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口笔译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

2024-11-12 00:00:00张骏曦吴与婕易平
客联 2024年8期

摘 要:随着当今语言服务产业范围的扩大和翻译技术地不断提高,特别人工智能翻译的出现,在医学院校使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医学翻译专业性与复杂性的要求。面对我国高素质医学翻译人才十分缺乏的状况,有必要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和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改革,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开展的翻译实践为例,运用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和TSCA(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师生合作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讨医学院校中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临床翻译实践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医学翻译人才;口笔译教学实践;中医英语临床翻译;CBI;TSCA

2020年3月,习主席在就新冠肺炎疫情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此后,习主席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场合重申全球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随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的推广,医学的发展与交流也日益国际化。翻译市场除了通用型的翻译人才外,更需要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面对我国高素质医学翻译人才突出的供需矛盾,有必要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和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改革,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此,国内外专家学者探索了多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主体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1993年,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Edwin Gentzler)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中首次提出了“翻译工作坊”概念——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译者共同展开翻译活动。随后,“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大学翻译专业广泛运用。陶友兰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新型教学模式---“以配有‘翻译纲要’的真实(或仿真)翻译任务,作为学生操练的作业,增强学生的翻译兴趣和职业意识”。[1]王晓丽提出,结合“动态对等”、“项目教学法”等翻译教育理念,探索实践创新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2]张蓓、饶辉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英语专业的医学翻译驻院实习跟踪调查,提出加强医学语言服务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3]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开展的中医药临床翻译实践为例,探讨医学院校中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实践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高校翻译专业存在的问题

《2023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表明,我国翻译从业人员数量已突破600万,专职翻译人员约达92万[4]。但由于医学院校翻译人才培养欠缺,“基本上无法满足巨大的医药市场对医药类翻译人才的需求”,医药类翻译人才“呈结构性缺失”。[5]这种专业类翻译人才匮乏的现象表明我国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已无法再适应当今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归于两方面:其一是教学方式单一,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不够,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脱节。大学里传统的翻译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翻译实践练习则主要以围绕教学内容要点、完成句子练习或语篇翻译,而课程成绩往往是较单一的翻译构成。在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实践学习机会甚少,其主要学习的医/药学英语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课程,缺乏实践锻炼机会,难以培养医学语言服务工作需要的能力”。 [3]其二是翻译人才培养普遍化、大众化、缺乏特色。目前大学翻译课堂仍旧侧重于理论的讲授,字、词、句、语篇的翻译练习,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缺乏行业专业的特点,更不能彰显校本特色以及英语专业为学校主干学科服务的宗旨。虽然,随着英语的教学改革,翻译工作坊逐渐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广泛运用于翻译教学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变成项目的“参与者”。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可以使翻译的实践性得到一定地应用,构建一种“以翻译任务为中心,鼓励合作探究研讨”的教学模式。[6]但如今语言服务产业范围的扩大和翻译技术地不断提高,特别人工智能翻译的出现,医学院校的翻译专业或翻译课程仅使用传统教学+翻译工作坊已难以满足市场对翻译领域专业性的需求和医学翻译的专业精准性与复杂性。

二、医学院校口笔译教学课堂的改革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借助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东风,全面实施英语专业的课堂改革。在口笔译翻译教学中,改变原有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翻译工作坊的训练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形式,采用 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和TSCA(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师生合作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校本特色,探索兼具“外语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政意识”三位一体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CBI是一种将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如数学、科学、医学等)整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获取特定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目标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能够使用目标语言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表达观点。该教学法具有学科整合、真实语境、技能综合和认知发展四方面的优势。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的工具,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使用真实的学科材料和情境,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在CBI教学方法指导下,教师需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和语言教学的专业素养;课程设计需要平衡学科内容和语言技能的发展。TSCA(师生合作评价),源自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POA):课前教师选择评价焦点和典型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详批;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合作评价样本,师生共同学习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中,典型问题驱动和教师支架从隐性到显性的递进式调整;课后学生根据评价焦点先进行自评、再互评或机评;同时,教师监控评价过程并推优示范。将CBI和TSCA运用在中医要临床英语翻译实践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个性化培养,更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带动高校就业质量,满足社会对医药类翻译人才的需要。

三、医学院校口笔译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

此次口笔译教学实践是在《中医英语临床实践》课程中展开。《中医英语临床实践》是我校针对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限选课,36学时,2学分。结合岗前培训和临床口译两大板块,旨在学以致用,针对性提升学生中医药临床英语翻译能力。在此门课程学习前,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翻译基础,已完成《中医药导论》、《中医基础英语》、《中医临床英语》和《医学英语》等医学相关课程。

(一)岗前培训

此次口笔译《中医英语临床实践》是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实践基地,为来华留学生做临床口译。岗前培训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完成中医药临床实践知识、技巧的学习,培养跨文化交流素质:(1)以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为理论指导,注重与留学生交流时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尊重他国文化,强调中国文化自信;(2)根据医院科室分类,教师对相应科室的常见病进行讲解、剖析,包括常见症状、证型及病机;西医病证、常规检查等;(3)巩固中医临床常用术语,通过分析实际病例和情景模拟,实现临床口译去陌生化。

2.针对筛选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试译,师生互评;发布相关病例,以问促学,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同时聚焦译文的翻译策略选择,对诸如增译、减译、省译等基本策略的实际效果反馈进行分析、讲解,将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病例试译和剖析讲解后,复盘翻译实践全过程,查漏补缺,提出可行性建议;并以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为理论指导,提升译员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基本素质。

(二)临床翻译实践活动

临床实践是该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产出评价的先决条件。以学以致用为导向,离开传统课堂,构建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的有效衔接。此次课程实践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涉及双方情况如下:来华留学生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加拿大、葡萄牙分校学生,共12名,平均分为4组;55名我校英语专业选课学生自由分组,每组2-3人,共26组。实践环节持续15周,总实践次数为296人次,所涉课时包括:肾病一科、消化内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老年病科、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康复科、皮肤科、治未病中心等。针对这15个科室的临床翻译,翻译小组采取“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方式进行翻译实践:(1)一对多,即一个翻译小组负责多个科室临床口译任务。组内成员分工协商,每位同学都有口笔译的实践机会,确保实践参与度;而多个科室的翻译任务有助于同学们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获得有广度的实践。(2)多对一,即多个翻译小组轮流负责同一科室不同时段的临床口译任务。各组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在翻译实践中发现问题,实践后总结问题、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个小组负责同一科室,形成“用中学”和“互相学”的有效途径,强化了各组之间的合作力度,达到有深度的实践。

(三)多元化考核体系

教师在实践前、实践过程中和实践后对学生进行学习和产出任务练习给予评价,评教结合、评学融合,师生合作评价(TSCA)。《中医药翻译实践》考核方式由过程性成绩(70%)和终结性评价(30%)两大板块组成:过程性成绩分别包括岗前培训10%,临床口译表现40%,笔译文稿20%;终结性评价为学生撰写的临床口译实践报告30%;四者均为100分制,按百分比折算构成最终课程成绩。以产出任务为先导,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遵循“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产出评价”的教学流程,从培训、实践、理论知识和产出报告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打破以往单一的期末测试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形成性评价报告以学生为主体,总结课程学习,反思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课程的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带一路”与“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学校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知名度,来校学习中医的短期与长期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生参加中医临床实践的机会增加,对临床口译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的《中医药翻译实践》离开传统教学课堂,置身于真实的临床翻译实践情景,逐步独立承担临床口笔译任务,实现留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赢。在同学们撰写的临床口译实践报告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临床翻译实践提升了大家学习中医药英语课程的兴趣,对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生希望今后有更多类似的实践机会,并且在前期岗前培训阶段中,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可视化中医药临床口译的难点,包括针灸推拿,外治疗法等薄弱环节,以期提升翻译精准度和接受度。

四、结论

以课程为依托的中医药临床翻译实践是对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一次尝试与改革,翻译教学将“英语翻译+医学”的理念融入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翻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强调翻译实践实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定位在“职业翻译”中,以真实的视角接触翻译项目,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就业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夯实医学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友兰. 翻译专业笔译教学的功能主义模式探讨[J].上海翻译,2010(5): 43-47.

[2]王晓丽. 医学院校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21):181-183.

[3]张蓓,饶辉. 医学院校口笔译实习教学模式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94-398.

[4]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R].中国翻译协会,2023.

[5]穆雷.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现状与问题基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发展报告》的分析研究[J].中国翻译,2020, 41(1):87-96.

[6]张清清.转型发展背景下本科翻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8(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