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要求。艺术管理专业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学界需要探讨的命题。本文从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构建多元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持续强化中国艺术管理史研究,增加学科专业厚度三个方面探析了艺术管理专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艺术管理;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J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4)05-0121-04
引言
202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的诞生,是我们党依据当代国情和发展实际提出的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思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创新便是其要义之一。创新不仅是高质量发展实现的第一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要标志。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皆与创新息息相关。
就艺术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而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及国家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唯有不断创新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方能开辟新赛道,注入新动能,从而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做出新贡献。艺术管理专业作为艺术教育的构成部分,尽管建设历史相对短暂,但它却是为顺应时代发展而孕育产生的新兴专业。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早期实践探索到2017年专业名称正式出现在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的较长时间里,我国学者对艺术管理开展的探索及研究等始终在奋进的路途上。人才培养、课程、教材等诸多方面,皆结出丰硕成果,为我国艺术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上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艺术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学科专业体系,仍然需要学界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与实践。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略陈浅见。
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崛起,人类生活及社会结构等将发生深刻变革。为迎接智能时代到来,世界各国新规不断,积极推进数字新基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化进程发展迅速。自2013年至2024年的10多年间,国家先后出台若干关于数字信息发展的纲领文件,倡导鼓励数字化发展。我国教育领域紧跟时代步伐,制定颁布《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等相关指导意见,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力度。2024年1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数字化提出了新要求。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可以说,智能时代,数字技术将在教育中扮演着不平凡的角色,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成为学校转型提质,保持办学活力的重要抓手。未来社会,随着数字经济深入推进及文化产业新形态的重塑,熟练运用数字技术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面向未来,艺术管理专业的建设,应秉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专业教育教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培养满足数字时代所需要的艺术管理人才原则,多举措提高师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开辟新赛道、注入新动能。(一)加大数字设施资金投入,为教学提供基础保障。数字技术设备、数字教学场所等是专业建设的支撑条件,学校应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资助、基金等途径,多方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更新数字教学设备,完善智慧教学场所、搭建智慧平台,为艺术管理专业师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提供基础保障。(二)加大教师数字技术水平培训力度。学校除了要强化教师数字教育理念外,更要通过在线培训、现场辅导、专家讲座等多元途径,帮助教师提高运用数字技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助力教师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使人机结合成为教师能力的标配。(三)开设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数智时代,艺术与科技融合更加紧密,科技赋能艺术教育,为艺术创新开辟了新途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应适当开设数字媒体、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课程,将先进技术引入教学与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字技术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的发展。(四)提高教师数字技术教学胜任力。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学校办学模式、管理机制、育人方式、评价标准等皆有新要求。因而,掌握数字技能并熟练运用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评价、协同育人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个人数字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不仅为学生带来个性化、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能提升艺术管理的效能。
二、构建多元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检验专业理论教与学的手段,也是专业理论再完善提升的有效途径。艺术管理专业作为艺术教育要素之一,自身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国内设置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皆在实践教学环节做了深入探索,亦收获了丰硕成果。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征程,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开展研究及人才培养的教育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新型多元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艺术管理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践基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与社会融合、身心成长、应用能力提高等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更应当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1.基地建设原则。可以通过走访、考察、调研等不同途径,统筹考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学校相关部门、社会文化企事业等单位实情,双方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持续稳定为原则,共同携手开展人才培养。2.基地建设注意事项。根据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要求,制定详实及可操性强的基地建设方案。包括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建设周期、责任人等;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工作职责、拥有的权力、应尽的义务及相关事件的处理等;制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包括双方在教学、师生、安全等方面的具体管理;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在校教师到文化企事业单位交流学习、挂职锻炼,文化业界精英人士参与人才培养等互聘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提高师资理论实践能力;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借助文化业界的资源,通过具体项目的策划实施等实践,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不断探索归纳新的教学模式,以创新、丰富实践教学的成果。
(二)搭建教科研创新平台
艺术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教科研创新平台,在聚集研究力量、整合资源、团队建设、集体攻关、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搭建层次不同、数量不等的教科研创新平台,吸纳学生参与平台工作。学生参加平台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其文案策划撰写、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专业能力,也能帮助其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提高学术意识和学术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举办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作为学术开展交流的媒介,在促进学界交流、学术成果传播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艺术管理专业通过举办各类层次、数量不等、各有侧重的学术论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助力学生不断获得学习和成长的良机。学生参与学术论坛,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开阔学术视野。学生在与不同学者交流过程中,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和学术理念,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思维得以拓展开阔。二是提高研究水平。学生通过聆听报告、参加座谈交流等多种途径,不仅能够捕捉学术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也能通过启迪思考,深化所学专业知识,提升研究能力。三是提高表达能力。学术论坛举办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不同学者的交流、提交学术论文等方式,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皆得到提高。
(四)组建多学科创意策划团队
针对艺术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组建包括艺术学学科、理工科等在内的多学科专业人才策划团队。通过组建团队,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汇聚起来,围绕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厘清各自的任务和分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优势,团结协作,以此锻炼学生包容、合作、务实的品质及作风。一支富有创新精神、高效服务意识和活力四射的创意策划团队,对学生成长成才、当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皆发挥着独特作用。
三、持续强化中国艺术管理史研究,增加学科专业厚度
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在多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其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有着较多西方模式的痕迹。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固然可贵,但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艺术组织、艺术机构、艺术制度等的研究,更需要学界的高度关注及深入研究。纵观学界关乎艺术管理的学术成果,比较而言,中国艺术管理史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当前,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制度、艺术机构、艺术市场等的形态及其特征,对中国艺术管理史的梳理凝练,对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对艺术管理学科专业建设等皆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艺术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强化中国艺术管理史的研究,不断增加艺术管理学科专业自身的厚度。
(一)重视对历史文献史料的挖掘梳理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由此可见,深入挖掘和阐释历史文化资源,对当代文化自信及新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艺术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对艺术活动、艺术制度、艺术市场等管理实践,皆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自先秦至明清,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活动的开展、艺术机构的诞生运行、艺术市场的兴起繁荣等,在历代史志、文人笔记,艺术理论著作等各类史料文献中有记载著述,需要学者们潜心历史文献、艺术作品等资料,通过挖掘整理、分析凝练,将各个历史时期艺术管理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加以揭示,一方面向世人展现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为当代艺术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历史参考。
(二)重视跨学科研究
中国艺术管理的发展脉络,大体经历了萌芽、逐步发展及日渐成熟等不同阶段。由于历代政治制度原因,我国历史上的艺术管理实践,无论从宫廷到画院、戏班、书坊、文人、商人、艺人等管理主体的变化,还是传播道德、教化人心等管理政策的制定,皆体现出政权主导与多元化一体融合的本土管理体制特征。政府在艺术管理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基于我国艺术管理的本土特点,对中国艺术管理史开展研究,可以综合借鉴运用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方法,开展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一定会收获多方面的学术成果。
(三)重视中外比较研究
世界各国因政体、国情等差异性存在,艺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皆具本土特征。通过中外艺术管理发展历史、社会背景、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艺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比较及分析,一方面明确中国及其它国家艺术管理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助推我国艺术管理事业创新持续发展,以构建中国艺术管理新气象。
任何事物的生成发展,皆离不开内外两方因素。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开启,使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环境,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一方面要不断适应外界的客观变化;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丰厚自身势能。艺术管理作为年轻的专业,面对新变革新机遇新要求,应顺势而为,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建设,以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中国管理史的深化研究增加厚度,不断创新专业建设新赛道,通过内外兼修,艺术管理专业必将迎来崭新风貌。艺术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开放多维话题,还需要学界诸多学者的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16)[2024-05-09].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并讲话[N/OL].(2020-09-29)[2024-05-09].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55.htm.
(责任编辑:杜 娟)
作者简介:王凤苓,女,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管理。
何琛璐,女,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项目来源: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五位一体’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研究”(M20203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