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策略研究

2024-11-12 00:00:00程邦明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10期

摘 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学能够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文章从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意义出发,分析当前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困难,并提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效果的措施,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关键词:初中体育;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锻炼离不开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初中阶段的教师要将心理素质锻炼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而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大部分体育课堂都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只关注学生的体质素养,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素养培养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初中体育教学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学生又面对来自社会、生活、学业、人际关系等多种压力,非常容易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产生偏激的想法,影响学生人格的良好发展。而初中体育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释放自身的压力,在集体活动中与其他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和协同互助,从而消除学生自卑、封闭、对事物缺乏兴趣等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不仅强壮自己的身体,也能够获得人格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初中生厌学、抑郁等现象愈发严重。一方面是由于承受的外界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生活条件优渥,很少经历挫折和磨难,抗打击能力相对较弱,当遇到打击时无法自我调节,容易滋生失望和沮丧情绪。而体育教学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并克服体育训练中的困难,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学生的抗压和抗打击能力。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与压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现状

(一)教师对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认识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初中体育教学相较于以往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初中体育教师依旧缺乏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体育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明确体育教学改革的最新目标、合理设置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忽略了心理素质锻炼融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即使开展了心理素质锻炼活动,但也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缺少必要的教学保障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借助一定的体育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但从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学都无法满足这一教学需要。一方面,想要借助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但在当前情况下,初中教学始终以文化课程为主,体育课程的数量相对较少,学生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很难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师缺少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体育器械和教学环境,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三)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体育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合理设置体育教学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指导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但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初中体育教师团队普遍缺少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体育教师多为体育专业毕业,没有了解和涉猎过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学校缺少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积极拓宽教师的知识范围,进而难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体育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首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教学活动。但在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多以跑步、技能教学、热身活动等内容为主,依旧采取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缺乏吸引力和挑战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策略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心理素质档案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心理素质锻炼氛围的营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利于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打破与学生之间的屏障,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发,把握学生的训练需求。

其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寻找适宜的话题融入学生群体。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最近的篮球比赛,了解学生喜欢的篮球明星,以及学生围绕篮球发生的趣事等;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学习体育时的困难,以及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喜欢的体育运动和理由,从而了解学生的兴趣偏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探究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

其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了解情况为学生建立心理素质发展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当前的心理素质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每一个阶段的心理锻炼情况进行记录和反馈,从学生的成长变化中发现教学漏洞和不足,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方案。

(二)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素质相关问题,很大原因是学生没有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遭受失败的打击,导致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如果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练习自己不擅长或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学生很难取得优秀的成绩,无法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和失落的情绪,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因此,教师要形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优势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和认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状态、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比如,学生不善于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学生过于自卑,但羽毛球技术很好,教师可以让他充当其他学生的“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学习羽毛球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训练项目,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例如,在教学篮球时,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原地拍球、原地传球等基础项目,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运球训练。分层教学能够推动学生体育技能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三)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训练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大多只能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无法达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且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较为单一,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整体教学效果偏弱。因此,体育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围绕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

1. 利用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压能力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对挫折、压力、打击等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受挫恢复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调整心态和面对挫折的技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挫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调适心理的知识和技能。

其一,教师可以利用环境和天气因素开展挫折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体育教学多为户外活动,以往遇到恶劣天气,教师会进行室内授课,但恶劣天气恰好能够成为开展挫折教育的有利条件。教师要对恶劣天气进行分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克服现实环境困难,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例如,冬天下雪时,如果操场上有积雪,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简易的滑雪工具,组织学生进行滑雪训练,鼓励学生克服严寒,增强抗挫折能力。再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或周边地形,组织学生进行负重长跑训练,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坚持的过程中感受到对抗挫折的成就感。

其二,创设挫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挫折教育活动,在没有环境条件的帮助下,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挫折,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拟拔河比赛场景,一方马上就要赢得胜利,而另一方人员已经筋疲力尽,引导学生讨论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转败为胜,并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通过创设类似的教学情境,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在最后关头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具备稳定的心态和一定的抗压能力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2. 组织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体育竞赛具有对抗性且存在输赢的比赛结果,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竞赛能够真正体会比赛中的惊心动魄,意识到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从而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不定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将心理素质锻炼融入竞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并在比赛结束后组织学生对竞赛活动进行反思和交流,分析比赛失误的原因。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比赛结果,思考比赛带来的意义,弱化比赛结果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挖掘失败的价值,从失败和打击中获得成长。

(四)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教学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自身的不足。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多以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评价标准的固化不利于学生对自身进行合理评价,难以发掘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学中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细化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不仅考查学生的测试成绩,还要从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学习态度、参与积极性、体育特长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教师要以鼓励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教学改革和创新,将心理素质锻炼融入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的了解,积极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多维度、积极正向的评价,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实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建财.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2):114.

[2] 马秀梅. 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方法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20(22):78-79+84.

[3] 吴庆波.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策略[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4):53-54.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