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4-11-12 00:00钱德森
客联 2024年8期

摘 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然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新征程上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全党、全社会任重而道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振兴指明具体路径,即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在工作中谱写好五大振兴“五线谱”,奏响乡村振兴“交响乐”。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

一、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

产业振兴,因地制宜是关键。要立足于乡村所处的区域条件,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从当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在发展方向上进行科学研判,化劣势为优势、把优势变胜势,抓住产业振兴的龙头主线,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乡村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精品化水平,切实以区位特色优势提升乡村产业能级,以特色产业带动产业兴旺。

产业振兴,城乡融合是重点。一方面,城市是乡村产业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城市相比,乡村拥有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与空间再分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统筹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用新技术、新模式提高乡村产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协同联动是要点。乡村产业起点低、规模小,在市场中难以形成气候,集群化发展是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政府应根据当地区位条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加强规划引导,围绕龙头产业,统筹规划筹边乡村发展多功能密集型产业集群,避免陷入产业同质化竞争,促使乡村产业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打造规模化产业品牌,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不断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二、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活力之基

人才振兴,吸引人才是首要。政府应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在乡村振兴中的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乡村人才引进政策,在编制、待遇方面向人才缺口倾斜,吸引社会人才走进乡村、建设乡村;同时发掘在外工作的乡村本土人才,建立本土人才资源库,用家乡发展变化、发展前途、发展事业吸引本土人才返乡,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乡村环境,凝聚起乡村振兴的人才合力。

人才振兴,培育人才是关键。政府应组织高校、社会组织针对乡村开展科技普及、职业教育、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产业培训,在新农业、新农村领域培养满足乡村振兴要求的新农民,造就一批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农业生产人才、技能带动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平台,推动乡土人才与乡村项目对接、乡村企业对接、乡村岗位对接,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大作用。

人才振兴,留住人才是根本。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长久稳步推进,良禽择木而栖,留住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持久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树立以实干实绩为导向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疏通乡村人才流动渠道,强化对乡村人才及其家属的住房、就业、医疗、入学保障,通过组织乡村人才参观考察、交流互动学习成功经验,用较好的待遇留人、用乡土的感情留人、用乡村的事业留人,让人才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实现人生价值。

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精神之魂

文化振兴,挖掘乡村文化内容是内核。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耕文明当中得到较好的传承和保存,是凝结在乡村生活中深入骨髓的血脉基因,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核。要充分挖掘乡村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发掘乡村个性、守住文化传承,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特色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

文化振兴,丰富乡村文化载体是纽带。文化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必然有所寄托,乡村文化载体是联系村民和文化之间的现实纽带。政府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行文化传播,释放乡土文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吸引农民群众共建共治文化服务,共享共荣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支撑。数字新时代的发展为文化振兴提供新动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利用网络技术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让老宅、古籍、民间故事、百姓生活“上网”,大力创作反应农村面貌、深受农民喜爱的网络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共享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乡村文化资源,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四、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前进之要

生态振兴,生态文明教育是先导。政府应组织生态文明教师,通过远程教学、现场指导、科学普及等形式,让乡村干部群众认识生态、了解生态,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深入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懂得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学习生态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培育起乡村振兴的人民力量。

生态振兴,生态环境治理是关键。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要推进探索实施现代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群众的生态治理合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乡村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新型科技技术,协同推进乡村生产生态治理、生活生态治理,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生态振兴,发展生态产业是保障。乡村要利用好自身生态环境的突出优势,探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生态产业,促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旅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经营模式、产业链条,做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机统一,发挥好绿水青山的金银作用,为生态振兴稳步发展提供产业保障。

五、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发展之本

组织振兴,建强乡村基层党组织是核心。村级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基层战斗堡垒,来自于乡村服务于乡村,与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基层党支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聚焦乡村振兴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选优配强乡村党支部书记,切实发挥民主集中制,促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全面过硬。

组织振兴,建设乡村党员队伍是保障。乡村党员来自农民,是农民中的先进分子,更是乡村基层工作的中坚力量,建设乡村党员队伍,是乡村组织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在日常工作中吸引群众自觉向党组织靠拢,注重发掘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敢担当善作为的农民群众吸收入党,注意优化党员队伍的年龄、性别、学历等结构,保障基层党组织覆盖全面、后劲十足。

组织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重心。乡村面积大、人口多,居住相对松散,乡村内外环境和农民对乡村治理期待的变化给乡村治理造成新的困难。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心骨”,要把乡村治理责任扛起来,对标对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要求,通过调查研究、交流学习等方法多措并举在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格局上下功夫,科学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