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我很重要

2024-11-11 00:00:00程锐刚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10期

今天是一节写作分享课。任务是之前布置的,我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后,借鉴作者散文式的写法来表达对“我很重要”这个话题的理解。上课伊始,我检查了作业,只有个别同学没完成,整体令人满意。

我说:“哪位同学先来做个分享?”教室里一阵沉默。这种沉默,在我的预料之中。学生刚上高中,很可能受初中课堂形式的影响,不愿主动分享。还有,面对刚刚认识没几天的“陌生人”,难免会有压力,害怕表现自己。

过了一会儿,我觉得有必要打破这种状态。“高中和初中很不一样,你们要从此刻开始,从第一次遇到挑战开始,改变自己,不要让自己有机会退缩,不要让退缩成为一种习惯。你们要把过去留在过去,不要守护一个过去的自我。”沉默的氛围终于略微松动,部分同学的姿态明显有了改变,但还是没有人站起来。

有同学正用热切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这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渴望,唯独还缺一点勇气。我说:“要听从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有言说的本能和自我表达的欲望。当你已经做好准备的时候,怎么可以让自己那些独特的认识和感悟烂在肚子里呢?”这些话,是说给那些看着我、对我有所期待的人听的。

终于有一个同学站起来了,她读了自己写的片段。文字很流畅,有一个比喻不错,把失去子女的父母比作“半路断流的生命之河”。但是,她基本上是在重复《我很重要》中的观点。等她念完,课堂迅即又陷入可怕的安静。或许,这个同学略微有些紧张的表现,反而让大家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了。

“对于沉默的课堂、紧张的内心,你很重要;对于在沉默中流失的时间,你很重要。不,应该说,是‘我很重要’。”讲完这段话,我发现有个同学睁大眼睛看了我一眼。只是,我一看她,她又下意识地迅疾躲闪开。我心里也闪过一丝犹豫,最终还是决定请她站起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她的语言活泼幽默,这真是合适极了,让凝重沉默的氛围算是露出了一点缝隙。

终于有人愿意自己站起来了,也是一个女生。我快步走到她身边,仔细倾听她的发言。她是这样开始的:“我很重要。当我写下这四个字时,很自然地想起一个人。是他导致了‘我不重要’,又是他让我确定‘我很重要’。这个人就是我的弟弟……”接下来,她分享了一个很普通又很特别的故事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难免还会有古板落后的传统思想。作为一个女孩,或许是不太受长辈重视的,她因此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比起弟弟的金贵,我显得多余,像个次品。‘我不重要’四个字,从小扎根在我心中。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对任何事任何人有任何的怨恨,这使得一家人依然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不重要又如何?于是,我从小就与弟弟打成一片,当然,他也没少给我惹麻烦。”

她的讲述很快就把大家吸引住了。她接着又说起了弟弟七岁那年的一件小事。有一天,弟弟在外面让人给欺负了。当她找到弟弟时,既心疼又生气,说他真傻,问他怎么不知道还手。弟弟急忙解释,说姐姐你告诉过我的,打架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如果我打了人了,姐姐就不喜欢我了!弟弟说完,委屈地哭了。

“我一时不知道该惊讶还是欣慰。原来,我对弟弟如此重要。我用手揉揉他的头,说,傻孩子,回家吧,姐给你做好吃的。秋风中,夕阳下,两个小人儿手牵着手慢慢走着,走着,走向初升的月儿……”

当一个人被依赖、被需要时,或许就不仅仅是他自己了,“我很重要”这四个字也就有了更多的深意。她还说起了十五岁那年的一件事。父母吵得不可开交,到了要散伙过日子的地步。“在房间外偷偷听完父母的对话,弟弟看着我说,姐,爸妈不要我们了怎么办?我毫不犹豫地说,姐养你啊!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哪来的勇气。从那一刻起,我就有了一种觉悟:在他羽翼丰满、能独自翱翔之前,我要默默地守护他。这是我的责任,因为对他来说,我很重要!”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我说,这个故事对我们很重要。我觉得它比毕淑敏的文章更动人。毕淑敏只是单向地强调“我很重要”,而这位同学的讲述却不是关于“不重要”和“重要”的辩证,而是分享给我们一种来自真实生活的震撼力。这也正好给作为老师的我提供了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如果大家不能鼓足勇气,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重大的收获,所以对于一段高质量的学习时间,你很重要。对于想要将这个话题继续深入探讨下去,理解变得更加深刻的人来说,你很重要。倘若你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将对你充满感激,因为你使得原本平淡的时间,有了意义。”

然后又有几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对于我们的对手,我很重要;有的说,我虽然是沙粒,但所有的人都是沙粒,当每一颗沙粒都重要,世界才是真正重要的;有的说,我是一个“后生”,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不能以眼前的自己来否定我很重要;有的说,我是那个最能关心和体贴自己的人,如果我都不认为自己重要,谁还会认为我很重要呢?

这堂课,我们有双重的收获:一方面,我们在谈论“我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一种真实的课堂场景中真切地体验“我很重要”。我最后总结道:“我曾在刚开始的时候向大家提出过一个问题——‘我很重要’这句话,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对谁说出来?那么,今天你们有没有一个瞬间,想要对自己说这句话?你们是想轻轻地对自己说,还是想大声地说?”

虽然我们大声说出“我很重要”时,或许能像毕淑敏所写的那样,“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然而在我看来,这种越来越强烈的呼告,是缺少明确对象的,也是缺少言语情境的。声音越大,说明距离越远,需要让对方听见。我们说出“我很重要”的时候,如果以很轻微的声音,说明我们和自己的内心是近的,是容易沟通的;如果我们不得不以巨大的声音,则意味着我们和自己心灵的距离是远的,需要努力去进行沟通。

所以,“我很重要”不是一段静止关系中的重要,而是当下生存状态中的生命感受,对应某个具体情境。“我很重要”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结论,而是一种领悟。概而言之,“我很重要”这一自我价值的判定,不应该从他人出发,而应该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回到自己的生命现场,兑现心灵对生命的允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