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术混淆式的国际传播给受众带来的困惑和迷茫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通过分析其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对象之间作用后产生的反应,提出具有全面性的措施和具有倾向性的具体方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国际传播的形式进行系统全面的厘析,发现:武术国际传播具有相互关联却又形态各异的四种形式:竞技传播、传统传播、教育传播和演艺传播。四种形式既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又有人为产生的内在问题。在四种形式中,前二者属于传播武术本体及其文化,而在后二者中,武术作为传播形式出现,但其目的不是传播武术本身,而是通过武术的形式开展教育和演艺。通过清晰地了解武术国际传播四种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利于在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中有的放矢的对待不同传播形式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等提供规范和准绳。
关键词:武术;国际;传播;推广;途径;形式;关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5-0479-07
引言
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方面国家策略开展过程中,伴随着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讨论研究。对于武术学界,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来讲,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成为了业界新的焦点。然而,毋庸讳言,姑且不论近代以来数不尽的华人带着武术走向世界,单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武术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世界推广也已数十年了,其成效却仍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其根本原因之一便是对武术国际传播形式的一概而论,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了问题的错综和累积。对此,学术界的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传播形式的区别,如有学者将武术传播形式分成民间武术、竞技武术、武术教育、师徒传承以及文献、学术、商业等传播形式[1],有的则分为政府、影视媒体以及传统武术组织和个人三类不同主体的传播形式[2],武术国际传播模式还被归纳为教育传播、竞技传播、商业传播以及媒介传播四类[3],但存在两个问题仍悬而未决:其一,表层化分类却未看到各自存在的根本问题,其二,未看到各种形式之间真正的逻辑关系。对于近代以来受到古今中外文化冲击而剧烈裂变、张力空前的中国武术来说,需要对其国际传播的内在区别进行清晰地辨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的方法,力图对武术国际传播的不同形式及其各自问题和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探究,推动适应时代特征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武术管理及相关部门统筹各形式的武术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参鉴。
1 分道扬镳:武术国际传播的四种形式
汉语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扩散,强调传播主体对客体传递信息这一行为的影响性。[4]有学者认为武术传播是武术技法和文化通过一定的媒介在人与人之间的流动传输过程。武术传播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不同传播形式,武术国际传播也存在几种形式的差别。但由于武术是一种实践文化,使得“依赖人际传播的交流模式在武术传播过程中成为首要形式”,正如孟涛所言“……这种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才使武术真正走进了美国人的生活。”[5]因此,本研究所指的“武术国际传播”是“武术在国际间的跨文化人际传播”。
综鉴已有研究,结合实地考察及专家访谈,可以发现,在国际传播中华武术的进程中发展出形态分明的四种形式:竞技传播、教育传播、传统传播、演艺传播。此处所说的传播形式,既是不同传播内容的外在表现,又是相互独立的传播方式。如对于竞技传播和传统传播来说,即是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为内容的传播;对于教育传播和演艺传播来说,虽分别应基于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但却是独立于他们之外的传播方式。这也基本对应了当前武术多元分化的几大主要功能:体育功能、教育功能、技击功能和表演功能。这种分流有着深刻的客观社会环境:伴随着中国近代逐渐融入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引领的体系背景下,工业主义中社会分工的特征一并融入了中国社会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武术也难以独善其身,由自成系统功用一体的格局慢慢走向分裂发展。即使传播形式之间仍存有相似之处,但分化已然成为最为显著的态势。分化并不只存在于国际传播中,放眼于国内武术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同样的特征。无论如何,再试图以某一视角下“统一天下“注定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各司其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武术的本质和特征使然。
1.1 武术国际竞技传播
竞技传播,顾名思义是将竞技武术作为传播主体的一种形式。竞技武术起源于传统武术,在1950年左右出现,主要包括套路和散打,以教练员及运动员为活动主体,按照体育竞赛规则,以争取优异武术运动成绩为目标取向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6]。在这里,我们暂用这个“实然”定义,暂且不论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是否“应然”。有学者认为 “竞技武术成为了新武术史的主音律”[7]。毋庸置疑,当武术被新中国视为一项体育运动放置于体育体制内进行管理,仿佛摇身一变成为现代体育项目。民国时期军阀马良主导的所谓“新武术”是中国武术体育化的“始作之俑”(由于马良后来投靠日本人而被耻于提及)。其本质上是武术职能分工的反馈,由于深受西方国家肇始的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在此之后武术作为一个单纯以体育健康为功能的健身工具,与中华传统武术的韵味差之千里。但无论如何,武术只是一种客观形式的存在,需要历经时间的打磨沉淀。在不同时期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武术在两朝时期是指军事击卫之术(“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文选》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8])。在明清时期,由于军事战场上热兵器的逐渐使用,武术逐渐退出军事战争舞台,逐渐演变为以拳法、流派等为传承形式的民间格斗技艺[9]。近代以后,随着武术的实际应用减少,文化属性增强。不再具有以往的攻击性,而更多地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成为真正的一门艺术。即使是有着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武术”,也要为迎合社会需求而做出改变。极具代表性的正如同太极拳从陈氏到杨氏风格之悬殊。竞技武术不仅是当下武术发展的客观存在形态,也是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现阶段,竞技武术中的套路和散打是最为主要的两种运动形式,当下的武术国际竞技传播亦然。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武技,历史上都是作为一种搏杀手段而存在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世界武技逐渐产生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野蛮”化、“暴力”化、职业化的趋势,比如拳击、泰拳、综合格斗等,其特点是,参与者当中大多数是间接参与的观众,而直接参与者是占极少数的职业选手;另一种是安全化、文明化、大众化的趋势,比如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特点是参与者不仅有专业运动员,更多的是普通大众,甚至是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10]。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直接的技击性。反观日韩武技国际化的启示,其准确瞄向世界武技发展的大众化、安全化、文明化的趋势,成功将各自武技改造包装后推进了世界体坛,乃至奥运会。而中国武术竞技传播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国改造出了武术散打这一符合世界武技第一种趋势的竞技运动项目,也改造出了世界武坛没有类似,却与体操“貌离神合”“似是而非”的武术套路项目,唯却没有改造出一种符合世界武技发展另一趋势的类似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的安全化、文明化、大众化的格斗项目。进入奥运会是所有竞技体育项目努力的最高目标。武术散打被质疑没有中国特色,又与奥运会诸多搏击项目有极大的同质性,被首先挡在门外。武术套路倒是表面上中国味十足,但被否认为武术,因为它没有格斗对抗。奥运会早已为他们的“西式体操”之主观评分头疼不已,哪里再愿放进竞技武术套路这样一个“中国式体操”。
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武术的竞技传播在中国武术官方部门的倾力推行下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表面繁华、内核荒凉”。无论中国政府武术“有司”部门如何努力,国家战略层面如何提倡,武术在国际上的竞技传播始终如此不温不火。
1.2 武术国际传统传播
以传统武术为传播内容的传统传播,更加追求对于武术原本功能属性的转播,既实用技击性、养生性。其传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传统武术作为传播内容的主要载体”,二是“传统意义上的武术传播”[11]。20世纪50年代前,武术并没有作为教育内容出现在系统当中,并且作为演绎内容特性出现时也没有进入世界大众的视野。因此,早期由全球华人引领的武术的传播内容全部关于传统武术。当时以南方为主的大陆同胞通过海路去往世界各地居住,在当地掀起了武术国际的初期传播。其中最出名的是一位李小龙,但他并非最早进行中国武术传播的人,因为当时的美国已经有练习武术的洋人。但在通过了解后发现促使他们学习武术的两大原因是格斗技术和养身健体,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却是由于对学习武术效率提高以及好奇使然。但无论如何,习练竞技武术的功夫学者并没有考虑以下的方面甚至背道而驰,比如:不注重技击应用;不注重健身甚至现实当中带来大量的伤病;不注重文化内涵,甚至于“练武术的”成了“没文化”的代名词。即便偶有健身功效,也只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好”只是“身体健康”的有利条件之一,与“竞技运动水平”有莫大关系而与“身体健康”关系不大)的副产品,并不是其最初目的。
罗玲娜研究发现,外国人对“咏春”“太极”等流派的具体拳种的认知远超过“中国武术”这一整体概念[12]。鲜明地阐述了中国武术的庞大内涵与经天纬地。总有质疑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声音,问询如何讲清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对于这样的质疑恰恰证明了中国武术的侧枝茂盛以及文化底蕴之深厚。且不说传统武术的拳派林立,风格各异,近代以来武术功能的外延生长繁茂,内涵扎根愈来愈深,导致了中国武术犹如它的风格一样避影匿形。并不像西方国家的体育项目一样为了竞技、探寻人类的极限,中国武术的内涵深不可测,其文化,社会属性甚至已经远超他们对于人体的掌控。就像有学者所说的那样,中国武术是与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相提并论,互相抗衡的对应东方运动文化体系[13]。此处提到的中国武术,绝非竞技武术。竞技武术起源于传统,但是以西方体育运动为框架的现代体育运动。对于中国武术的认知更要注重内在精神、理念以及目的,才能更好的认识武术的传统与竞技之别。
当今,在国际上广为传播的三个拳种: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拳,基本上都是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来传播的。咏春拳是因为长期以来南方华人出国的无意识传播积累而来的成果;少林拳是因为影视武术传播之后,少林寺组织了大量的海外巡回演出和培养的“少林弟子”奔赴海外传播的结果;而太极拳则完全因为其作为最大可能地承载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蕴的武术拳种,被海内外武术爱好者主动“索取”的结果。
然而,武术国际传统传播却也确实存在着运行混乱、拳师间恶性竞争、拳种拳派间相互诋毁等问题,以致出现了整体上的自毁形象,令受众难辨良莠,无所适从,最后干脆避而远之。这种情势在国内也有之,而按照中国文化重视地缘情谊的特点,在国外本应有所改善,然因为利益、偏见等原因,情形却似乎更甚。笔者在欧洲、澳大利亚的考察均亲身感受到了“各路英豪”间令人呛鼻的火药味。对此情形,我国武术主管部门不仅束手无策或不给予重视和调理,反而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乐观其乱”。究其原因,因为他们与主管部门强力推行的竞技武术存在“竞争”,武术主管部门不仅不能以所谓“大武术观”统而协之,反而有意无意地成为了竞争者之一。
1.3 武术国际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以传播中国文化、底蕴为根本目的,武术作为传播内容,借助各类教学机构(包含中小学、培训机构等)所开展的一种传播形式。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跟教育部孔子学院总部等部门合作,争取让武术进入其中,成为在国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开展教学推广的项目[14]。如今,世界许多国家开设的孔子学院中均开设有武术教育课程,武术不仅在教育中作为主要内容,更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载体,对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现如今国际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
当下,国外的武术教育不单单依赖于孔子学院开展,在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同样设有武术课程。其中,孔子课堂是武术教学实现的重要平台。在高等教育中,除孔子课堂外还有各类武术选修课。部分孔子学院通过与中国高校联合办学,打造出自身的特色品牌,设立武术、中医等特色课程。例如挪威卑尔根大学的武术特色孔子学院,是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创立,不单单为孔子学院设立武术课程开创了局面并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15]。如今,各地孔子学院开设的武术文化及体验课程成为其教学特色,受到广泛好评。比如在伊朗德黑兰大学,其孔子学院开设的武术棍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课程,泰国勿洞市孔子学院设有武术表演队等[16]。
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与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反映:兼职和专职的老师都能够在孔子学院中同时充当武术教练以及汉语老师,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量。可以说,始设于2004年的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自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以来,取得巨大成就。但主管者也认识到,其中国文化输出不足,现在基本确立了以太极拳和中医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方针。在2016年第十一届世界孔子学院大会上,太极拳通过孔子学院的世界推广被列为专场议题讨论。
然而,武术在孔子学院的开展如同我国国内的学校武术一样——我国民国期间就已经开始在学校开展武术课程了,时间已过近一个世纪,我们今天仍停留在“武术进校园”的说法,说明“进”是进了,而没有“进去”——孔子学院武术课程虽远没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但也是很早地就开始了武术进入孔子学院的道路,但时至今日,却愈来愈自认失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来看作者(Z)对某孔子学院外方院长(R)的访谈:Z:对于您之前提到的课程计划具体有哪些呢?R:我们会在未来开办更多新的武术课程,让学生明白学习武术的意义,怎样高效学习武术,像空手道、跆拳道等课程一样。Z:但是对于中国武术多个分支的流派内容,怎样打造成像传统竞技项目一样的课程呢?R:当然是按照器械种类来开展课程,对于中老年的学员,可以先选取比较热门的器械。对于青年的学生从基本功练起。Z:您是指现代竞技武术的基本功吗?R:并不是,是为了未来学习传统武术奠基。Z:您认为孔子学院应当引进更多的传统武术教师吗?R:是的。但是汉办下发至如今的都是竞技武术教师,而他们错了。Z:为什么,他们水平不够高吗?R: 他们水平非常高,但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并且这种类型的课群众基础很弱。Z:此话怎讲?R:我出身并非练习武术,而后来转行练习传统武术,但我的学生比传统中国的教练教出的学生成绩更加优异。他们甚至在教学人数上逐渐减少,最终没有了学生。Z: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R:因为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没有从武术的内涵下手因此导致了学生的流失。Z:学生对于除方法以外的是否有不满?例如内容等等。R:这些情况都有部分存在。Z:那您后续如何改变现状。R:与汉办协商,系统地传授地地道道的中国功夫,将传统武术作为教学主体,延伸武术器械的教学,拓展中国文化学习,而不是一个体育项目(sport)。对于孔子学院开展武术存在的问题,该孔子学院院长的表述非常明确,且极具代表性。可见,同样是国外受众,与普通社会学员不同,大多孔子学院的学员学习中国武术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一种特别的技击防卫或健身养生方式则只是顺便。
1.4 武术国际演艺传播
通过影视作品作为传播方式,武术元素作为传播内容,将含有武术元素的艺术创作展现给观众的传播方式被称为演艺传播,主要分为影视表演和舞台表演两类形式[17]。演艺传播形式亦为影视和舞台两种传播方式。演艺传播对中国武术在海外的传播发挥出了“怎样评价也不为过”的重要作用。影视作品对外国参与武术学习的学员有着重要影响。舞台表演则是武术国际传播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上到政府委派的表演团队下至民间团体的巡回演出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影视媒体同样是李小龙成功的重要因素[18],通过影视传播将其优秀的意志品质和精彩的武术技击呈现出来。但需要明确的是,早期宣扬武术的艺术作品中大多以传统武术为主体,并未脱离真实技击性的特征。而以李连杰为代表的影视作品主要以竞技武术为载体,再观成龙为代表的作品(早期的几部除外)大抵是动作片,而并非中国武术。不得不说的是,影视作品中专注于武打戏的中国前辈们使中国武术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大大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少林功夫演出团首次国际交流是响应了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的邀请。正是自此拉开了将少林功夫搬上舞台的传播形式。各类少林功夫团,先后奔赴日本、马来西亚、德、法、英等国家演出,推广少林武术[19]。现阶段,武术的舞台表演形式和各种商业运作结合的非常紧密,比如功夫剧《风中少林》《功夫传奇》等国内外均取得了良好的评价,在美国百老汇剧场连续多年表演。北京的红剧场当中的武术舞台表演也是接连不断,经久不息,有力推动了武术的国际传播 [20]。
2010年2月3—4日,河南省教育厅“汉办”在美俄亥俄州举办的武术表演,激起当地居民对中国武术的兴趣。这场名为“武林汉韵”的演出,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形象在美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1]。直到目前,我国很多体育专业院校还在为世界各国孔子学院开展舞台形式的武术表演,深受各地人民的青睐。仅首都体育学院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前往美国数十所孔子学院开展了几百场演出。尽管武术传播的目的充斥着文化、利益、交流等诸多原因,但都为武术在海内外的传播夯实了良好的基土,向各国展示了武术的雏形。几近所有与武术国际传播相关的研究都认为影视武术是海外武术传播最大的影响因素[22]。
然而,武术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具有传播学上所谓“低语境”的特点[23],具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24] “重意不重力”技术特点,正是因此武术的内型无法描绘更不能记录、传播。武术更像是一种修行,从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修炼。对于大众传播中体育竞技大型集会最受人瞩目的是世界级别的奥运会。但对于武术这种有区别于竞技项目的体育或说是修行,大众传播的形式只能够看到信息的表层,甚至有可能让人们曲解武术的内涵和文化。比如在众多知名武术题材的影视作品推波助澜中,不仅让武术在世界中“扬名立万”,更落下武术中“飞檐走壁”“秘技神功”等印象,而其本真的技术和文化则无以为传。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影视甚至舞台表演的主要目的乃是经济效益和艺术效果,虽然往往以武术标榜其所主张的价值观,但显然其目的不在弘扬武术,相反是在利用武术,甚至无意间是在透支、歪曲武术。
2 当前中国武术四种国际传播形式分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竞技传播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改造出一种类似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的符合世界武技文明化、大众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搏击对抗运动。9 0年代在中国武术赛场上昙花一现,后因某些原因被叫停,却在社会“非正式”比赛中开展的越来越好的竞技太极推手乃是符合这一趋势又兼具中国民族性的一个最佳形式[25]。此处鉴于研究主题及篇幅所限,不作展开论述。
对于传统传播来说,主要是恶性竞争、运行混乱的问题,需要中国武术主管部门高瞻远瞩,立足“大武术观”,引导支持成立专门协会等组织机构,制定行业规范,予以节制和引导。
对于教育传播来说,存在着严重的以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鸠占鹊巢”“越俎代庖”的根本性问题。此问题不解决,无论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人才”、无论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无法完成中国武术教育传播的特定使命。建议放开非要从所谓“体制内”选调教师的办法,从“体制外”选拔文武兼备的优秀拳师,经过培训、规范后派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许多来自中国民间的武术家们,凭借一己之力,在海外开拓打拼,虽被日韩武技挤兑排压,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世界武术爱好者们心目中的文化使者和功夫大师。如果不予支持,迟早他们也会成立自己的组织,如欧洲已成立了“欧洲师父联合会”。调研时,他们强烈呼吁中国政府给予他们支持,以对抗日韩武装的挤压和排斥。目前,武术发展已有孔子学院这样的平台,他们因为身处海外,来到这个平台教习武术属于“近水楼台”,应该让这些怀有拳拳赤子之心的武术传播者得到祖国强大时的“用武之地”。
对于演艺传播来说,则存在着对武术的滥用、曲解、虚夸从而产生严重误导作用的问题,建议国家文化走出去相关部门能够予以协调,使得演艺的走出去和武术的走出去能够最大可能地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武术的过度开发和肆意渲染。比如,有专家提议,限制拍摄歪曲中国武术的影视作品,代之以在艺术包装之下较真实地反映中国武术历史、文化、拳理拳法、功夫技艺的“武术电影”。如最近徐浩峰导演的一系列作品,以及《一代宗师》系列等电影就颇有此番用意[26]。
3 武术国际传播四种形式的关系及全面性方法
在传统、竞技、教育、演艺四种传播形式中,前两者正如前文所说的不能够完整地传播武术,而是武术竞技型的切片,背后的文化内涵深藏其中。后者中武术是被借助的对象,并非是传播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以教育和演艺为目的。具体来讲在教育传播这种形式中教育内容中国文化是通过教育这种行为来传播的,而能够更好承载中国文化的传统武术并没有得到应用。同时竞技武术进入“体育体制”内的改革使得其“更专业”而得到孔子学院等国际交流间的酷爱。但许多原本练习竞技体育的人才在进入到孔子学院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时反而重拾起了传统武术这种更深层次,属性多元的武术类型来吸引群众,这种酷爱让人感到“矛盾”。例如个别孔子学院因为偶然的原因,聘用了练习传统武术的师傅,而他们反而吸引到了更多的学员,对于教学手到擒来,难题迎刃而解。例如某位被选派前往只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的拳师,究其原因是欣赏其20年来所研习的传统武术。
演艺传播这种方式与其他方式并不类似,它在传播开始的时间初期借助传统武术的文化属性进行宣传和推广,但在深入的过程后期是通过竞技武术的方式外显的,因为竞技武术更具有更好的表现力,这恰恰是演艺传播吸引流量所需要的。而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实效性、文化属性在流量上升期效果并不显著。或者可以说演艺传播这种方式更要求在观众市场的实效性和力量。这种传播方式需要文化内涵的时间短,随着人们对于切片似的影视内容以及短且高效的短视频观看的增多,人们对于演绎传播的需求在改变,但比如王家卫在拍摄《一代宗师》前让张震跟八极拳名师学习八极拳等就表现出演艺传播时需要文化内涵输出时的使用方法。
武术四种国际传播形式在过程中相互交织,又逐渐分流开来,不同传播形式的差异性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予以重视。在实施武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仍需面对难以克服的现实困境,要避免以单一形式去思考武术国际传播这一问题。清晰的掌握四种国际传播形式的界限,利于在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因地制宜的对待四种传播形式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等提供规范和准绳。就武术国际传播的传播者而言:对其传播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需要结合传播形式,有的放矢的进行选择。背道而驰,不单单会造成“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甚至事与愿违,危害武术国际传播。比如给竞技武术“专业队”和舞台或影视演出团体派去传统武术“师父”,给传统武术的“武馆”及孔子学院派去竞技武术的“冠军”,都会使传播实践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这时应相反对之,方能各得其所。人才培养既要兼顾整体,但又要区别对待,对竞技传播人才要培养一定演艺能力,对传统传播人才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既要防止能力过于单一,又要防止错位,更不应试图培养所谓“全才”。
4 结语
基于学术研究及武术国际传播的实践,不难看出:在武术国际传播中竞技传播、传统传播、教育传播及演艺传播四种形式相互交织却也分流明显。这是一种客观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武术的特点决定的。换言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这四种传播形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都有着鲜明甚至是根本的问题,需要我们找准根源,标本兼治。同时,这四种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育传播借助的是传统武术,演艺传播主要借助的是竞技武术,需要我们统筹把握,充分发挥其中的统一力量。对于对立之处则不可混淆对待,而要区别开来,为其找到适宜于自身特征的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形式的武术国际传播相得益彰、发挥合力、百舸争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携手共创武术国际传播的应有局面,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2] 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1):71-76+87.
[3] 胡燕丽.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模式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15.
[4] 邵培任.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
[5] 孟涛,蔡仲林.传播境况与因素解析: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动力与阻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4):298.
[6] 周伟良.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
[7] 安维其.武术奥运之路的文化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
[8] 康戈武.“武术”字词源义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武术研究,2019,4(2):1.
[9] 张长念.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20.
[10] 江兰宁.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足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2:15.
[11] 张鑫淼,朱成东.新媒体环境下武术文化传播及受众武术认知的现状研究[J].中华武术,2023(2):73-75.
[12] 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02:59.
[13] 程大力.体育历史文化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8.
[14] 何青龙.加大力度 真抓实干 推动武术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在第十届中国武术协会换届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中华武术(研究),2014(3):18-21.
[15] 张长念,孟涛.对我国高校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4):456-464.
[16] 李建涛.泰国勿洞市孔子学院教学与文化传播活动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9,34(6):62-67.
[17] 刘铮,张长念.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2019:2.
[18] 尹永佩,刘福根.以影释武:李小龙武道哲学的身体叙事及时代价值[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江西师范大学,2023:3.
[19] 田文波.少林功夫文化地理空间融合研究[J].武术研究,2019,4(7):1-4+11.
[20]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文化贸易课题组.文化外贸中国在发力[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4(9):33-41.
[21] 方国清.武术传播:讲述“中国故事”的“世界语言”[J].浙江体育科学,2011(1):96.
[22] 金涛,李臣.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路径审视与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4):139-144.
[23] 吴文峰,薛红卫,张晓丹,等.中国武术在美国传播现状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7(3):16-20+39.
[24] 王吉斗,王建华.对武术科学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武术(研究),2012,1(3):45-49.
[25] 张长念,苑琳.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形式与策略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2-94.
[26] 孙萌.徐浩峰武侠类型电影中的实验性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2,36(6):85-91.
On the Four Form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LIU Shang1,ZHANG Chang-nian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00,China;2. School of Dance and Martial Arts,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The confusion and perplexity caused by the mix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far outweigh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audienc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nd specific methods with inclination are proposed by analyzing the reactions generated by its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s and objects.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form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four interrelated yet diverse form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competitive communication,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The four forms have both objectivity that is not subject to human will and inherent problems that are generated by humans. Among the four forms, the first two belong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ontology and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while in the latter two, martial arts appear a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but its purpose is not to spread martial arts itself, but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form of martial arts. Throug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four form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it is beneficial to provide norm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targeted treatment of communicators, communication content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communication obje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a complex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Keywords: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munication; promotion; way; form; relationship
(责任编辑:叶松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