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在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其提出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重大意义;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在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刻洞察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优势,以及深层矛盾、主要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独特规律,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揭示原理、指明方向、提供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运用的科学合理性,字里行间都闪耀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光辉。习近平早期曾深入研读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并将自己所认识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充分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彰显了强烈的担当精神、斗争精神。
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维、科学思想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首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无论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都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而提出的,都是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而不断推向前进的,其中的理论创新都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智慧。其次,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协调,上层建筑也要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经济发展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构成完整的统一体,是更高水平的发展理念。第三,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其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这都充分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四,强调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发展实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并指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强调新阶段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这都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方面的创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核和理论智慧,更加自觉地用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为我们认识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分析框架,即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核心要义、理论贡献、历史意义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怎样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告诉我们现成的答案,必须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实践作出探索和回答。习近平经济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理念、政治保障、根本立场、基本制度、主题主线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突出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导向、高质量发展问题导向、现代化问题导向,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强调“七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七个坚持”紧密联系,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组成一个完整体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七方面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创造性实践,作出了新的理论创新贡献。这一伟大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具体实践的政治保障、鲜明主题、路径选择、基本制度、发展理念、战略举措和工作方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系统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一)引领中国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纵观二战后世界历史,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因复制昔日西方现代化路径而陷入发展困境。实践证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中国国情,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其影响是世界性的。
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聚焦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一种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现代化。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深刻回答了关于中国发展的问题,也深刻回答和解决了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路径选择,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二)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广阔时代背景、深厚理论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宏大的全球视野,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指导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理论体系,从我国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但揭示了事物的运动规律,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就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就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就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思路要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方向要转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要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取胜之道就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以全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逻辑,全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为系统制定新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制定实施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新的实质性飞跃开出了极具针对性的系统性“药方”。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展开,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主张的总概括。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充分挖掘内需潜能,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投资再生产的全链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引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贯穿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其结果直接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底气和质地,其水平直接影响新发展格局的质量和效益。要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财富之源,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扫清发展障碍、释放发展活力。把潜在的市场规模优势真正转化为强大的国内市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强调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推动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配合。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新质生产力是高效能、高效率的生产力,有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减少了对有限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给环境造成的负担。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质变与跃迁,往往伴随着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这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在推动产业革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必然结果。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以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5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