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深入分析了建党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探讨了它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系,分析了二次开发教学资源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二次开发教学资源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最终目的是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今后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建党精神;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二次开发
一、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育人价值
(一)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需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之一,该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课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伟大的建党精神,进行教学资源二次开发,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错误的行为。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德育,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注重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培养,让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在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充分发挥其在信仰引导、思想引导、意志培养、道德教育、精神引导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对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基本任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培育新时代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应有之义
“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革命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和传承发扬下来的一种伟大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中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青少年必须继承和弘扬的精神。所以,“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教材和教师丰富的德育资源。
在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他们总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英勇无畏,这一切都是对今天的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材料。通过二次开发教学资源,将伟大的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什么是伟大的建党精神以及伟大的建党精神是如何产生的,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革命的成功和对中国梦的实现的重要意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并将这样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所以对他们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尤为重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将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所以,将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是培育新时代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应有之义。
(三)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建党精神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将建党精神的相关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德育的实际效果。为此,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即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性的改编和开发,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建党精神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二次开发和运用教材中有关建党精神的课程资源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适合融入建党精神的内容有很多,不仅有显性内容,还有很多隐性内容,但一些教师对教材涉及的有关建党精神内容的二次开发和运用不足,导致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有讲过建党精神,但涉及不多,使学生普遍对伟大建党精神有一定了解,但是了解程度比较浅显。
具体来看,一是缺乏深入理解:一些教师可能对建党精神相关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内涵缺乏全面深入理解。导致他们无法挖掘和传达这些重要概念的深层含义,使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刻的思考和领悟。二是教材内容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将教材中建党精神的显性内容充分应用到课堂实践中,也没有充分挖掘建党精神的隐性内容,这些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提及建党精神的概念,而没有让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或与实际生活案例联系,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所以学生对建党精神的理解不深刻,不能落实到行动中。
(二)教材中的部分教学素材不贴合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部分教学素材不贴合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编写者通常以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标准为基础,忽略了地方特色和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教材中的案例和故事可能大多来自其他地区,与另外一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认识相去甚远,导致一些学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
(三)教师对建党精神的了解不够全面
在进行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时,一些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面对繁重的任务和压力,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和了解建党精神。二是教师个人对建党精神的偏好会影响到其对该内容的全面了解。一些教师可能对政治和党的事务不够关注,因此对建党精神的了解也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二次开发时可能无法有效将建党精神融入教学资源中,或者只是简单地提及而没有深入挖掘。
(四)二次开发目标制订的依据不够明确
在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中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行开发。但是,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目标制订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二次开发时,可能没有清晰地确定建党精神融入的目标和意义。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将建党精神作为一个内容点,而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将其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指导性不够明确。教材对建党精神的融入可能只是简单提及,而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和示范。这导致教师在进行二次开发时缺乏明确的参考和借鉴,无法有效地将建党精神融入教学中。
三、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优化路径
(一)优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目标
在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中,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优化二次开发目标。
一是依据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目标和《“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制订目标。例如,在设计九年级“我们的梦想”教学目标时,可以设计成以下两点。1. 了解我国在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认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党的领导,认同伟大的建党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目标。2. 根据《“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引导学生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筑牢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二是依据新教材内容制订目标:结合新教材的内容制订目标,确保二次开发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内容相契合。例如,在设计九年级“我们的梦想”教学目标时,可以设计为:通过分享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和播放伟大建党精神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党的领导对中国发展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品质,领悟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三是依据学生真实学情制订目标: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制订目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建党精神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他们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制订针对性的目标,确保教学资源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
(二)挖掘二次开发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的来源
教师可以丰富二次开发的教学资源的来源,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一是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纪念馆、革命纪念地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建党精神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参观内容,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建党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是挖掘新闻、文章、影视等有关建党精神的资源:教师可以收集和整理与建党精神相关的新闻报道、文章、影视作品等资源,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展示这些资源,学生可以更加了解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党的作风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建党精神的兴趣和思考。
三是发挥榜样人物资源的作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榜样人物,如党的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品质。
(三)整理教材中建党精神的内容,完善教学素材
推进建党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这就要求教师熟知建党精神的内容,整体上把握教材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建党精神的内容,哪些地方可以渗透建党精神的内容,从而让学生领悟和践行建党精神,实现德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
一是及时更新教学素材:根据梳理出的建党精神内容,寻找与之相关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素材,如书籍、报刊、互联网等,寻找与建党精神相关的案例、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源,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评估教学素材质量:评估收集到的教学素材,确保其准确性、权威性和适用性。注意素材的来源可靠性,尽量选择正式的出版物、权威机构发布的资料等。同时,要考虑素材的适用性,确保与学生的背景和实际生活相关。
三是整合教学素材:将收集到的教学素材整合到教学资源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序安排。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结合素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例如,在教授“我们的梦想”这一框题时,教师首先播放了课前收集的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视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伟大精神?”这可以让课堂更生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认真思考问题来领悟建党精神的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青少年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不断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将建党精神纳入教材的要求,分析整合教材资源,将与建党精神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感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滢.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33-35.
[2] 方垚,刘明辉. 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5):93-97.
[3] 夏候明,周为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育学生爱党情怀[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2):12-14.
(责任编辑:何田田)
* 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党的领导’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22B203)的子课题“新时代‘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