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思考这个时代的文明与喧嚣;他祈求回归自然,倡导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希望拥抱大地,诗意地栖居;他的哲学总是充满浪漫的人文色彩……他就是——马丁·海德格尔。
要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他的生活;而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又必须理解他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思想总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而思想一旦真正形成,又必然会参与构造他的生活。无论是从生活经历,还是从思想形成来讲,海德格尔终生都是一位孤独的思想家,同时又是现代哲学的新路标。
海德格尔1889年生于德国西南部一个名叫梅斯基尔希的小镇上。这个小镇坐落在博登湖、施瓦本山和多瑙河之间,那是一块美丽却贫瘠的土地。父亲是一位箍桶匠,兼该镇一所教堂的司事,母亲来自一个世世代代都是农民的家庭。海德格尔是家中的长子,所以自小就得帮父亲做木工活(或许这是他喜欢谈论“锤子”和“应手”状态的原因),以及帮父亲到教堂里敲钟(这大概是他重视“钟声”和“时间”的缘由)。
海德格尔小时候在母亲娘家的私人农庄里度过了不少时光,从小就喜欢与“田间小路”和“林中路”打交道,经常阅读、思考于其中。这使得海德格尔对“自然”情有独钟,自然因此成为他终生依傍的一个思想源头。他对回环往复、不见终始的“道路”深有体悟,这成为他终生运思的一大特色:犹如“道路”之充满歧途那样充满问题和张力,犹如“道路”之无始无终那样永无现成答案。一切皆是“道路”,永远总“在路上”。海德格尔后期的几部重要著作都以“路”命名,如《路标》《林中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等。1928年,天才的思想家舍勒英年早逝,海德格尔惋惜地评说:“一条哲学之路再次沉入黑暗之中。”
为了写作和研究,海德格尔筑庐于人迹罕至的黑森林托特瑙山中,经常一个人在那里默默地工作。与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一生几乎未曾离开过他的哥尼斯堡一样, 海德格尔一生中除了有5年被迫离开之外,也从未离开过他的黑森林。但与康德一副贵族绅士派头不同,海德格尔的装束是如此素朴,以至于被人当作山里的农民。据说有一次,一位大学教授在乡村教堂讲海德格尔哲学,前排一农民模样的老人自始至终听完了讲座并不时露出会心的笑,让演讲者大为感动。等演讲完毕一打听,原来那人就是海德格尔。
另据德国传记作家萨弗兰斯基记述,海德格尔曾大肆攻击名人崇拜,但这种攻击多少带有些妒忌的成分,因为他缺少他所攻击的那些人的优雅。他一辈子都没有抛掉身上那种“小市民的酸臭味”。1926年,海德格隐居在那座山间木屋里,开始整理《存在与时间》的稿件。第二年,随着《存在与时间》正式发表,海德格尔一举成名,成为哲学大师。然而,就算这样,在马堡的时候,他有时仍会被不相识的同事或学生当成暖气工或“管房子的人”。
夏天的海德格尔穿着粗布山民装、打着绑腿,这身行头被学生们戏称为“存在主义制服”,在同为哲学家的伽达默尔看来,则是“像农民逢年过节时的打扮”。就算是在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期间,海德格尔也经常穿着“地道的施瓦本农民服装”。而农民模样的他也的确可以毫无障碍地与山民用方言拉家常。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甚至还不畏艰难险阻,爬坡来到他的山间木屋,仅仅只是为了看看这位没有架子的大学教授有没有让什么东西叼了去。“就在临终前一个半钟头,她还将她的问候送给那位‘教授先生’。”海德格尔与山民间的亲近由此可见一斑。
海德格尔一生对美国式的现代文明颇不以为意,他情愿与在自己山中陋舍旁居住的山民们相厮守。同时,他的哲学也不同于欧洲大陆上传统的学院派哲学,而被人戏称为“黑森林哲学”。的确,人们无法想象一个离开“田间小路”和“林中路”、离开“在黑森林中沉思”的哲学家海德格尔。
这就是海德格尔,一位孤独的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