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省全面启动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模式的背景下,进一步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三个立场”教学模式正是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教师立场、学生立场、学用立场。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践行“三个立场”教学模式,切实将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融合,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堂、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教师立场;学生立场;学用立场;高中政治
“三个立场”是立足党和国家教育强国目标,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符合新时代高中教育教学的育人模式。坚持教师立场,即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组织者的重要作用,致力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提升,以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促进个人成长特别是学业进步的重要力量,切实提升育人水平;坚持学生立场,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关注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注重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学用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高度重视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以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为导向,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构建思维体系,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让学生应对真实的挑战,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应对生活中的实践。
一、坚持教师立场,谋求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以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促进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使命神圣,必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率先垂范。对于教师,“正心”是修身、修业的前提,唯有内心至纯,才能身正为范。
教师必须增强对教书育人的认知和理解、对自身职业的感悟和研究,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生体验和生命状态,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省、自律,夯实陶冶自身道德情操的坚实基础和内在动力。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廉洁从教、安心从教,不为名和利驱使,以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影响学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
高中学生在校时间长,与同学、老师朝夕相处、互相影响,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老师、同学的言行举动。教师课堂言语随意,课堂就容易松散;老师严而有度、举止规范,学生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认真、什么时候可以随意点。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习惯、增强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
(二)以教师专业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动力。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提升,教师学科素养较低会导致学生丧失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叛逆情绪。
高中政治学科有七本书,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法治、哲学、文化、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逻辑九个板块,知识量大、涵盖面广。有些知识对记忆的要求高,有些知识对理解的要求高,有些知识则兼顾两项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三维要求、重难点、体系框架、考查题型和难度,做好“减法”和“加法”,为学生减轻学科学习负担,增强学科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政治学科意识形态属性较强,要求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高中政治教师应当以知识传授、案例分析、时事链接、社会实践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等政治常识,学会用哲学、逻辑、法治等思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到在法律的框架内做事、在道德的约束下做人。
(三)以教师优秀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等特点,教育其实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更好地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自身优秀的文化素养助推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点和精髓,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并能基于学科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因而,只有教师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课堂的文化氛围才能足够浓,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足够强,才能将传授学科知识与培养文化底蕴有机结合。
例如,在课堂中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内容、两大重要特点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举例印证外,本人也应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应常识,应对其中的某些精华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既能使课堂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也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传承使命。
二、坚持学生立场,谋求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的成长不仅关系到其所在家庭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甚至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
(一)立足学情,精准实施教学策略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科成效最基本的要求。学情的外延非常宽,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性格特点、学生以往政治学科的学法和成效、学生的家庭住址、经济、社会情况、学生对高中政治及对各板块的兴趣和掌握度等,都是高中政治教师准确把握学情的切入点。
我们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好学生与教材、与课堂、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持续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坚持因教材施教,因学生施教,广泛采用个性化、分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知识板块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文化、国际政治与经济板块对记忆的要求较高,经济、哲学、逻辑、法律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并能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要预设好学生在学的时候一定会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各类情况、各种问题,提前做好备案,预先设置解决方法和策略,有效保证教学进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二)深耕课堂,增强学生学科能力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能力、涵养价值观的主阵地。对待课堂应该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扬弃”,继承和发扬、调整和优化课堂的空间构成和时间过程,将教室和户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线下和线上相结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高考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和单兵作战,应该调动备课组全体同人的智慧,集体参与,不断优化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从课堂“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突出解决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逐步实现课堂育人、学科育人、文化育人。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课本梳理、习题练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有效拓展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非智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在评价的方法上,将重评“如何教”轻评“如何学”的问题向定等分级、规范和优化教师行为的评价方式转变,从而实现诊断教学、助推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研究课题,助推教学提质增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上课就是研究,问题就是课题。高中政治课堂要解决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分析问题,重视课题研究,找出正确、科学、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注重课堂范式建构、学情障碍分析、学习方法探究、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方法研讨,开展教学研究,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实践,发表研究成果,用研究助推教学提质增效、助推自身专业成长,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做一名学习型、成长型、智慧型的教师。教师应该根据新高考背景下选修学科的赋分特点,与备课组同人合作研讨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课型、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逻辑等不同知识板块的教法和学法;通过对教师的数据分析、学生知识问题的梳理、讲评单的精心准备、检测的针对性、课堂学生的参与、老师的精辟总结,提升学科教学的效率。
三、坚持学用立场,谋求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观点,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知识必须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实际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用”是“学”的最终目的、动力源泉、重要途径、检验标尺。
(一)源于生活,细心收集社会生活中的信息
高中政治学科知识是对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中抽象出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高度概括性的学科知识。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抓实抓牢政治学科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本学科实践性、实效性的特点,让教材“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高中政治学科各个板块的知识都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找到出处,找到相应的背景和现实的案例。例如,《政治与法治》板块是对我国当前的根本制度、政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关背景和措施等社会治理体系的具体实践,进行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规律、相对浅显的阐述,其中很多专有名词和知识阐述就在我们身边。哲学中的很多道理都可以在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中找到对应的例子,比如,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的名言警句就很多,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放学后和假期时间,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寻找生活中能够体现某一知识的具体案例、时事、机制、组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政治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1]。
(二)分析生活,深入研究信息中的政治道理
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理论性、政治性、社会性等重要特点,就知识讲知识很难理解,就知识背知识很难记牢,必须紧紧联系生活、分析生活才能融会贯通。学科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努力寻找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围绕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来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必须紧扣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提升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高中政治的每一个板块都可以拿来分析生活,都可以拿来分析我们生活中碰到的人和事。例如,“房价、车价为什么会时涨时跌?”这一问题可以用《经济与社会》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职能、价格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等知识进行分析和阐述。“为什么中国对待国际问题有着自身的处理原则和方式?”这一问题可以用“我国的外交政策”“矛盾观、认识论”“实现中国梦的措施和要求”等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工作中,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应该怎么处理?”这一问题可以用哲学思维、逻辑思维及法律常识进行分析和引导。
(三)助力生活,借助政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本质上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学科。现代高中生呈现出抗挫折能力差、自主意识强、心理矛盾、稳定性较差等诸多缺点,极易受到社会思潮多元化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纷繁庞杂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科老师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助力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2]。
高中政治老师将富有生命力和生机活力的现实生活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同时,突出将学科知识融入、渗透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了解家乡的风土、名人、历史,增强归属感,了解国情、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知荣辱、明是非,持续增强学生符合党和国家需要、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政府、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或组织,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治理体系,也让学生知晓遇到相应的问题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寻找哪个部门予以解决。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法院审理案件的视频,或是到法院实地旁听案件的审理过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违法犯罪会受到什么处罚,增强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做人、做事。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师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分析社会问题、现实问题、国际问题[3]。
结束语
蔡元培先生曾说: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固执不变,必须坚持教育教学理念的持续发展、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不断丰富、方法手段的更新换代,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为今后的美好生活增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步翠岭.议题式教学的要素与初心[J].基础教育课程,2019(Z1):27-32.
[2]陈旭升.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7):10-13.
[3]余文森.论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大教学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