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核心素养,该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一环。传统的知识讲授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时代的需求,高中思政课程改革提出的议题式教学则为初中的法治教育课堂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文章从科学设计议题、创设议题情境、组织议题活动角度,提出了议题式教学在法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法治教育;议题情境;议题活动
法治精神既是当代社会的共识,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参差不齐的社会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落实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牢筑法治信仰对当代中学生能否良好适应社会生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当前初中道德法治课程的教学往往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本位”认知层次,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对法治的认知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和习题层面,无法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为了弥补此种不足,与高中思政课程接轨,采用议题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转变契机。
一、科学设计议题,驱动学生思考
科学设计议题是“议题式”教学课堂的首要任务。围绕一个好的议题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通过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将零碎知识整合,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议题式教学可以设计一个主议题,主议题以下设多个子议题来推进教学任务,子议题紧紧围绕主议题展开。
(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设计议题
教材是设计议题的根本依据,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是议题设计的主要来源。依据教材重难点设计议题并围绕展开学习任务,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把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能力。设计议题除了源于教材,还得高于教材。议题应该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展示基本观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学生提供唯有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才有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议题的讨论,在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二)贴近生活、尊重学生设计议题
1. 贴近初中生的真实生活。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基于他们对真实生活情境的感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源自他们的生活环境、所经历事物的感受的议题最接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域,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尊重初中生的身心规律。设计议题时,要立足于初中生的特点,斟酌其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成熟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认识到初中生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复杂性和可塑性。议题应取材于学生在问题认识上的肤浅性和片面性,取材于在价值判断上的困惑和障碍,为学生提供交流、释疑、展示的机会。
(三)关注热点、引发思辨设计议题
社会热点是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可以体现学科的时代性和鲜活性。关注社会热点设计议题,将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走进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从而有助于培养其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很多社会现象并不能从“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来判定,议题教学以“社会议题”为线索,这就需要议题教学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所以在社会热点的选择上要慎重,选取一些正确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事例。
基于上述三个原则,下面以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一课为例,进行议题的设计:
教学案例1:“依法行使权利”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以及如何维护权利,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融合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热点,教师设计了以下课程议题。
主议题:公民权利与法律的关系?
子议题1:网络暴力时有发生,网络是不是法外之地?子议题2:侵犯公民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该怎么办?
主议题和子议题源于教材和热点,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辨。“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以及如何维护权利”是教学本身的重点、难点,通过主议题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法律与公民权利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信息时代网络暴力时有发生。许多在校学生可能是网暴者,也可能是网暴受害者。这个热点问题不仅能触摸社会的脉搏,更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在引发思考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八年级学生对如何维护权利的意识还相对模糊。生活中侵害他人权利或被他人侵害的也不在少数。通过“受到侵害如何维权”这一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本重点知识的掌握,也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的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鲜活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直接激起学生的感性思维。新课改提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引入教学情境作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或热点社会问题为学生创设议题情境,带领学生探究议题中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创设案例化议题情境
典型案例是法治教育中重要而又鲜活的教学素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区域,易引起共鸣,又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警示作用。
教学案例2:在“依法行使权利”中引出议题“网络暴力时有发生,网络是不是法外之地”时,教师可出示这样一个案例:“2023年3月,在湖南的一所高中,高三学生符文迪因为品德优良,学习成绩不错,被选做学生代表,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有人把这段讲话,录制视频发到了网上。演讲时激情澎湃的表情和语言,被许多网友恶意攻击,说其表情狰狞。大量的言语攻击给这位奋力拼搏的高三学子带来了很多伤害。”通过这一真实的议题情境创设,引发学生讨论,网络上随意的发言和攻击到底要不要负法律责任?在探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重点知识,也通过案例分析起到了对自身行为的警示作用,即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也不能随意侮辱诽谤他人,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二)创设思辨性议题情境
选择存在价值冲突、争议的法治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价值判断中澄清观点,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更好地培育核心素养。思辨性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和分析,有利于拓宽法治课堂的深度。
教学案例3:公平正义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内涵,正确了解公平正义的内涵对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有重要作用。在八下《公平正义内涵》一课中,“什么是公平正义”是主议题,教师设置了如下思辨情境让学生判断分析:“我家境不好,性格内向,没有什么人愿意和我交朋友,我很自卑;老师们都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态度和蔼可亲,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但是对我们这些后进生的态度就有点尖酸刻薄了;父母对待我和弟弟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弟弟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我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真不想待在这个家里。那么,你觉得社会公平吗?”通过这三个思辨性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公平,对公平的含义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明白维护公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
(三)创设连贯性议题情境
连贯性情境指的就是“一案到底”。以某个主题为发展线索,将其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
以八上法治教育“预防犯罪”教学为例,配合议题“犯罪有怎样的危害?”“怎样预防违法犯罪?”,可以设计将校园暴力欺凌作为整个教学的连贯性情境。教师可以创设有关校园欺凌的现象情境、危害情境、应对情境,串联成课堂的主脉络。教师创设连贯性情境,使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知识载体。这有利于学生将这样的学习、思维方式迁移到其他书本知识点上去,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教材的能力。
三、组织议题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在议题式教学中,组织议题活动是课堂的关键一环。“活动”是议题式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征。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议题材料的筛选中,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体现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
(一)课前收集资料活动
议题的活动形式既可以在课中,也可以是课前的准备活动。在确定主题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筛选、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案例4:如上文中提到的教授“公平正义内涵”一课,为了辅助学生理解主议题“什么是公平正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他们认为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并指出认为其不公平、不正义的原因。教师整理汇编学生收集的资料时,把学生重点关注的同类事件放在一起,在课堂上集中呈现;同时也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存在偏颇。这样争议性的问题也可以放进课堂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去判断分析,以加深他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这样的资料收集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
(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小组交流活动是议题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体现在“议中学”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小组同学的认可,能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同时又可以听取并吸收其他同学的合理观点,查漏补缺,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案例5:在七年级下册“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教学片段中,围绕主议题“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可以设计“从不同社会主体说说怎样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这一子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组内每位学生领一个任务,说说有哪些主体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去保护未成年人。学生各自表达完观点后,组内成员还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由组长记录成文向全班同学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议题中,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是未成年要增强自我保护。通过与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互通无有,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法治意识,把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三)班级辩论竞赛活动
议题式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相关的议题实践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个实践活动在法治教育的课堂中可以表现为模拟法庭、班级辩论赛等。而其中的班级辩论赛活动既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也能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案例6:八年级下册的“依法行使权利”对夯实学生的法治意识有重要作用。围绕议题“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教师设计如下辩论活动:你是否支持“维护权利需要依靠诉讼的手段”这一观点。同样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一部分学生作为正方,另外一部分学生作为反方,分别说说支持和反对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通过辩论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促进学生了解维护权利中诉讼和非诉讼方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走出一遇到问题就要打官司的维权误区,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情景可以选择不同的维权方式。这一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掌握维护权利的方式和价值,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
综上,议题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议题明确、思维活跃、充分参与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对法治知识体系的学习会更加完整、系统。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议题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体验式的方式获取知识,法律知识不再是书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学生发自内心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生活信仰。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议题的研讨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增强了法治意识,牢筑法治信仰。
参考文献:
[1] 沈雪春. 议题式教学的层式架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8):32-34.
[2] 唐舒婷. 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探析[D]. 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1.
[3] 赵丹. 左手议题右手活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7):16-17.
(责任编辑: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