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失范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口述法等分析乡镇青年体育教师的失范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认为:乡镇青年体育教师转型危机、认同危机、离职危机的背后,反映的是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背离、制度观念的背离、理想目标的背离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建议:通过加大教育资本的投入、提高乡镇教师福利、坚定教师职业认同感、澄清教师职位晋升的标准等方面来治理乡镇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失范问题,规范体育教师的角色,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长期良性发展,以向着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蓝图前进。
关键词:乡镇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失范;成因;弊端;治理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5-0473-06
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划了新蓝图,对体育教师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体育教师还面临着“污名化”[1]、边缘化、专业发展缓慢、待遇水平偏低、终身学习意识不足等问题。[2]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另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乡镇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失范现象。本文通过走访安徽省天城中学、桐城市新渡镇人口学校、桐城高考辅导学校、范岗初中等,以受访者口述的方式了解乡镇青年体育教师的现状。乡镇青年教师是指在乡镇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出现于二十世纪60年代,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各级政府采取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去往乡镇学校就职。乡镇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失范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无法与系统中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个因素做到和谐统一,出现了精神及行为冲突与背离,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理想目标、实施手段几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乡镇青年体育教师面临着转型危机、认同危机、离职危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可以说,恰当治理体育教师的职业失范问题,其根本是有利于学校体育的长期良性发展,还有利于为新时代、新要求下的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提供借鉴。
1 乡镇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失范的成因
1.1 转型危机——“能者多劳却缺少奖酬”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应运而上,在“体育强国”理念的盛行下,体育课程的内容也趋向多样化与弹性化,体育课程也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与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转型也势在必行,其中,体育教师的转型应该体现在教学方式的转型、体育课观念的转型、工作方式的转型、师生关系的转型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及改革中新型体育教师的素养储备,对于当前体育教师的角色融入与适应是个挑战。
“刚入职就被分配到学校的行政部门,干着行职的工作,另外还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美术老师,常常感觉分身乏术,一边面对自己不擅长的美术专业,一边摸索着行政部门的工作形式,还要担心学生们的课上课下学习与生活,却忽略了自己最主要的体育专业,一个体育老师最主要的是上好体育课,但是现在连时间也没有,少了很多用来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时间,时间分配不均匀,感觉自己是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但是做这么多事,工资还是和别人一样,也不知道学校这么安排是否合理,在其位谋其事,虽说服从安排,但这确实是让人觉得有点说不过去。”(2020年9月21日,安徽省天城中学,受访者1,体育教师)
现今,我们迎来教师的转型时代,但教师的转型不是随意的安排也不是一味的服从,而是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尊重教师意愿,推动教师行业的转型,在学校和教育体系中出现全新的角色。
1.2 认同危机——“角色的缺失”
有学者认为,“教师身份认同包括自我、他者、群体认同三方面内容:自我认同是教师对自我扮演职业角色的自信与赞美;他者认同是外界对教师从业者的评价;群体认同是教师群体所有人自我认同总和。”[4]也有学者认为,“当代教师陷入了一定程度的身份认同困境甚至去根化危险,原因是市场介入、大众文化和媒体有关教师的妖魔化报道;需要改变教师所作社会贡献与所享权利之间差距过大的现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5]教师身份认同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是对“我是谁”的基本回答,是关乎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的综合概念[6]。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持续、动态、协商发展的过程,影响教师决策、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其所处政治、社会、机构环境及个人的影响。在访谈中发现:
“工资低、事情多、各种无聊的交材料、各种无意义的会议、上传下达太枯燥,每个教师的任务量都挺大的,并且有各类比赛,培训去督促教师上课,这是上级给的压力;如果成绩不好,家长也会怪老师教的不行,但是学生太多,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教好,这时候必然有些成绩和习惯不好的学生家长抱怨老师和班主任;从学校的角度,教育局给了很多考核目标,因此校领导层为了完成考核也会给老师一些任务,这也加重了我们教师和班主任的负担。” (2020年10月23日,桐城市新渡镇人口学校,受访者2,体育教师)
根据被访谈者口述,我们将体育教师的认同危机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自于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危机;其次,是大众及媒体对于教师的身份都存在相应的职业认同危机感,演变到最后都变成社会对于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其中,国家及教师的自我观念对于教师的身份认同有着较大的影响,社会大众相较于前两者而言,对于教师的身份认同影响较小,因教师个人需要根据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及整体教育教学氛围来调整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以此适应不断发展中的教育环境,但国家对于教育政策的自上而下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加上区域教育条件的差别性,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难以将“新鲜出炉”的“成果”端进学校的课堂,这就容易使乡镇青年教师陷入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质疑。
1.3 离职危机——“师资队伍不稳定”
人才“引不进、招不来、留不住”成为制约乡镇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7]。从访谈对象来看,在面对城市较高的薪资水平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而选择在乡镇从事教学工作的乡镇青年体育教师,其中本地人居多,他们对家乡的依恋是选择的重要原因,然而纵有“恋家情节”作为依托,他们还是会有逃避“亲缘”“地缘”,去寻找新的“学缘”“业缘”的想法。
其次,乡镇的就业竞争压力虽小于城市,但从就业前景与发展空间来看,选择城市就业对于现代高素质的青年教师来说吸引力更大。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他们选择了低于自己期望值的乡镇执教,无疑是给自己留了一条暂时的退路,工作的热情在这种低期望值的空间下慢慢消磨,对于新工作的渴望也就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如果有机会,一定会试试,尽力往外走,就算走不了,这份工作也还在,不用担心失业,留个保底选择,先磨练自己,再争取更好的未来。” (2020年11月13日,桐城高考辅导学校,受访者3,体育教师)
“成家与立业”也成为乡镇青年体育教师离职的又一潜在危机。“成家”的困扰主要来自于:一是乡镇选择面小,年龄、学历、条件等匹配度不高,社会交往局限性大;二是在双职工家庭与“三胎政策”“双管齐下”的局面中,女教师群体的生育选择也给教师群体的离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夫妻双方一人偏向于回归家庭、培养下一代的想法日益突出,面对家庭压力男教师群体选择“多金”岗位的指标也越来越高。
“现在生了二宝,我们双职工家庭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常常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怀里,妻子已经辞职在家带娃,想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也想在孩子的教育上上心,我的压力就很大了,乡镇教师待遇与城市差别还很大,说是要提高待遇,但一直没有落实,我一个人养一家子,负担很重,而且在乡镇体育教育这一块,在场地设施等方面都很受限,上起课来也是很不得劲,有机会的话还是会去城市发展或者选择其他行业。” (2020年11月13日,桐城高考辅导学校,受访者4,体育教师)
另外,这些青年教师在外求学阶段接受过较多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及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全面发展,家长鼓励支持,学校科学民主,是他们心中的“白月光”。因此,在面对乡镇稍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学校、家长、老一辈同事的固化思维,难免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受,在这种感受的日积月累下,无疑促进了离职。
2 乡镇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失范的弊端
2.1 乡镇体育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背离”
体育价值观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摄入了体育的内涵,体育价值观可从主体与客体的角度来分析,从主体上来看,体育价值观是体育对于主体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从体育功能及其他属性对于主体存在的影响与意义,从客体来看,体育的认识及看法,对体育价值的判断、包括对体育行为的选择都是由体育价值观形成的,体育价值观在不同的社会背景、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个人因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体育,价值观也各有差异,主体在自身价值观的基础上也会建立与他人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体系。有学者认为,体育价值观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体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体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8]。体育价值观在地域上的不同表现在乡镇体育价值观和城区体育价值观。这里主要从乡镇居民体育价值观、乡镇学生体育价值观、乡镇教师体育价值观这三类来分析乡镇体育价值观的整体取向。
“现在孩子的学业压力很大,升学竞争力强,我家孩子上初二了,还有一年就要上高中,我们乡镇就那么一所公办高中,大家挤破了头都想进去,怎么着也得让他考进去,不然上不了大学,以后没有出路啊,不是我们不重视体育,只是现实情况摆在这里,高考就要分数,我们做家长的只能让他们尽量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没有时间给他们参加体育比赛。”(2021年3月15日,范岗初中,受访者5,初二陪读家长生)
“想要进我们镇最好的高中,压力很大,不好好学习文化课怕上不了高中,不想去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想把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体育课也不想上,更想呆在班级学习,老师和家长对我的要求都很高,期望也很大,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想一门心思放在学习文化课上,其他活动等以后考上大学再去体验。” (2021年3月15日,范岗初中,受访者6,初一在读学生)
“初中的学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兴趣明显下降了很多,小学生还喜欢在课外活动时玩一玩,但初中生很被动,不管是参加集体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得三番五次的去提醒,因为无人参赛而放弃比赛也是常事,学校参加外面的体育比赛也是很少,学生积极性不高,我们也不能强求,学校在体育比赛这一块也不是很重视,首抓文化课成绩,作为体育教师,其实心里很不好受。” (2021年3月15日,范岗初中,受访者7,体育教师)
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下,体育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流派”。从文化水平来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乡镇青年体育教师整体高于乡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对于体育课堂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从所处的社会角色来看,乡镇居民与体育教师也存在不同的职业理念与职业价值观,这种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的,因此,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也成为影响体育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在体育价值上优先考虑哪种价值在无形中也成了乡镇居民与教师的“分水岭”。因此,对于乡镇体育中出现的“学校体育课不重视”“学生锻炼意识差”“体育比赛家长不支持”等问题,实质上是乡镇居民与乡镇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价值观上的失衡与区别,单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乡镇青年体育教师要想将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带进乡镇体育课堂并顺利实施与开展,可谓“任重而道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乡镇青年体育教师想要构建“理想课堂”的信心。
2.2 乡镇教育资本的倾斜——“观念上的认知错位”
目前,学术界的“教育资本”概念有经济学与社会学这两种分析视角[9-10]。经济学视角中的教育资本是 指教育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支持,通过对教育的融资, 从而获取在经济上的收益[11]。教育资本的特殊性表现为:首先, 就教育资本的形式而言,教育资本是在教育互动过程中,表现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教育关系。其次就内容而言,教育资本包括教育能力、观念与传统,此外还包括教育关系发生的环境、载体与心理等。再次,就过程而言,在家庭场域与学校场域中, 教育资本通过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关系进行长期的积累、生产与再生产。因此,综合而言,教育资本的定义是:教育资本是一种依托教育关系,在长期教育过程中将教育内容、观念与能力等转化为学习者教育收益的资本。
本文提出的教育资本主要是学校教育资本与家庭教育资本。学校教育资本的投入是学校通过教育教学使学习者获得知识或技能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家庭教育资本是父母或其他家人将自身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投入到学习者的教育当中,包含教育理念、方法、技能等,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称之为“教养”的素质。
“学校在教育投入这方面用于文化课的成本较多,语数英这些主课的教具、教材、资料等一应齐全,一对比我们体育成本就会小很多,甚至是申购篮球、足球这些基本的教学用具都要等上一学期,最夸张的是,我们去年申购的秒表,今年才给我们安排下来,但是文化课所需要的教材等,一周内就会给安排到位,差别对待很明显,说到底,还是学校不够重视,包括教师的培训,文化课老师参加课外研训的机会比体育老师要多很多,学校也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演讲、奥数等比赛,与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0年9月21日,安徽省天城中学,受访者1,体育教师)
通过访谈对象的描述不难发现,我们长久以来乡镇教育形成了一种牢固的教育理念,尤其在多年的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数英为主、音体美为副”带来的教育资本倾斜显得格外明显,即使当前处于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想要扳平乡镇教育资本的倾斜度也非“一日之功”。乡镇家庭教育资本与学校教育资本的重心放在文化课上,体育学科占教育资本的比例较小,在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活动经费等相关方面的教育投入达不到乡镇青年教师对体育教育的期望,这也成为乡镇青年教师被日趋“同化”、最终“老作风”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
另外,乡镇体育教育器材资源配置不足的现实问题也是重要原因。据访谈可知: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体育器材少的可怜,上一节篮球课连五个球都凑不到,让学生自己从家带篮球也是不太现实,虽然想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育技能,但设施不全,我也没有办法,渐渐地我也不上这些需要器材设备的课程了,就简单地进行课外活动,保证学生的运动量就行。” (2020年10月23日,桐城市新渡镇人口学校,受访者2,体育教师)
“认识偏差,经费短缺,场地器材不能满足要求,缺乏适合农村学校的体育教材等体育教育实现手段问题也在困扰着乡镇青年体育教师。”因此,乡镇青年教师还远远无法达到带动乡村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目标。在乡镇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投入、体育教育模式、体育教育设备等方面的“持续输出打压下”,乡镇青年体育教师逐渐进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2.3 就业窘境——“理想目标的失落”
随着国家教师招聘考试的难度加大、教师饱和等问题的出现,高校毕业生选择作为一名教师就业的“初心”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分析访谈对象选择在乡镇就业的原因,得出以下几点就业窘境:首先,就业的不自信,其中有教师并不愿意从事体育教师的行业,归根于高考时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为了上大学而不得不“另谋出路”,导致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并不理想,因而在面对城市高标准高要求的行业竞争下,对自己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信心不足,转而选择相对要求较低的乡镇从事教师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的偏离。
“说实话,学校的老教师有的已经进入‘养老’模式,对体育课堂也是放养状态,我原本也只是想着暂时在这里任职,之后还是会往更好的地方去发展,所以对待这份工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会给自己找事做,有任务就干,没任务最好。” (2020年11月13日,桐城高考辅导学校,受访者3,体育教师)
其次,与之相对的是一开始就有坚定目标的体育教师,但因求职失败只能“退而求其次”暂时留在乡镇工作,等找到机会,目前的乡镇教学工作也就成为了“跳板”,在职期间也就无法避免出现一些懈怠状态。与前两种不同的是另一种“胸怀一颗想为乡村体育教育做贡献的真心,却被现实一点点腐蚀殆尽”的青年体育教师,这里主要指定居在乡镇或在乡镇结婚生子的青年体育教师,女教师在家庭与事业的周转中出现无法顾及理想信念的状态,男教师在经济与家庭的压力下理想目标也在逐渐偏离。
3 乡镇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失范的治理
3.1 加大配备设施投入——教育资本的反馈
教育资本的投入不管是从学校还是家庭的角度来看,给予体育的教育投入远远比不上对文化课的教育投入,不管是时间投入还是资金投入,二者的差别显而易见,因此,要想改变当前“文强武弱”的局面,加大对乡镇体育的投入力度无可厚非,做好对乡镇体育的教育目标定位也势在必行。教育目标的定位必将带动乡镇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教法、教具和评价的改革走向深入,这就为乡镇青年教师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3.2 提高乡镇教师福利——薪资待遇的倾斜
薪资待遇逐渐成为乡镇体育教师“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指标。首先,提高教师的福利工资待遇,即对乡镇教师进行待遇上的倾斜,尽快落实相关政策,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等。其次,以奖代补可间接保障乡镇教师的薪资。再次,设立不同的比赛奖励,鼓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类的比赛,奖项的设立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具体项目情况,对于门槛太高或者太低都很难刺激教师的积极性,既提升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也为教师带来一定的福利。
3.3 坚定教师职业认同感——体育价值观的转型
学校体育价值观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统一,且应与家庭及社会体育价值观在前进方向上保持一致。首先,学生的体育发展需要的是知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学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有在社会及家庭环境中对体育知识的摄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在体育价值观念上的统一会提升乡镇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自我价值认可与对职业价值认可的外在动力,这种动力反作用于教师的职业水平。因此,职业认同感与体育价值观深刻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的认知与体育能力的表现,最终反馈给体育教师,因此,体育价值观的确立,也是影响教师得到正反馈或负反馈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动力。
3.4 澄清教师职位晋升的标准——规范体育教师的角色
目前,教育行业内的晋升似乎往往基于偶然的标准,尤其是对未晋升的教师。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管理、演讲、研究等方面需要不同的技能,也因为对这些技能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但也许值得就这些标准可能是什么展开讨论,如果不是在技能评估方面,那么至少是在经验、资格方面,尤其是在职培训方面。因此经常出现“刚入职就被分配到学校的行政部门,干着行职的工作,另外还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美术老师”这样的角色分化现象。
4 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失范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乡镇青年体育教师转型危机、认同危机、离职危机的背后,反映的是体育社会价值观的偏离、制度观念的偏离、理想目标的偏离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还需要通过加大教育资本的投入、提高乡镇教师福利、坚定教师职业认同感、澄清教师职位晋升的标准等方面来治理乡镇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失范问题,规范体育教师的角色,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长期良性发展,以向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新蓝图前进。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体育教师污名化的成因、逻辑与自我救赎[J].体育与科学,2020,41(3): 25.
[2] 郑继超,董翠香,董国永.习近平教师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体育教师发展的策略研究[J/OL].(2021-08-24)[2024-01-15].https://doi.org/10.15877/j.cnki.nsic.20210824.001.
[3]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2017-04-13)[2024-01-1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1.
[4]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43—47.
[5] 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其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1.
[6] 史兴松,程霞.国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20(4):54-60.
[7] 欧阳静.强治理与弱治理: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机制与资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6.
[8] 陈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8):3-9+74.
[9] 靳希斌.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89-90.
[10] 张忠元,向洪.教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23-25.
[11] 范云霞. 教育资本:定义、模型与运作分析[J]. 教育学报,2018,14(1):51-57.
[12] 曲宗湖,尚大光,施利东,等.从群众体育发展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定位[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4):29-33.
Interpretation and Governance of Professional Anomie of Township Young PE Teachers
QIAN Ya-qin1,DONG Man-xiu2 ,XU Wei1
(1.School of Public Foundation,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3,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professional anomi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s.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oral accou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omie of young PE teachers in villages and town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t is considered that behind the transformation crisis, identity crisis and resignation crisis of township young PE teachers, it reflects the deep-seated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eviation of sports social values, system concepts and ideal goals. Suggestions: by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l capital, improving the welfare of township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larifying the standards for teachers' job promotion, we can manage the professional anomie of township you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tandardize the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long-term benign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move forward towards the new bluepr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township you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nomie; reason; disadvantage; governance
(责任编辑:叶松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