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级别高水平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六周科医训特征分析

2024-11-11 00:00:00陈亚东孟苏平李云卿吴贤风王灿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孟苏平备战第31届奥运会训练科医训安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孟苏平赛前训练计划、赛前训练计划与训练负荷的关系和赛前体能康复训练方法等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取得以下结果: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期间,以比赛日为时间节点,制定了为期42天共六周的训练计划。在六周的训练过程中,前期逐渐增加负荷,随着比赛日的临近,适时降低训练强度;赛前六周训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训练负荷强度紧密相关,随着她的负荷强度增减,生理生化参数相应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孟苏平运动恢复主要以多人重手法按摩与反向拉伸作为恢复策略,体能训练重点主要针对肩关节与腰部的体能训练进行,通过肩和腰两个关节专项体能强化与干预,提高其在举重技术发力的关键关节运动表现。

关键词:女子举重运动员;孟苏平;赛前训练;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5-0457-07

女子举重相对于其他比赛项目来说,在我国一直是一项具有传统优势的项目,在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各类赛事中取得了一枚又一枚的金牌。但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女子举重的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小级别项目上,在75公斤以上赛事中,女子整体实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1-2]。可喜的是,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孟苏平心系祖国顽强拼搏,取得了75公斤以上级别总重量307公斤的骄人成绩,获得个人的首个奥运冠军,为中国举重队斩获又一枚金牌的同时也为中国女子大级别举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孟苏平在里约奥运会赛前六周备战训练科医训内容,从伤病预防、训练安排、运动负荷监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希望本研究为提升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赛前六周科医训安排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内中国知网、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网和EBSCO外文数据库。以 “女子”“举重”“训练”和“赛前”等为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多种组合和复合式的检索,组合检索词包括 “女子、举重”并含“训练”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章检索结果为379篇,再以“举重”佐以“训练”为关键词扩大检索范围,检索出1957篇。最后以“举重”并含“赛前”为主题词检索中文文献192篇,筛选阅读相关文献80篇,并对其进行归纳、比较、分类。

1.2.2 访谈法 采用个别访谈法与研究对象直接进行交谈获得资料,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对国家队、省队、国家体育科研所和安徽省体育科研所等相关教练员、专家和教授进行访谈,围绕女子举重高水平运动员赛前科医训相关内容开展访谈,了解赛前备战训练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同时也收集对本研究有益的建议。

1.2.3 个案分析法 选择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赛前科医训安排进行总结研究,对其备战里约奥运会期间的训练内容、负荷强度、运动恢复和体能训练等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赛前六周科医训规律特征,更好地了解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备战过程中的科医训策略和技巧,为今后大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备战国内外大赛赛前科医训训练提供参考。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取均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训练重量负荷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进行相关分析,R代表相关系数,当R接近1 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当R接近-1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线性相关关系;当R接近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几乎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2 研究结果

2.1 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赛前训练内容安排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75公斤以上级比赛时间为2016年8月15日(第七周,周一),整个备战计划以比赛日为基准,设计42天(6周)的训练周期,分为专项训练、技术训练、恢复性训练和康复体能训练四部分,训练内容围绕深蹲及抓、挺举动作等展开。前三周以恢复性训练和针对性技术训练为主,每周训练六天,一天休息。第四周进入技术结合专项训练阶段,隔日训练共三次。整个六周训练负荷遵循倒“U”型曲线,初期逐步增加,临近比赛时适当降低,旨在调整运动员竞技状态以备参赛。

2.2 孟苏平赛前六周训练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肌酸激酶(CK)主要用于衡量训练的运动强度,通过对肌酸激酶的科学监测不仅能精准量化孟苏平在赛前备战训练中的实际负荷,更能全面观察其训练后的机体状态。孟苏平备战期间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呈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趋势,与赛前训练总负荷重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R2=0.29)。在第一周训练后,其CK平均值升至443 U/L,这一数值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状态下的基准值,说明第一周训练负荷高强度较高,可能导致了肌肉微结构一定的改变。在第二周后,随着训练负荷的降低,其CK均值逐步降至396 U/L,表明其对第一周高强度训练的损伤进行了有效修复。特别是在第六周,孟苏平的CK均值虽降至其备战期间的最低点,但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400 U/L左右)。

血尿素氮(BUN)是评估运动员运动状态与恢复的主要指标,其增长幅度与运动负荷通常呈正比例关联,即负荷越大,血尿素氮增幅越显著。赛前第一周孟苏平的血尿素氮均值为5.87 mmol/L,至第五周达到峰值6.27 mmol/L,随后稳定在约5.00 mmol/L水平,直至第六周降至次低值5.01 mmol/L。表明孟苏平赛前六周的运动负荷逐步增加,其血尿素氮水平的波动与训练强度调整相吻合(R2=0.15),表明孟苏平的训练负荷与机体恢复之间达到了相对平衡。

血红蛋白与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在孟苏平备战奥运的训练过程中,其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训练负荷强度的调整基本保持一致(R2=0.02)。孟苏平首周血红蛋白浓度约为135 g/L,随着训练强度的逐步提升,第二周该值增至140 g/L,说明其对初期训练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在第三周至第五周其血红蛋白浓度在120 g/L至140 g/L范围内波动,反映出其训练负荷调整及机体对不同强度训练的动态响应。直至第六周,血红蛋白浓度稳定在148 g/L,表明孟苏平在临近比赛时,其机体已应对前期高强度训练。通过血红蛋白合成增加,有氧能力显著提升,为维持高水平运动表现提供了充足的心肺功能

血睾酮与训练强度、时间、负荷等密切相关,短期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血睾酮值短暂升高,但多数情况下血睾酮值保持稳定。然而,长期大运动量训练往往导致血睾酮值显著下降,进而影响运动员的生理机能与表现。孟苏平在赛前第一周其血清睾酮水平为21.2 ug/dL,第四周降至到15.0 ug/dL,在第四周其血睾酮水平下降超过了25%通过训练负荷的调整和训练后按摩康复,至第六周升高至20.4ug/dL。以上动态的变化说明孟苏平在备战期间睾酮水平与训练负荷呈现正相关的变化情况(R2=0.5)

皮质醇是评估运动员训练负荷与适应训练负荷能力的关键指标,在第一周孟苏平的皮质醇平均值为15.8 ug/dL,第二周皮质醇浓度微降至15.6 ug/dL,反映了其机体对初期训练负荷的初步适应。然而在第三和四周,皮质醇浓度出现显著下降,提示此时训练负荷通过调整促使身体进入了相对恢复与适应阶段。特别是在第五周皮质醇水平增至峰值16.9 ug/dL,这与赛前冲刺阶段周训练负荷强度的大幅增加相吻合,表明孟苏平在临近比赛的关键时期,面对高负荷、高压力的训练环境,其机体应激反应显著增强。最后,在第六周其皮质醇浓度回落至15.7 ug/dL(接近训练初期水平),显示出孟苏平在维持较高训练强度的同时,机体已逐步适应了这一应激水平,为迎接正式比赛的到来做出准备。

2.3 孟苏平赛前六周备战训练运动恢复安排

孟苏平赛前六周训练运动安排以重手法按摩和反向拉伸为主,辅以拔罐、超短波和筋膜刀等理疗方式,特别是临赛前二周以水疗和音乐放松为主,缓解赛前紧张压力。

孟苏平肩关节和腰部赛前六周备战训练VAS得分在第一周随着训练负荷增加疼痛评分在4分和3分左右,随着训练负荷降低、按摩推拿和康复体能的干预,孟苏平肩腰疼痛评分VAS得分随着降低,在第六周以相对无痛的状态迎接比赛的到来。

2.4 孟苏平赛前六周训练体能训练安排

孟苏平肩关节和腰部赛前六周备战训练FMS肩部灵活性测试得分在第一周至第六周通过体能康复训练逐步提高,在第六周达到3分;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和旋转稳定性测试也是从第一周的1分逐步增加到第六周的3分。

3 讨论与分析

3.1 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赛前六周训练安排特征分析

本研究对孟苏平备战奥运期间六周的训练强度具体表现为100%—90%—80%—100%—70%—90%的阶梯式调整。前三周,训练负荷稳定在100%至80%区间,旨在通过持续高强度刺激,逐步提升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及专项技能。第四周,训练强度再次提升至峰值100%,希望在模拟比赛情境与队伍合练,以期在精神与体能层面达到巅峰状态。随后第五周训练负荷骤降至70%,为身体提供必要的恢复窗口,通过降低训练量,促进肌肉修复、能量储备及心理调整。第六周,强度回升至90%,旨在在保持较高训练刺激的同时避免过度疲劳,确保孟苏平在临近比赛时保持竞技状态准备比赛。结合生理生化结果表明,前四周训练强度遵循100%—90%—80%—100%的递变规律,期间孟苏平血红蛋白浓度虽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出现呈轻微下降趋势。而其血尿素氮先降后升、血睾酮下降和皮质醇升高,表明在前四周高强度训练引起了早期的疲劳反应。科医训团队基于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后两周的训练计划进行了科学调整,将第五周训练负荷下调至70%,促使血红蛋白浓度回升、血尿素氮持续下降,使血睾酮稳步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通过适时降低训练强度,训练后按摩恢复使得孟苏平运动疲劳得到有效缓解,机体逐步恢复至理想竞技状态,为正式比赛做好准备。特别是在第六周作为赛前最后一周,再将训练负荷恢复至90%,旨在保持技术手感与竞技状态的敏锐度,巩固技术熟练度。同时兼顾肩和腰的体能康复训练,严防伤病发生,强化体能,确保孟苏平以最佳状态步入赛场。

3.2 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赛前六周运动恢复安排特征分析

本研究显示在训练初期,随着训练负荷的逐步提升,孟苏平肩腰疼痛VAS得分在第一周主要集中于4分与3分之间,揭示了高强度训练对肩腰部位产生的显著压力。然而,随着训练计划的科学调整特别是融入重手法推拿等疗法,以及实施针对性的康复体能训练,孟苏平肩腰疼痛状况呈现出显著改善的趋势。其肩关节和腰部VAS得分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反映出上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在备战周期进入第六周后,孟苏平肩腰疼痛VAS得分已降至较低水平,甚至趋于无痛状态,以相对理想的生理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比赛。这些表明孟苏平在备战恢复策略中尤为强调了重手法按摩的作用。重手法按摩作为一种深度肌肉刺激技术,通过专业重按摩手法对肌肉组织进行深层次的挤压、揉捏与拉伸,增强局部血液流量,加速营养物质输送与代谢废物清除,有助于肌肉快速恢复[4]。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训练引发的肌肉结节、筋膜粘连等进行重手法的拨筋“灭活”,有效缓解肌肉紧张与疼痛,恢复肌肉正常弹性,加速受损肌纤维的修复与再生,预防因赛前大负荷训练造成疲劳累积可能导致出现的慢性损伤。

此外,类似孟苏平这样的大级别举重运动员因其训练负荷特性,长期承受高强度训练往往导致脊柱承受显著压力,进而影响机体功能。研究表明,举重运动员在训练后平均身高较训练前短缩约1厘米[5]。鉴于此,训练后孟苏平纳入与常规力量训练互补的伸展运动,主要采用反向伸展以缓解脊椎压力,如悬挂式膝部抬腿及垂直腿摆动练习,旨在通过关节的大幅度活动来拉伸紧张的肌肉群,恢复脊柱自然长度。这些练习既可在杠铃悬挂系统或专用吊腿架上实施,也可借助倾斜立柱进行俯卧与倒立伸展训练。反向伸展不仅能有效消除腰部疲劳积累,而且对于预防因反复高负荷训练可能导致的腰部损伤具有显著的防护效果。

3.3 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赛前六周体能训练安排特征分析

通过赛前六周训练中肩关节FMS功能性筛查显示,孟苏平肩关节评分和腰部评分集中于1~2分之间,特别是肩关节和腰部VAS疼痛评分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孟苏平在赛前六周训练期间,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康复体能训练,有效地强化了腰部与肩关节的功能性与稳定性,预防了运动损伤,为她在高强度举重训练与激烈比赛中保持良好状态、发挥出色实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举重项目特点肩关节长期承受高强度训练负荷,尤其是在提起杠铃时,肩部成为易于受伤的部位[6],同时结合孟苏平既往史腰部存在的滑脱影像学表现。因此,其赛前六周的体能训练安排主要针对性地加强腰部核心肌群(如腹肌、背肌、髋部肌群等)的力量和耐力,恢复或改善腰部功能,提高其对脊柱的稳定支持,有效分散举重过程中腰部承受的巨大负荷,主要通过BOSU腹背肌、动态和撑球平板支撑、双脚药球平板和侧撑平拉提升腰部深层肌肉力量,防止腰椎过度受压,尤其是腰部两侧的肌肉,提升腰部稳定性,提高腰部在复杂运动环境中的抗扭能力;防止腰椎过度受压,尤其是腰部两侧的肌肉。并且通过肩关节Y字练习、割草练习、肩胛骨收缩、悬吊平板拉长提高肩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深度激活肩部及背部肌肉,全面锻炼肩部各方向的肌肉力量,提升肩关节功能性。

4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4.1 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期间,以比赛日为时间节点,制定了为期42天、共六周的训练计划。在六周的训练进程中,前期逐渐增加负荷,旨在积累体能,为中后期训练提供坚实基础;随着比赛日的临近,适时降低训练强度,调整运动员的技能状态,确保其以最佳状态投入比赛。

4.2 孟苏平赛前六周训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训练负荷强度紧密相关,随着负荷强度增减,生理生化参数相应发生适应性变化。根据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科医训团队对赛前训练计划进行了科学调整,同时有的放矢地安排运动恢复计划。

4.3 孟苏平赛前六周运动恢复主要以多人重手法按摩与反向拉伸作为恢复策略,体能训练重点主要针对肩关节与腰部的体能训练进行,通过举重比赛中肩和腰两个关节专项体能强化与干预,提高其在举重技术发力的关键关节运动表现,从而为孟苏平在正式比赛中发挥出更高水准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文涛,邱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年度训练特征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90.

[2] 陈勇.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邓薇的赛前训练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1):28-31+40.

[3] 王灿,孟苏平,李云卿,等.女子举重运动员孟苏平备战里约奥运会赛前六周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4):50-51+62.

[4] 李建恒.推拿配合超短波治疗举重运动员腰背肌筋膜炎25例[J].广西医学,2006(11):1816-1817.

[5] 韩玉柏.2008北京奥运会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特征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2):589-590.

[6] 杨尧祥.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抓举强度特征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1,30(2):42-43+46.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Medical Training for High Level Female Weightlifters in the Six Week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of Meng Suping

CHEN Ya-dong 1 ,MENG Su-ping 2,LI Yun-qing 3,WU Xian-feng 4,WANG Can 4

(1.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051, China; 2. Management Center for Heavy Sports, Anhui Provincial Sports Bureau, Hefei 230051, China; 3.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Sports Human Body Science,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Sports, Hefei 230051, China; 4. Anhu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Provincial Sports Bureau, Hefei 230051, China)

Abstract: by use of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case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ta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medical training arrangements in Meng Suping's preparation for the 31st Olympic Games as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ata of Meng Supi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l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lan and training load, and pre-competition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achieved: During Meng Suping's preparation for the Rio Olympics, a training plan lasting 42 days and six weeks is developed with competition days as the time node. During the six-week training process, the load gradually increases in the early stages. As the competition day approaches, the training intensity is reduced in a timely manner; The changes i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during the six weeks before the competi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training load. As the load intensity increases or decreases,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undergo adaptive changes accordingly; Meng Suping's exercise recovery mainly relies on multi-person heavy manual massage and reverse stretching as recovery strategies. The focus of physical training is mainly on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the shoulder joints and waist. Through specialized physical strengthening and intervention of the shoulder and waist joints, the key joint performance in weightlifting techniques is improved.

Key words: female weightlifters; Meng Suping; pre match training; feature

(责任编辑:叶松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