体特征的再辨识。
例如,执教《老山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老山界的山高路陡以及翻越老山界之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写读活动:“找出文中表现老山界山高、陡、窄、险的语句,并将这些语句整合成一段对老山界的集中描写。这段话要有明确的中心、恰当的语序,上下文的衔接要自然。”这样的变换语言形式的写作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三、课后练习:以写延读
文本阅读教学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开展相关写作活动。
1.课内练写
课后写作是检查阅读成效和深化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写文本评论,对主题、选材、手法以及价值观等进行多角度审视;还可以让他们沿着文本的情节、逻辑和文风等进行续写,力求实现文章立意的创新、丰富与发展。例如,笔者在《猫》一文的阅读教学后,设计了“慧心荐文”环节:“假如你向好友推荐这篇文章,你会怎样推荐呢?请结合自己的体悟,为本文撰写一则推荐语,50字左右。”文本的“课后练写”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认知,帮助学生构建出新的文本价值。
2.课外延写
针对教材中的经典课文,笔者为学生配套编制了拓展阅读周报,为其取名《文苑》。每期周报精选3~4篇文章,选文以同类主题、同类手法、同一体裁、同一作者为主。学生使用在教读中学到的写读式阅读方法,课外自主阅读《文苑》周报。其中,摘录要点、批注精彩、发现疑惑三个板块为必选,笔述核心话题、补缀留白之处、变换语言形式为三选一项目。同时,学生采用旁批和总评的方式,撰写阅读心得,并交给教师评阅。教师整理学生存在的主要疑惑,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集中交流和解惑。
基于“表达本位”的写读式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有了切实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动笔阅读”的习惯,也能避免浮光掠影式泛读的盲目和低效,从而真正提升阅读的成效。当然,这种阅读教学方式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优化,让阅读与写作形成连接,真正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表达本位’的‘写读式’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编号:C-c/2021/02/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