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2024-11-12 00:00刘妍
客联 2024年8期

摘 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政治论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上看,“第二个结合”批判了对二者的错误认知,正确揭示出二者高度契合的、互相成就的关系;从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上看,“第二个结合”破除了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在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相互赋能的建构性关系;从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关系问题上看,“第二个结合”解构中国理论从属于对西方理论的状态,主张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从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上看,“第二个结合”在承认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中国实践、中国文化。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重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后,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一步系统而深入的阐述。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了思想解放。之所以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因为这个命题冲击了在形式上已经认同但内心尚未根本改变的观念,使我们从模糊的或者是错误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第二个结合”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比如,在宇宙观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华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在天下观上,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由人联合体”,中华文化主张“协和万邦”;在社会观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在道德观上,马克思主义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发展,中华文化主张“人心和善”。由此可见,“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了思想解放。过去,人们常常囿于传统——现代两分法思维方式。传统常常被贴上“落后”“腐朽”的标签;而现代则被看作“进步”“文明”的象征。这实际上制造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与割裂。“第二个结合”解构了传统——现代的两分法思维方式,着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着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接续传统、创造新的传统的文明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相互改变、相互塑造。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重塑了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赋予”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在中与西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了思想解放。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精神上便长期被动,中国思想文化常被置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支配——从属体系中。自从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中国学术界、理论界有些人习惯于用西方概念、话语、范式阐释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成了“西方理论”的试验田,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被奉为圭臬。“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一方面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自我”的问题,即如何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释好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他者”的问题,即如何科学对待外来文化,实现洋为中用。“第二个结合”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西方理论的推演,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了思想解放。长期以来,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这个广阔舞台上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认识当然是正确的,也符合百年来的客观历史进程,但是并不全面。“第二个结合”推动了对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二者是“双向奔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早在1945年,刘少奇就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极大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的科学还不发达等条件,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鲜明提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这一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处理的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问题,这一结合做得再好,也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无法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触及古与今、中与西之间的融合发展问题,在这里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到马克思主义谱系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17).

[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年.

[4]何中华.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

[3]辛向阳.“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J].中国社会科学报.

[5]唐爱军.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J].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