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自嘲的互动仪式过程,分为互动启动、情感能量生成、情感能量积累和情感能量反馈四个阶段。同时研究分析发现,自嘲网络语言既有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增强社交互动和群体认同的正向功能,也有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逃避现实问题,并引发负面社交反馈的负向功能。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大学生;网络自嘲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网络自嘲作为一种独特的自我表达方式,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网络自嘲是指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体平台上通过自我嘲讽和自我解嘲风格的文字、表情包、图片、影视等符号进行社交活动的行为。大学生网络自嘲现象背后表现出自我宣泄与新型树洞、自我贬抑与情感共鸣、自我娱乐与流量至上的网络自嘲文化。而这种现象主要缘于青年深陷“卷不动”和“躺不平”矛盾心理的旋涡,网络匿名化机制为青年“本我”人格的释放提供载体,多元社会思潮盛行加剧青年信仰危机。大学生自嘲行为正向的作用包括青年个人可以自我调适、疏解压力、缓解焦虑、重新寻找自我定位、修正自我评价标准,青年群体也可以通过共同的情感诉求得以抱团取暖,抵抗国家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但是青年自嘲行为也伴随着主体迷失与精神内耗的自我认知风险、交往异化与代际鸿沟的社会认可风险、政治疏离与价值错位的政治认同风险。
现有有研究都是学者从自身视角审视和剖析了青年网络自嘲的原因和功能,但从青年群体自身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通过深度访谈25位大学生,收集质性材料,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在网络自嘲中的情感互动机制,探索网络自嘲对大学生的社会功能,为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背后心理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大学生使用“自嘲网络语言”现象的互动过程
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Theory)由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他认为互动(即仪式) 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个体通过日常的互动仪式形成情感能量,影响其行为选择与社交方式。互动仪式是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其发生需要具备四个要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些要素彼此形成反馈作用,并且当它们有效综合,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参与者就会产生以下体验:群体团结;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或“神圣物”;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
在社交媒体的虚拟互动环境中,大学生的网络自嘲行为可被视为一种“互动仪式”,其背后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互动中的情感能量积累与消耗。通过自嘲,个体在互动中传递出特定的情感信息,同时寻求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获得互动中的情感能量,从而维持或增强其社会存在感。之后这种集体情感能量累积起来,反馈给自身,形成身份的自我认同。在互动仪式链的框架下,大学生使用自嘲网络语言的互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互动启动:压力与自我贬损的表达
在网络互动中,大学生常常通过自嘲表达内心的压力或困惑。自嘲语言通常涉及对自我缺点、尴尬处境或失败经历的戏谑与调侃,这种行为在互动仪式链中起到启动仪式的作用。自嘲作为一种社交策略,能够缓解压力、化解社交中的尴尬,使得互动更加轻松自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通过调侃学业压力、求职困惑等现实问题来引发共鸣,这些话题常常带有自我贬低的色彩,但其背后蕴含的是期望获得他人理解和支持的需求。
2.情感能量的生成:共鸣与认同的获得
在互动过程中,当他人回应自嘲时,个体的情感能量得以提升。共鸣和认同是这一过程的核心。他人对自嘲语言的回应可以表现为类似的自嘲、赞同或幽默回应,这些回应形式有助于建立一种共享的情感氛围,使个体获得情感能量的积累。在这一阶段,自嘲语言不再是单纯的自我贬损,而成为了情感互动的纽带,促使个体在社交网络中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3.情感能量累积:互动情境中的集体情感
当自嘲语言引发广泛共鸣时,集体情感能量在互动中累积。大学生通过参与群体中的自嘲式互动,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集体情感的共鸣不仅提升了个体的情感能量,还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特别是在网络社交环境中,群体互动通常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开,自嘲语言成为了维系这种集体互动氛围的重要工具。
4.情感能量的反馈:身份确认与社交资本的积累
通过自嘲互动获得的情感能量,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与身份确认。大学生通过自嘲表达对群体规范的理解与接受,进而在群体中确认自我身份。同时,这种互动过程也帮助他们积累社交资本,即通过幽默的自嘲语言展示社交技巧、维系社交关系,从而在网络互动中获取情感上的回报与社会认同。
三、大学生使用网络自嘲的功能
大学生使用自嘲网络语言的现象不仅是当代网络文化中一种普遍的表达方式,也对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互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基于互动仪式理论分析这种大学语言现象可以发现具备正负两方面的功能。
1.正向功能
(1)情绪调节与压力缓解:情感能量的有效释放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通过互动个体能够释放情感能量,缓解情绪压力。大学生通过自嘲网络语言,将自身的焦虑、无力感等负面情绪转化为一种幽默的、轻松的表达方式,在互动中宣泄情感并获得他人的认同与支持。这种自嘲行为起到了调节情绪的作用,帮助个体通过互动释放情感能量,维持心理健康,并在社交中减轻学业、生活等压力带来的负担。
(2)增强社交互动与群体认同:情感共鸣的积累
在互动仪式链的框架下,自嘲语言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互动积累情感能量,增强与他人的情感共鸣。当一个自嘲的表达得到他人的回应或认同时,互动双方都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情感能量,促进社交连接。通过这种互动,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迅速找到与自己有相似经历或情感的人,形成强烈的群体认同感。这种互动有助于他们在网络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并通过持续的情感共鸣增强与他人的社交纽带。
(3)展示幽默感与社交技巧:互动中的身份确认
自嘲行为不仅是情感能量的释放方式,还能够通过互动确认个体的社交身份。大学生通过自嘲展示幽默感,表达对生活困境的轻松态度,赢得他人的赞赏与认同。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他们的社交地位,还帮助他们在互动中确认自己的身份,通过不断积累的情感能量,增强自信和社交吸引力。因此,大学生通过自嘲在网络互动中建立了一个积极的、灵活的个人形象。
2.负向功能
(1)自尊心受损与情感能量消耗:自嘲引发的内在情感消极化
尽管互动仪式链可以通过互动积累情感能量,但过度自嘲可能导致情感能量的消耗。频繁的自我贬低容易让个体内化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削弱自尊心。长期使用自嘲语言的大学生可能会在互动中不断贬低自我,从而消耗情感能量,导致自我认同上的困惑和低自尊。这种自嘲行为虽然短期内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共鸣,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引发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质疑,陷入负面情绪循环。
(2)逃避现实问题:情感能量的暂时转移
自嘲虽然能够在互动中短暂缓解压力,但如果过度使用,自嘲可能会成为逃避现实问题的一种防御机制。在互动仪式链中,个体通过自嘲将注意力从问题本身转移到互动上,以获得情感能量的回报。然而,这种转移并不能解决问题本身。大学生可能通过自嘲来回避对学业、就业或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的正面应对,延迟应对问题的时间,导致情感能量的消耗与现实压力的持续存在。
(3)负面社交反馈与情感能量耗损:网络互动中的攻击性放大
虽然自嘲在互动中通常能够降低社交紧张感,但在某些网络环境中,自嘲语言可能会被曲解或恶意放大,导致情感能量的负向输出。在互动仪式链的负面循环中,自嘲容易引发他人的攻击性评论,甚至成为网络讽刺或霸凌的对象。这样的负面反馈不仅会导致个体情感能量的快速消耗,还会加剧他们的自我怀疑和焦虑感,使原本用于缓解情感压力的自嘲行为反而成为进一步压力源。
四、结论
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发现,自嘲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的社交与心理中表现出双重效应。一方面,自嘲能够通过互动积累情感能量,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增强群体归属感,并塑造幽默、灵活的社交形象;另一方面,频繁的自嘲也可能消耗情感能量,削弱自尊,并形成逃避现实问题的倾向。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应关注自嘲文化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动因,为大学生提供合理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成敏,张瑜.青年网络自嘲现象流行的原因、风险及应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
42(04):57-64.
[2]胡一苇.网络自嘲文化下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以B站“柠檬头”系列视频为例[J].声屏世界,2022,(19):99-101.
[3]潘佳欣,朱琳.基于网络自嘲现象的青年精神生活审视[J].高校辅导员刊,2024,16(04):
45-50+97.
[4]李晓梅,陈敏君.网络自嘲:青年群体自我污名化下的情绪传播[J].巢湖学院学报,2024,26(01):24-29.
[5]蒋建国.网络自嘲:自我贬抑、防御机制与价值迷离[J].学习与实践,2021,(02):108-113.
[6]胡一苇.网络自嘲文化下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以B站“柠檬头”系列视频为例[J].声屏世界,2022,(19):99-101.
[7]Collins,R.(2004).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吴迪,严三九.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