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差异的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探析

2024-11-12 00:00王申张欣怡
客联 2024年8期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专业选择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影响。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发现了大学专业的不同对于大学生慢就业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的专业对于未来的就业有着不同的前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慢就业;专业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逐渐显露在大众面前。“慢就业”现象是指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后由于对未来的迷茫,就业方向的不确定,选择暂不就业,而是通过继续深造、参加培训、创业、旅行等方式,延迟毕业的时间,以此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大学专业选择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对其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慢就业”现象同样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因此,分析大学专业选择对大学生“慢就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兴趣爱好。大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往往会将个人兴趣爱好作为筛选专业的度量。如果选择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对专业内容更有热情,学习上也会更具动力,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对专业的喜爱会促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更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职业规划选择相较于他人更加坚定,对于“慢就业”的发生可能性降低。

(二)大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大学生选择专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对于就业的焦虑较低,“慢就业”的可能性也相对减少。相反,如果选择的专业就业前景不佳,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这不止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而且可能会增加大学生各方面的消费,致使“慢就业”现象增加。

(三)专业技能的可转移性。专业技能的可转移性是指所学专业技能uh7IbAJu/xCncveyEK7doQ==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通用性。选择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可转移性,在毕业后可以更容易地跨行业就业,面向的就业市场也会随之增大,因此“慢就业”的现象得到抑制。相反,如果选择的专业技能具有较低的可转移性,那么在毕业后的学生可能会局限于特定的行业和领域,从而增大“慢就业”的可能性。

(四)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青春懵懂的学生在未接触到社会的时候对于未来的规划迷茫无助,学校的老师会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不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这不一样的态度,相对于并不重视此项教育的学校,得到高效的就业指导的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有着更加坚定的目标和信心,对于就业的问题也会提前考虑到位,到毕业之际能够明显区分出对于就业的选择,相反,如果学生因为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忽视,导致了专业选择的飘忽不定,对未来的发展模糊不清,那么对于“慢就业”的选择也会增加。

二、大学专业选择对大学生“慢就业”的影响

(一)专业就业前景。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之间的供需错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2]。无法了解就业前景的大学生跟据自己仅有的知识贮存选择的专业对于就业不一定是很好的选择。面临就业时,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广阔的大学生,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目前计算机、传媒以及软件工程专业都比较“吃香”,其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也更容易找到工作,对“慢就业”的选择也就比较少。相反,专业就业前景不佳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困难,对于个人的未来缺乏规划,“慢就业”的可能性因而增加,例如历史、哲学等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差,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大概率会面临就业困难,极大的增加了“慢就业”现象发生概率。

(二)专业与个人兴趣匹配度。在于大学生选择专业时通常接受着多方面的建议,各路建议中不乏充斥着另其难以抗拒的命令要求,对于女孩,一般家庭都会要求她们选择离家较近的学校,专业更倾向于幼师、师范类;相反社会对于男孩子专业要求并不太多,主要专注于就业问题方向上。因而确实存在着在各种因素的压迫下选择了与自己个人兴趣不符的专业。专业与个人兴趣匹配度高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坚定个人就业方向,对于学习的热情更盛,同样在专业成绩上也会由于他人,并且对专业的热爱也会促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更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降低其在社会就业的试错成本。相反,专业与个人兴趣匹配度低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即便努力上课,在学习成绩上也得不到反馈,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个人状态不佳,对于未来失去希望。对专业的不热爱也会促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更不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而增加慢就业的可能性。

(三)专业技能的可转移性。专业技能具有较高可转移性的大学生,毕业后发现本行业不好就业或不适合自己的情况下,可以更容易地跨行业就业,从而缓解就业的压力,减少“慢就业”的情况发生。相反,专业技能可转移性较低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局限于特定的行业和领域,一旦发生任何问题情况,极大的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从而促使他们选择延缓就业的形式进入“慢就业”状态。例如,计算机科学、英语等专业的具有较高的可转移性专业技能,这一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跨行业就业难度较低;而机械工程、化学等专业的技能具有较低的可转移性,致使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局限于特定的行业和领域。

三、基于专业差异的大学生“慢就业”破解对策

(一)增加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不足、家庭支持保障健全是促使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的原因之一。各大高校应增加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此外,学校就业指导的精准度和针对性不足,本土化生涯教育体系尚未完成构建,“大水漫灌”式的就业指导很难精准全面有效,使得大学生在学期间所学与劳动力市场所需职业能力有明显差距。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大学专业设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就业岗位在不断更新。而高校中的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就业定位还是多年前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而设置,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在要求上相互错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高校应优化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对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建设,增加对学生能在社会上更有优势的课程。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升级,提升传统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增强传统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提高专业技能的可转移性。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可转移性。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增加跨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实习实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可转移性。同时,大学生也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培训课程,提高自己在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依依.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就业,2024,(09):60-61.

[2]郑晓鑫.“慢就业”趋势下提升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有效措施[J].就业与保障,2024,(08):55-57.

[3]仇婷婷.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多维影响因素与协同治理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4,(12):4-7.

[4]王颖馨.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