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潮汕“英歌舞”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杰出象征,承载着潮汕人民对英雄的崇敬与向往,其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潮汕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传承文化、凝聚社会、促进国际交流等社会地位和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迅速变迁中,潮汕“英歌舞”既迎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也遭遇了诸多挑战。本文以潮汕“英歌舞”为例,深入剖析潮汕“英歌舞”的传承之困,并提出相应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旨在传承文化精粹,促进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传承困境;经济发展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潮州市考察时指出,潮州文化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关键支脉。他殷切嘱托,要延续千年悠久的文脉,使古今精华交相辉映。“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潮汕文化,发展迅速,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喜爱。但近几年来,“英歌舞”因种种原因,热度持续递减,亟需深入探索其原因,寻求发展新路径,使潮汕“英歌舞”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潮汕“英歌舞”的形成与特点
潮汕“英歌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传说,这种舞蹈最初是为祭祀而生的神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举行盛大的祭典,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歌舞”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舞蹈,成为潮汕地区独特且宝贵的文化象征。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潮汕地区都会举办“英歌舞”表演,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英歌舞”演绎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水浒传,脸谱通常依据梁山好汉的人物特征和性格特点而定,凸显每个角色的鲜明个性。例如,在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中,两位领军者,即黑须的李逵与红须的杨志或秦明高高在上,声势浩荡;另一边,鲁智深或武松身着和尚装扮,手握长棍,展现出非凡的武艺。在他们面前,一位身着清朝服饰、头顶红樱帽的老者,鼻上挂着胡须,双锏在手,仿佛骑马一般,与和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热血沸腾,英雄豪情在这场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舞蹈不仅展现了南派武术和戏剧等地方艺术,还融合了体育、音乐和演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广场舞蹈。英歌舞以其刚劲有力、雄浑奔放的舞姿,营造出磅礴壮丽、威武雄壮的气势,令观者沉浸在力量与美的震撼之中。演出的角色皆为《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借助精致的人物造型、华丽的服饰道具、富有张力的肢体动态及激情澎湃的音响节奏,整体展现出一种刚健之美。舞蹈中的舞蛇元素源自闽南民系对蛇的崇拜,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织其中,进一步丰富了舞蹈的文化内涵与视觉效果,让观众在动感与寓意之间,感受到一场视听盛宴。
“英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首先,动作刚劲有力且节奏分明。舞者大力挥舞英歌槌,动作和锣鼓节奏紧密配合,通过提起双臂,踢单边腿,迈开大步伐,手腕转动打槌,展现漂亮的槌花。此外,舞姿也丰富多样,如观音坐莲、单锁链、双锁链、钩脚、飞鹰等;其次,人物装扮带有鲜明的脸谱和精美的传统服饰,脸谱有象征意义,装饰性强,穿着服饰也便于舞动;最后,表演形式为群体性舞蹈,人数众多,奔放的舞姿、豪迈的气势,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代表了岭南的精气神。
二、潮汕“英歌舞”的地位和价值
潮汕“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英歌舞”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标志着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地区在重要节日期间,都会举办“英歌舞”表演,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同领略这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民间艺术。
近年来,“英歌舞”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例如,它曾受邀至英国伦敦表演,吸引了大量国际观众的关注,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形式。在2024甲辰龙年四海同春的新春庆祝活动中,广东潮汕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南山“英歌舞”,首次亮相英国,瞬间掀动伦敦城,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热烈赞誉,纷纷跟随其节奏舞动。身处海外街头的留学生和华人们,也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深刻体会到了文化自信带来的民族骄傲与自豪。在2024年10月3日的揭西棉湖解放路,棉湖英歌队的表演吸引了央视的目光,其表演尽显豪迈气魄,仿佛在诉说着棉湖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生动体现了“百千万工程”的巨大成果。
由此可见,“英歌舞”作为潮汕传统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是民族民间艺术的一朵璀璨奇葩,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它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推动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等方面,具有深远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潮汕“英歌舞”的传承困境
(一)“英歌舞”保护与传播力度不够
“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主要流传于部分村落,用于村内庆典,过年祈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中。基于此种情况,当地政府没有将“英歌舞”按照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来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也没有采取更多保护的措施,仅仅依靠地方村民的传承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英歌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魅力。尽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多项措施不断强化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政府所实施的相关保护措施依然显得不够完善。
“英歌舞”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了解和接触“英歌舞”的机会相对较少。由于缺乏广泛的传播渠道,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英歌舞”,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其独特魅力。这种局限性使得“英歌舞”的受众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另外,在教育体系中,教育对“英歌舞”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校教育中,很少有关于“英歌舞”的课程设置,学生们缺乏了解和学习“英歌舞”的机会。这使得“英歌舞”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也限制了其传播范围的扩大。
(二)地域局限性
“英歌舞”的地域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流行和传播范围相对有限,这与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地域认同以及语言与习俗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英歌舞”主要起源并盛行于特定地域,如潮汕地区,“英歌舞”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内容和形式都深深扎根于潮汕大地,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质,这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限制了英歌舞在其他地区的广泛传播。
此外,潮汕方言和独特的民俗习惯是“英歌舞”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于语言和习惯的不同,这使得非潮汕地区的观众在理解和欣赏“英歌舞”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是造成“英歌舞”区域局限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英歌舞”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差异,其传播和发展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三)群众关注度不高
“英歌舞”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而不是通过专业的艺术教育系统。这种传承方式使得“英歌舞”能够在潮汕不同的家庭和社区中流传,继而限制了“英歌舞”在其他地区的发展。“英歌舞”是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表演者都是当地社区的成员。他们通常在业余时间参与“英歌舞”的训练和表演,而不是作为职业舞蹈演员。由此可以看出,“英歌舞”舞者呈现非职业化特点,这一特点导致了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加之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收入稳定的职业道路,而不会选择传承文化遗产,加剧了“英歌舞”关注度不高的问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导致参与“英歌舞”表演和传承的年轻人数量不足。许多“英歌舞”队员因升学、外出工作或生活压力等原因,无法长期参与训练和表演,造成人才流失。加上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英歌舞”的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很多人对其历史、文化内涵和表演艺术了解不足,影响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部分年轻人对家乡民俗体育文化的热爱程度降低,传承意识淡薄,进一步加剧了“英歌舞”关注度不高的问题。
(四)创新能力不足
在“英歌舞”的创新过程中,往往受到动作结构与表演形式固化和创新思路受限的限制。“英歌舞”的动作结构和表演形式多年来较为固定,缺乏显著的创新变化。传统的“英歌舞”表演往往遵循既定的套路,每年的表演大同小异,槌点节奏变化较少,动作单调,缺乏新意。这种固化的表演形式难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兴趣,限制了“英歌舞”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一些人认为“英歌舞”应该保持其原有的形式和风格,不应随意改动。这种保守的观念限制了“英歌舞”的创新思路和发展空间。“英歌舞”呈现形式较单一,同时,由于“英歌舞”的传承和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也导致其创新工作难以取得显著成效。传统的“英歌舞”表演往往忽视了与现代音乐、舞蹈、科技等方面的结合,缺乏创新和突破。
四、传承潮汕“英歌舞”的传承策略
(一)加大保护力度,夯实文化底蕴
政府应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政策,可以通过建立“英歌舞”文化馆,将“英歌舞”的服饰、脸谱、动作要领展示出来,将英歌舞文化的核心保存下来,让感兴趣的人有更深入的了解,领略英歌舞的魅力。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支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活动,积极推广“英歌舞”文化,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与传承“英歌舞”的行列中。通过激励公众参与非遗的维护与传承,进一步提升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同时,强化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以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二)突破多元限制,搭建展示平台
“英歌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以其雄浑壮阔的场面、精湛的舞蹈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但因地域、文化、语言等限制,阻碍了“英歌舞”的长期发展。
潮汕“英歌舞”急需现代化手段与资源的联动,搭建一个多元化展示平台,从而扩大影响力,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另外,可以利用现代已有资源,建立一个在线“英歌舞”多元化展示平台,突破地域限制。该平台将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潮汕“英歌舞”的表演、教学和研究内容在手机和社交媒体账号上进行全方位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潮汕“英歌舞”,也能够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升关注热度,延续“非遗”薪火
“英歌舞”在潮汕地区要稳定培养传承人。在潮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他指出,应积极培养传承人,以使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学校等相关单位可以开设有关“英歌舞”的课程或组织相关的社团活动,激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英歌舞”学习热情,为其提供更广泛的“英歌舞”学习机会;政府牵头邀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民俗学家、老艺人等深入调研、采风,为“英歌舞”的现状、传承和发展把脉诊断,明晰“英歌舞”推陈出新各阶段的目标,及时制定扶持政策促进目标实现。同时,要将“英歌舞”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孩子着手培养,让青少年接触并了解“英歌舞”,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爱,为“英歌舞”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f0a63699b37ed6414230d7c57e76b27f此外,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英歌舞”研究会,由财政拨款设立专项基金以支持“英歌舞”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各类组织、学校及个人参与到英歌舞相关题材的挖掘、收集、整理、再创作、包装与推广等各个环节中来。选择那些英歌舞基础较好且群众参与意愿强烈的村落或社区作为培训基地,并将其纳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系,从而为英歌舞爱好者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共同进步的学习平台。
通过这些方式,潮汕“英歌舞”能够更好地培养传承后人,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四)创新多元项目,增强传承动力
在创新方面,政府可以在文化传承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文化创新,在原有梁山泊英豪们化妆演出攻打大名府、救援卢俊义以及梁山伯英雄化装劫法场救宋江的表演基础上,进一步编排更多《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以丰富“英歌舞”的文化内涵。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广场舞的推广方式。潮汕“英歌舞”本身是一种大型的广场舞形式,在广场舞盛行的时代,可以借助这一形式,在基层民众中广泛普及和推广“英歌舞”。如今,电影已成为传播和推广文化产品的重要渠道,可以利用各类媒体,创作以潮汕“英歌舞”为主题的影视剧作品,进一步推广潮汕“英歌舞”文化。
五、结语
潮汕“英歌舞”的传承困境主要表现在保护与传播力度不够、地域局限性、人才培养困境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多个方面。为此,本文提出了多个应对措施。“英歌舞”的发展,需要政府和潮汕人民的共同努力,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创新能力,让“英歌舞”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鲁涵.潮汕英歌舞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J].文化学刊,2024(08):34-37.
[2]周玲,吴庆楠.乡村振兴中潮汕英歌舞的文化传承价值与策略[J].名家名作,2024,(23):79-81.
[3]徐超,谢晓彤.新媒体时代下潮汕英歌舞的网络推广策略研究[J].名家名作,2024,(23):82-84.
[4]张乐为.探究揭阳英歌舞起源与表演形式及其价值[J].三角洲,2024,(21):108-110.
[5]郭雨晨.潮汕英歌舞数智化传播策略[J].明日风尚,2024,(1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