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艺术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2024-11-12 00:00:00修建峰
齐鲁艺苑 2024年5期

摘 要:接受美学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最早是关于文学研究的理论,该理论自联邦德国传到世界各地,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结合,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接受美学理论体系,著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施坦茨学派的伊塞尔、汉斯·罗伯特·姚斯以及瑙曼等。接受美学理论的有效运用对艺术教育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这个接受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感知力和影响力,完善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从而提升艺术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接受美学;艺术教育;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4)05-0125-04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内涵

接受美学理论是一种关于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的理论,它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生成的,强调对读者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接受美学理论家们看来,文学的传播途径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维度,而艺术的传播途径也包括三个方面,即艺术生产——艺术品——艺术消费,所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艺术消费。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或者作品的直接承受者,作品蕴含的意象和表现形式最终是要有赖于读者来完成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读者是整个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像很多学者认为的是独立于文学之外的另一个过程。而且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也必须通过接受者或者读者的理解和阐释过程才能实现其意义,否则,作品就是孤立于读者之外,与读者不相关的事物。正如R.C.霍拉勃在《接受理论》一书中说道:“接受理论主要是指有关作者和作品到文本与作者的一般的转移。”参见:[德]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始终将读者或者接受者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作为与作者、作品同向并行的文学领域的应有之义来研究,作为艺术思维过程中的又一个环节来研究。因此,接受美学的研究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艺术视野来研究读者。

从更深层次来讲,接受也是一种再创作。德国美学理论家瑙曼写道:“读者通过接受活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改造,通过释放作品中蕴藏的潜能,并使这种潜能为自身服务。但是读者在改造作品的同时,也在改造他自己,当他将作品中潜藏的可能性现实化时,也在扩大自己作为主题的可能性,这就是作品在他身上产生的效果。”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艺术教育理论的逻辑结合点

首先,虽然接受美学理论发起于文学领域,但是在理论界,文学与艺术通常是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表现为文艺和文化等概念。文学作品被称为作者的艺术作品,接受美学理论也适用于艺术教育。在接受美学家那里,常把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瑙曼等人合著的《社会——文学——阅读》一书中也认为,艺术也有艺术生产——艺术品——艺术消费,这些观点很快被当时的苏联学者所接受。

在实践层面,国内外不计其数的文学巨著都曾被改编为戏剧或者影视作品等其他艺术形式,在形式上由文学转化为艺术作品,所以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一致性。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都曾被演绎成了影视作品,国外的文学作品如小仲马的《茶花女》、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也都被搬上了荧幕,实现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自由转化。

其次,无论在接受美学还是艺术教育理论中,同样有着从作者到读者,从教师的艺术传授到学生的艺术接受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信息传播过程有三个组成单元,即发送者,媒介者和接受者。接受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来自发送者发出的、中间经由媒介者传送过来的信息。同样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文学也是一个信息的流通和传播过程,其中作者就相当于是文学信息的发送者,读者相当于是文学信息的接受者,而作品则是文学信息传送过程中的媒介者。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是一个艺术信息流通的过程,其中教师是艺术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艺术信息的接受者,艺术作品即为艺术信息的媒介,连接教师与学生。因此研究艺术,必须研究艺术传播的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不能只重视教师的艺术信息发送,或者只注重艺术作品的效果,而必须研究作为接受方的学生。只有把学生作为整个艺术信息流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充分发挥学生在理解艺术作品中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心路历程才能更好地立体式理解艺术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艺术理念、表达方式等,这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接受美学理论和艺术教育理论有着同样的作用机制。

1.在接受美学理论研究中,接受美学家们提出了抵制接受和顺利接受两个概念。“抵制接受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的审美经验不一致的一种审美态势,或者说抵制接受就是与读者的审美经验相悖的一种接受。顺利接收是指与读者的审美经验大体一致的一种审美态势,是与读者的审美经验相近的一种接受,它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丰富读者的审美经验。”[1](P274)比如当一个阅历丰富、饱经沧桑的读者在阅读一部艺术或者文学作品时,当他发现作品中存在虚假描写时,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并产生一种抵抗力,从情感上不自觉地就会抵制接受这种作品;反过来,当读者看到符合自己审美经验的文学或者艺术作品时,便会从内心中顺利接收作品反映出来的观念。

2.在接受美学理论研究中,接受方式还分为社会接受、个人接受两种。其中个人接受是指读者个人以自己特有的理解方式进行接受。瑙曼指出,决定个人接受的因素有:读者的世界观和思想意识、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经济状况(包括收入、自由时间、居住条件、工作和生活条件)、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文化水准、审美需要、年龄、性别、接受过什么样的文学及其他艺术品的基础等。因此,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接受程度是因人而异的。

鲁迅指出:“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P179)针对这种现象,接受美学家认为,从作品到接受者之间有一系列的中介因素,这个中介因素就是个人接受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读者在欣赏一部艺术作品时,一般会“动员”自己的知识去破译作品的“密码”,从中挖掘并再造作品的审美信息。经学家、道学家等之所以从不同维度阐释《红楼梦》中不同的内容,就是因为自身知识储备形成的思维定势,或者说个人接受程度的差异。

在艺术教育理论中同样存在个人接受差异的情形。可以说,个人处境或者说影响个人接受的因素也在影响艺术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说,年轻的大学生们会更喜欢言情和充满浪漫气息以及充满时尚和前卫元素的艺术作品。在更为具体的情形下,每个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艺术作品也会存在个体的接受差异。比如,在美术专业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要求同一班级的学生对相同的几种静物进行自由绘画创作,那么得到的艺术作品风格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所有学生都传授过相同的美术技法和风格,但是每个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家境、兴趣爱好、对艺术的理解等的差异,对老师的教学效果的领悟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家境比较富裕,生活殷实,甚至对将来的就业也有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那么大学生活给他带来的是心情的无比愉悦感,在他们的美术创作中会经常采用丰富明亮的色彩,来表达浪漫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3.接受美学理论还提出了艺术作品本身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的概念,这两者也能影响接受者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伊塞尔用这两个概念说明文本与读者接受的关系。他说:“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未定性”“空白……触发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3](P220)正是因为有许多艺术作品的意象并不是像考据学家写文章那样的扎扎实实或者严密没有空隙,而是充满了空白。就像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山水画那样,画面中都会留有空白,而正是这些空白,恰恰使读者们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并自觉地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来填补这些空白。比如,元朝画家倪瓒就是一个典型善于留白的画家,以其作品《容膝斋图》为例,此图用视觉语言表现意境,图写早春景致,疏林之下,置一亭子,别无长物,远山如带,海天空阔,一个“审容膝以易安”的草亭,放到旷朗的宇宙中来审视,这种“一河两岸”式构图,留下了太多的空白,整个画面寥寥数笔,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此图主打的就是空灵淡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此画一直被誉为留白的典型之作。在此类艺术作品中,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就成了文本的基础结构或者审美对象的基础结构,也就是伊塞尔高度重视的所谓文本的“召唤结构”[4](P272)。

在艺术教育理论中,也同样存在此种情形。造成同一部艺术作品,有人这样看,有人那样看,意见分歧大的原因,不仅在于个人接受概念中提到的读者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在于艺术作品文本本身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即在作品中的那些空白处。因为语言是描述性语言,其他科学文本用的是解释性语言,描述性语言比解释性语言具有更多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造成人们理解上的不一致。

三、接受美学理论对艺术教育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读者的重视与研究给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艺术是关于心灵感悟的学问,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好的艺术往往具有美学价值。作为艺术教育来说,其终极使命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所以接受美学理论提出的把注意力转向读者,对艺术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为艺术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观照点,新的思维角wlJjAKGcNgnYElELKqct1Q==度。

首先,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读者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伊塞尔写到:“文学文本具有两极,即艺术极与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文本,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5](P29)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就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读者。所以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如何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作品的解读和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读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情感体验,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设计和解读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进行自由的艺术表达,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出不一样的艺术作品,一个具有独立个性体现每个学生特点的作品。比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要比其他艺术类专业更高些,也更容易创新,同样的设计元素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展现出各不相同的设计理念。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融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普遍性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播,而特殊性就是学生作为接受者所引发的再创造。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更要强调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设计积极性和创新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多为“网上原住民”,其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在专业学习方面,他们会主动挑选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短视频和动态信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是崇尚个性的群体,他们所接触到的或者感兴趣的设计元素有时候是老师们不曾理解和不关注的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积极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对科技的敏感度更高,他们更愿意接触时尚和前沿的设计理念,比如与未来世界相关的科幻元素和虚拟现实等。这一点对设计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些都是作品创新的来源。

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要多作出鼓励性的话语,对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以积极引导为主,不能因为学生设计作品的理念与老师的理念有差别而压制学生的创新思路,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话语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同时面对学生设计的作品,当老师遇到对学生设计的艺术作品不理解的时候,也要虚心向学生请教,有时候从学生那里得来的知识点往往是老师设计作品的灵感点或者创新点,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最后,接受美学理论重视阅读心理和阅读效果的关系。同样,艺术教育也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引导和循序渐进的问题。姚斯引用了“期待视野”概念说明读者阅读作品的主动性。[6](P25)“期待视野”原本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对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抱有期望,存在一种期待心理或视野。“读者阅读作品时往往具有一种‘期待视野’。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但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了、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兴高采烈,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自己的审美体验,拓展了自己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7](P272)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稳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准,不断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每节课堂上都有获得感。

目前,高校声乐教育都是小班上课,因此教师更要清楚知道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想得到什么样的上课体验,如何满足甚至超越学生的期待视野,使得学生拥有获得感。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讲述这首歌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故事。通过对这些故事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准确地演绎歌曲。这样就做到了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歌曲情感相融合。[8]这样就大大拓展了学生上课时的期待视野,得到了比平时上课更多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理论对于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艺术作品的开放性,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作品的解读和讨论,不断突破学生的期待视野,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4][7]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5][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德]汉斯·罗伯特·尧斯.审美经验论[M].朱立元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8]周虎.论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J].音乐生活,2023,(10).

(责任编辑:杜 娟)

作者简介:修建峰,男,讲师,研究方向:美学、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

项目来源:本文系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研究”(22YZ09280033)的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