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迁徙:一粒种子的文明之旅

2024-11-12 00:00冯彦瑜
光明少年 2024年11期

光明阅读领航人

宋元明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科技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现代科技史专委会副秘书长、农学史专委会常委。

种子,是自然界中微小却强大的存在,承载着生命的力量和文明的密码。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和经济。让我们从农作物的视角,探索农业是如何改变世界,世界又是怎样重塑农业的。

农作物迁徙的历史如何呈现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农作物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迁徙的?

宋元明: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一万年前,中美洲、南美洲、西亚以及东亚等重要作物起源地,同时有了农业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源地的农作物逐渐向外迁移,在不同区域间流动、汇聚与交换,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

我们的餐桌上有很多源自其他国家的食材。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共有三次较大程度的作物交流。第一次是汉晋时期,我们今天常见的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都是在此时被引入中国。第二次是对外交通发达的唐宋时期,西瓜、菠菜、丝瓜等逐渐传入。第三次较为知名,即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传入,如玉米、马铃薯、南瓜、西红柿、辣椒等。

这些作物的传入,共同参与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文明,也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

“农作物景观”的概念贯穿整本书的叙事,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宋元明:书中提到的“农作物景观”,是指某一种作物在培育和流动的过程中,所有与之相关的要素集合,包括农作物本身以及相关的人群,还有观念、技术、市场等,甚至农作物上的害虫也是要素之一。

该概念的理论角度非常新颖,我们此前总是习惯于线性叙事,即围绕事物本身进行流程性研究,很多与之相关的其他要素往往会被忽略。而借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有许多新的叙事逻辑。比如,在探讨国际市场上印度茶叶与中国2YAUyff+ZyiuKiPre8kuY16lI35qD1XUk+xISSlkCuo=茶叶的竞争时,通常关注的是印度茶叶的崛起与中国茶叶的相对衰败。但本书通过农作物景观的概念将视线聚焦在中国茶叶在中国国内的发展与进步上。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尝试站在更加多维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不仅要看河道风光,还要看河岸风光。

什么是“郁金香泡沫”?该历史事件体现了农作物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宋元明:郁金香泡沫是随着郁金香价格的极度飙升而引发的一场投机热潮。该热潮不仅吸引了当时的富裕阶层,还包括平民等社会各阶层,最后泡沫的破裂导致整个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很多人倾家荡产,但也有一些及时退出市场的投机者取得了一笔丰厚的收益。

从经济视角看,农作物作为一种商品,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社会结构和经济分配有着深远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作物作为世界贸易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商品,其影响也更加显著。比如,乌克兰作为欧洲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一旦发生战事,可能影响全球市场粮食价格及整个经济体系。还有一些粮食生产国通过控制出口,影响他国粮食安全,实现粮食霸权。

水稻和粟是中国历史上两大主粮作物,这两种作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元明:唐宋之前,粟一直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主粮作物。在一定程度上,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性作物。比如,“江山社稷”中的“稷”即为粟的一种别称;《礼记》和《淮南子》等诸多文学作品中也提及粟作为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

水稻在南方地区一直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中国起源的粮食作物,至少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唐宋之际,整个经济中心从北方往南方迁移,水稻生产和栽培得到推动,支撑了南方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

此外,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可能还会影响人的性格与行为习惯。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北方地区小麦种植区的居民因劳作习惯,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南sr7ye3Wu6RqAJeZxiHmJGKSz5sPpsOn8lDMj41wPJH8=方水稻区居民则因需集体协作灌溉,更习惯集体主义思维。

文化、环境与农业实践有怎样的关系?

宋元明:农业本身是带有强区域性的产业,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我们在不同地区种植的作物类型,我们常说的南稻北麦正是受气候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种植格局。

环境会制约文化,文化也能反作用于环境。当下很多农业遗产,比如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兴化垛田,是根据江南地区多水的地理环境,人为创造出的一种适用于当地的耕作形式。同时文化也具有动态性,能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流通与传播。比如,美洲作物辣椒的传入,影响了我国川渝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使之长久以来喜辣、食辣,以应对当地阴湿的自然环境。

由此可见,文化、环境与农业实践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业实践为我们适应自然环境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农作物溯其根源都是由一粒种子生长而成的。我们应如何认识一粒种子的力量?

宋元明:蝴蝶效应与《风赋》中的“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都强调了微小的事物或变化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种子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媒介,还是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积极作用,当然也有负面影响。

面对粮食安全危机,我们可以关注历史上被称为“孤儿作物”的农作物。书中也提到孤儿作物是指被人类驯化但未充分利用的作物。比如,南方的菱角,菱角大规模采集时间较早,南宋时期已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如今随着粮食种类的丰富,它在我们餐桌上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从历史发展上看,它为我们将来解决粮食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我们也要警惕微小作物带来的危害。生物入侵是当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比如,水葫芦对水环境的破坏、风滚草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等。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迁徙,可能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总之,种子虽小,但它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