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4-11-12 00:00李杨
客联 2024年8期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转型升级中的服装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多元化,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各大、专、职业院校等与时俱进,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提出了“协同育人”的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育更多适应行业市场需求的优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就业;服装设计;校企协同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新的学科,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产业的变革而发展。近年来,服装企业与相关院校就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过多种形式的研讨,服装企业反映的问题基本集中在学校教育与市场实践严重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快速融入市场,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应运而生。但校企协同育人理论上看似一种完美的新兴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效能,培养出大批适应服装市场需要的创新型、竞争型人才,意义深远。

一、就业导向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

校企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企业的相互配合、协调,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推动和引导。服装设计专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服装产业链从过去的繁荣转变为消沉,面临着大洗牌的局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变大。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其中将实践育人提到了高度重要的地位,并着重提出,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积极促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的要求,加强育人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作为服装大省的广东省随后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

在国家与地方的大力倡导下,在就业导向背景下的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改变了传统高职教育校企分离、学校教育脱离行业企业的局面,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服装行业企业实际需求有机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学育人优势互补的目标。

近几年,关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有数据显示,在百度上搜索“校企共同体”关键词共有47100个,但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包括育人机制、障碍及策略等,在微观实施层面涉及较少,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脱离市场需求,而这恰恰正是协同育人模式更需要的环节,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推动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效益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如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效益与质量较低,合作目的不清晰等,“教、学、做、研”脱节,并没有在实质上形成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距离“共赢”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1、校热企冷。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课程设置与实践结合,项目合作与创新实践结合,导师制与专业指导结合,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各类学校可以与服装企业开展项目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设计服装系列、展会策划等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提高自己的设计、管理与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与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学校与学生的益处大于对企业的益处,这就导致了部分企业的参与度不高,更多时候是“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

2、教师专业能力不高。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在专业性方面,大部分因受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方法影响,跟不上市场发展潮流,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经验不足,当然也就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训练,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整体性不强。由于服装企业生产任务重、时间紧迫等因素,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深度有限,或者只象征性的参与一小部分项目,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升有限。

三、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发展方向

校企协同育人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步骤,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服装设计专业作为创新、实践型的专业,应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扬长避短,继续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

1、将政府、服装行业纳入校企协同育人的体系中。服装设计这一专业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性,决定了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必须由课堂走入市场,进而真正引领当前时常潮流,把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完美融合为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是国家与地方的重要发展战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扭转“校热企冷”的局面。只有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才会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力,如此,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也才真正落到实处。

2、鼓励服装行业骨干企业、高校或服装行业协会联合组建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平台。共建是指共同投资、共同管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育人合作,加大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力度,共建产业学院及完善相关培育动力机制。具体而言,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与服装企业应以区域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通过建设能够支撑实验、实训、实习的育人基地,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这里,服装企业应意识到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抓住储备人才、引进科研项目、促进研发顺利推进等良好机遇,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高校开展合作交流。譬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次提出校企共同办学,与达利公司共建达利女装学院,校企共建“整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平衡学校和服装企业在合作中的关系。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实际之间的契合。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学校应主动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等,立足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的精准对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工种岗位技术具体要求标准,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系。譬如,在对接服装企业生产过程实际环节,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畅通校企师资流动渠道,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是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能够引领培养时代新人的高质量教学实践。针对校内教师实际情况,高校可着眼于“双师型”教师基本素养要求,结合专题系统培训、服装企业实践活动等提升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综合素养,同时,引进服装企业高技能人才进校提任专兼职教师,打造高水平的服装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当然,确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客观评价机制,更能有效激发校内教师与服装企业员工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更利于促进教师队伍全面进步。

四、小结

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增强了生产与教育的对接,普便提升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率。“校企联动、协同创新”,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途径与方向,如何实现校企的互利双赢,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协同育人机制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叶鉴铭.

[3]《基于“校企协同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服装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