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发挥职能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建议

2024-11-12 00:00:00薛彦宁
客联 2024年8期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S市从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出发,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农文旅融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夯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等多方面保障。市人大站稳人民立场,发挥人大职能,多措并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落实落地。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专项监督工作;进行走访座谈,收集民情民意;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引导各界人才聚力乡村振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五大振兴”角度分析研判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短板弱项,并立足当前政策给出具体意见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大职能;人大提案;执法监督

一、人大助推乡村振兴的意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发展问题与前景,农民最有发言权。乡村振兴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这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理念相契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人大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深刻应用。

二、S市人大发挥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概述

(一)夯实监督职能,确保工作重心服务乡村振兴

1.精选监督议题。一是聚焦乡村振兴开展专题询问。询问问题17个,内容涵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融合、乡村教育、农村养老、农村医疗、劳动力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多个方面,12个应询部门直面问题、实事求是,满意度测评结果理想,并持续跟进问题解决情况。二是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区域协调发展,同山西省Y市、陕西省W市商讨建立黄河金三角区域地方人大工作协同机制,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2.夯实监督举措。拓宽渠道加强民意收集。通过“五级人大代表”广泛征集社情民意,积极参与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筛选、审议票决、实施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工作,促进民生实事项目选好选优,真正让民事民决。把推进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常态化建设作为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数智人大”平台建设,依托云上“问政”平台,让群众“码上见代表”,实现了代表与群众沟通“全天候”、“零距离”。

3.严格执法检查。针对S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重点聚焦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生态保护,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乡村振兴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机制、细化政策措施,“一法一条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意见建议等方面。

(二)践行立法职能,护航社会治理固本乡村振兴

1.坚持立法先行。先后编制出台了《S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并将《S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列入下一步立法计划并着手立法调研工作。

2.做好普法宣传。组织82个代表联络站、34个立法联系点、8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运用群众乐于参与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层面的普法宣传,为法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3.抓好法规实施。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积极做好立法“后半篇文章”,对法规实施情况开展监督并做好立法后评估,确保法规实施效果。

(三)审慎讨论决定,科学谋划施策助力乡村振兴

1.大兴调查研究。加强田野调查,积极主动建言献策。市人大农工委、各农口人大代表数次深入农村一线,针对农民生活条件、产业发展情况、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社会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内容,问政问需于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为谋划提案和政策决策搜集第一手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2.严肃权力行使。对政府做出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重大资金安排、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产权制度改革等提前介入,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对这些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事项经人大常委会研究通过后及时以人大决议、决定的形式对外发布。

(四)发挥代表作用,引导各界资源聚力乡村振兴

1.强化专业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各“站、点”结合实际通过人大代表“摆摊”赶集,举行“恳谈会”、“板凳议事会”、“广场夜话”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接待、走访活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依托乡村振兴、能源化工、社会建设等方面专业代表,建设了47个专业代表小组,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开展特色活动138次。特色农业代表小组通过“代表进网格”活动,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指导培训97次,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45个。

2.代表示范先行,打造工作标杆。常态化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的需求。鼓励代表提出关于乡村振兴的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三、S市人大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民主监管,建设和美乡村

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统筹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土壤保护修复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明确各部门的生态监管职责,加强联动配合,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聚焦党建引领,配强工作队伍。

通过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制度建设等方式,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落实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联审机制,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加大在农村青年、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注重培养高素质党员。结合农村实际和党员需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

(三)健全基层治理,激发自治优势

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践行《关于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村规民约相关程序。扎实推进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加强乡村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建立乡村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快速响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001)

[2]毛春合,候丽君.共同富裕视域下三门峡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及优化路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28-34.

[3]贺立龙,刘丸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02):1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