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中有魔鬼。许多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常常是一些细节。
曾经因在东莞图书馆留言而走红的大叔吴桂春,有篇报道写的就是他的故事。十多年前,当拿着《新华字典》刚开始看书时,吴桂春第一次读到《红楼梦》里潇湘馆的鹦鹉吟葬花词,内心的胜负欲被那只鹦鹉彻底点燃了。“一只鸟都会背诗,我却不会。我不把这个诗背会,就白看《红楼梦》了。”很讨人喜的一个细节,跟林黛玉的鹦鹉较劲,生动有趣。
流感多发季节,医院挤满看病的孩子和家长。有篇报道《在零点的儿科门诊,寻找一只挂钩》,描述了一个充满细节的画面:深夜,仍有咳嗽的孩子陆续走入门诊,门诊号供不应求,而输液场所有限。为了给无处悬挂的输液袋找一个位置,家长们只得另辟蹊径,在墙上贴着自带的挂钩,医院成了“大型输液露营现场”。一个挂钩的细节,道尽看病的艰辛。
有一篇写医护工作者的文章,抓住了“无处不在的标签”这一细节,用以说明他们工作复杂忙碌,是兼具医学护理知识的管家、秘书、行政人员。“从医护间的柜子、冰箱、器具、药品,到护士台的台面、文件,再到处置室的垃圾桶,甚至无处不在的洗手液,都贴着大大小小的标签。护士配置药水,同样要贴标签写明信息,这个步骤每天要重复无数次,所以她们的口袋里总少不了几支笔。”
看过一篇写某个流浪狗基地的报道,有这样的细节:狗狗们期待着有个家,因为基地没法跟家比。一批狗被领走后,剩下的狗无精打采,开始有心事了。“当一只活泼的狗被领走,所有的狗都会学它的样子上蹿下跳。如果被领养走的狗是安静的,其他狗再见到人,就不吭声。它们还学会了作揖、要抱抱,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学会的,但这是它们为数不多能做的事。”这样的细节让我心碎。动物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讨好人类,想要模仿那些被挑中的、有新家的狗,增加自己被收养的机会。
一些职场剧里的细节也很重要,只有经历过或仔细观察过才能注意到这些行业“特色”。《灰姑娘药剂师》里,医院药剂师忙着配药,新人来的时候,他们会用78ff341134e6efaf0b0f2e01eb22c3f635ebd754f66a630ccc6916ba0424a6de跺脚表示欢迎,因为手里的活儿不能停。《这不可以报销》展现的是财务职业。海报上有个细节是主角的手指上戴着胶皮指套——用于点钞或票据;而“这不可以报销”这句台词也是财务人员经常说的,他们负责公司财务ced30ff08d0855f2e33107c8fd894b476ce50d09a61d318f83c045f2f3481232审核,是重要的把关人。
韩剧《超异能族》里,特工九龙浦每次出门执行任务,妻子在门口送别,都会给他系鞋带。后来,妻子突然因意外去世。有个场景是,九龙浦换穿丧服,却怎么也脱不下脚上的鞋子,情绪崩溃,泣不成声。系鞋带是他们夫妻之间一种日常的情感交流方式,也是每次离别的仪式,而如今斯人已去,以后生死两隔,再没有人给他系鞋带了。这样的场景和时刻,是最为想念那个人的。
名著里也存在许多关键细节。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托尔斯泰写安娜不爱他的丈夫了,首先注意到的是,对方的耳朵为什么那么大。
欧·亨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写女主人公琼西的健康状况,她不厌其烦地提起:“等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完了。”“要是天黑前我看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就好,见到了我也好闭眼。”“我只愿像没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最后一片叶子,如此重要,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琼西从一开始一心等待死亡到来,最后慢慢变得坚强起来。欧·亨利是如何表现的呢?他让琼西说:“那片叶子老是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你这就给我盛点鸡汤来,还有牛奶,牛奶里搁点葡萄酒——等等!先拿面小镜子来,再把几个枕头垫到我身边,让我坐起来看你烧菜。”这些细节表明,琼西想要吃喝打扮了,说明她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兴趣。精神和心态的转变,就在这一点一滴的生活之中。
闫 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青年文摘·彩版》副主编,专栏作家,副编审,央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文学顾问,《中国青年报》“书单”评委,在北京重点中学开设阅读与写作课程;发表作品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