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扩展,民办高校逐渐成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理论知识传授,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行业适应性。构建一套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特点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十分关键。本研究旨在探索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的联动机制,分析其在民办高校中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优化课程设置、引入信息化手段等构建策略,期望通过教学与质量保障协同提升,促使民校工程造价专业教育高质量改革。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内部质量保障;信息化手段
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同步增加,通过有效的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重要方向。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师资、资源、教学体系方面与公办院校存在一定差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毕业生能满足行业需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在分析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基础上,结合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策略,以期为民办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理论概述
(一)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需遵循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原则,以确保体系有效性。首先,体系构建以“目标导向”为核心,明确教学诊改目的,即提升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其次,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将教学各环节、各要素有机整合,形成从教学设计、实施到反馈与改进的闭环,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连续性。最后,高校应积极贯彻“信息化支持”原则,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的效率,从而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改进与教学质量提升。
(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多重特征,主要特征包括专业性、系统性、动态性、信息化支持。专业性是核心特征,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须深度契合行业需求,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从而确保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系统性是重要保障,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形成有机联动的闭环体系,以此来确保各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动态性体现在该体系需具有灵活的调整和改进机制,能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的反馈与优化,从而实现持续改进提升。
(三)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联动机制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联动机制是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关键。机制核心是将教学诊改的各个环节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闭环式运行模式。首先,联动机制通过目标统一实现教学过程与质量保障的一体化运作,即教学诊改的目标必须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标准保持一致,确保改进方向与质量要求相互匹配。其次,在实施层面,联动机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数据收集与反馈功能,通过多维度质量评估工具、指标体系,实时监控教学质量,将评估结果反馈至教学诊改环节,以实现教学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最后,联动机制需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将师资、课程、教学设备等各要素纳入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其与教学改进需求相匹配。
二、民校视域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策略
(一)优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保障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优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是保障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首先,高校需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确保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配比。在基础课程上,强化学生的工程管理、经济学、建筑法规等基本知识,从而打牢理论基础;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师要注重造价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合同管理等关键技能培养,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紧密接轨。其次,高校应拓耕新兴技术课程,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等,以提升学生在新技术领域的适应力。最后,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案例教学为主导,通过实际工程案例、模拟项目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打造协同发展体系,强化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质量
打造协同发展体系是强化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质量的关键,一是,高校需建立校内外多方协同机制,推动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与企业、行业专家等多方力量的合作。通过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诊改、评估环节,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二是,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行业适应能力。例如高校可依托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包括优秀师资力量、先进实验设备、最新行业案例等,推动教学内容实践化与前沿化。三是,高校可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与质量保障标准,以此来持续改进为导向,对协同发展体系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反馈,从而确保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能在多方协作下不断优化,提升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质量。
(三)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程度
引入信息化手段是提升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程度的关键途径,首先,高校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教学过程、质量评估、学生反馈等环节的数据集成到系统中,实现数据集中化、标准化管理。平台需具备实时监控、自动分析、反馈功能,能动态跟踪教学进度、课程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诊改提供数据支持。其次,高校可构建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学生成绩、课堂表现、评估反馈等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问题与不足,从而为课程优化、教学改进提供精准指导。最后,高校可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针对性改进。例如高校可加强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利用云技术、远程教育手段,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教学与学习工具,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现状,提出了针对性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策略。研究梳理了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核心原则、特征、联动机制,强调了目标导向、系统性、动态改进的重要性。在策略方面,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打造多方协同发展体系、引入信息化手段等创新策略,通过系统化措施实施,民办高校能有效提升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华琳.教学诊改视域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4,(21):78-81.
[2]夏雨.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诊改的实践研究[J].模具制造,2024,24(05):90-92+98.
[3]万德年.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诊改的探索与实践——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