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2024-11-12 00:00:00周红阳
客联 2024年8期

摘 要: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之魂,涉及乡风民俗、文化氛围、道德风尚、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目前乡风建设还存在着不文明现象,阻碍了乡村全面振兴。为优化乡风文明,本文从乡村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文化

文化立国,文明兴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事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风文明的内涵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拓展,涵盖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科学文化水平、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灵魂所在。乡风文明是乡村社会风气进步的重要体现,事关农村和谐稳定、振兴发展。

(一)乡风文明建设是促进乡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本身蕴含了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而乡村现代化又内在地涵盖了现代乡风文明建设。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实现美丽乡村的蜕变,切实改善农民群体生活条件,就必须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有为青年参与返乡建设,为乡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也有助于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此外,也能培养农民的道德观念和文明习惯,促进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二)乡风文明建设是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守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守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乡村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优秀乡土伦理,重塑了农民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文明乡风高度契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道德支撑。

(三)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实现新时代农民群体的共同富裕,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要不断丰富其精神需求。通过乡风文明建设,转变了农民原有的落后思想观念,赋予农业、农产品新的乡村文化价值。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文化品牌效益,既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乡村的善治,为乡村的有效治理提供重要保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摒弃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营造和形成乡村文明乡风,重构乡村治理体系的合理内核与人文规范。

二、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广大乡村农民生活、精神面貌和乡村风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整体发展态势。但是各地乡风文明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乡风文明建设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一)文化阵地薄弱,建设认识不足。近年来,各地区以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为内容,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在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队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极大增强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但是,由于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各异,部分地区文化阵地设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不均衡,农民精神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例如设施配备简单、缺乏相应的文化活动内容、文化站建设简陋老化等,这些地区的乡村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亦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持续资源供给。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更多地向城市倾斜,乡村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当前,乡村地区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就业稳定等方面,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投入明显较少,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足,难以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资金保障和人才支撑,文化场所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受限。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人才流失等问题,导致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不利于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乡村民风守旧,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民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其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向和成效。由于受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乡村广大农民在综合素养、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明显不足,使得乡风文明建设在面临新时代挑战时显得后劲乏力。例如农民主动学习意识淡薄,未能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的重要性,部分地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封闭保守,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创新精神等,不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美丽的乡村社会风气,侵害乡风文明建设成果。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是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要围绕夯实乡村物质基础、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合力倡导移风易俗等方面,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以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为保障。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二者相互协调促进,才能更好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农村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拓宽共同富裕道路。通过产业融合、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等方式,有效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农村发展要有全局性认识,发挥农村当地的资源禀赋、特殊区位、便捷交通、特色文化等优势,有意识地稳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以加强乡村思想文化教育工作为主线。农村要实现快速持久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法宝就在于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要爱惜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方能打造乡风文明新高地。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也要重视乡村教育,着力培养本土人才,使人才队伍多元化。同时,也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致力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将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下沉,合理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精神空间,兼顾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形成大众文化,健全制度空间,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三)以合力倡导移风易俗成共识为支撑。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关系着乡村文化振兴事业。首先,要强化村规民约的制约功能。通过集体共同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规民约的价值认同,让乡风文明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助于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家乡和美。其次,要发挥新时代乡贤示范作用。构建乡贤与村民常态化沟通渠道。要正确处理乡贤与村民的关系,乡贤不能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乡贤榜上,只有成为现实中可见可学的参照物。也可借助媒体推广乡贤故事,使其先进事迹走进课堂、家庭、乡村、社会,表达了对乡贤志士的尊重与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乡贤的家乡归属感和责任使命感,防止乡土文化断层。

四、结语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物质基础、精神保障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扫除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障碍,提升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打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精神动力与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讲话[N].新华社,2018-03-09(02)

[2]王超.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3.

[3]段婧婧.乡村振兴之乡风文明建设:时代意蕴、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向[J].农业经济,2024,(08):46-49.

[4]赵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障碍与破解[J].农业经济,2021(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