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早期写有一首轻快活泼的《江东》,满是少年人“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轻盈生动:
惊鱼拨剌燕翩翾,
独自江东上钓船。
今日春光太漂荡,
谢家轻絮沈郎钱。
游鱼戏水,燕子翩翩,少年人在钓船上悠然欣赏盎然春光,柳絮、榆钱纷纷飘坠在他身边。这样闲适的诗歌,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他背负着太多责任和压力,对自己期许极高,但他的骄傲与自尊一次次在现实中被践踏。而初入洛阳那年,他还是个“谁教白马踏梦船”、满怀理想主义的翩翩少年。
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进入想要的社交圈,李商隐便寄希望于自己的才华、人品和性格,梦想自己赤手空拳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虽然只有十五六岁,但他的确已经开始凭着自己的才华崭露头角。奔涌的诗情在他笔下焕发,他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之路。这时,他写下了一
首《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sWk+8QP5mVqErPlHFijs+A==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的字面意思,说的是一个灵动秀美的少女:她八岁已有爱美之心,偷偷地照镜子描眉;十岁去踏青,想象着能穿着用芙蓉花装饰的裙子;十二岁,她开始学弹筝,学得非常认真,连手指上的银甲也一刻都不曾脱下;十四岁,快到出嫁的年龄, 她开始知道害羞,居于深闺之中,避免见到任何男性;十五岁则开始背对着秋千悄悄哭泣,担心青春如这春光一般忽而逝去。
其实,李商隐是在写自己。他青春年少,一身才华,却前途渺茫,飘摇无寄,深恐年华虚度,希望能遇到贵人赏识,从而施展自己的才能,方不负这大好年华。《西昆发微》评此诗:“才而不遇之意。”
这个时期的李商隐,另外还作了一首《无题》: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无依无靠的他依然无法融入洛阳任何一个圈子,自嘲隐逸之人不因为游赏而感觉疲倦,但炎热的秋天并无人邀他去出席宴会。他在碧竹林之间缓缓踱步,惆怅张望,池水清澈见底,却照不见半个人影,越发寂寥。乡野之花终于被露水打湿,风中之蝶勉强维持娇媚之态。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即使有人携手同行,也依然会感觉无聊。
没有家族背景,没有父亲的支持,李商隐能凭借的只有自己。一日,他灵感突来,写出了两篇文辞优美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并以此去行卷,怀揣这两篇文章拜见洛阳城里的名士,果然大受称赞。他的粉丝开始多了起来。
行卷在当时颇为流传。这是因为唐代科举的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还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文坛上德高望重之人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所以,有志于科举的年轻人平日里便常将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送给文坛高士,即称为“行卷”。
才十六岁,李商隐即以文章闻名于文士之间。年少的他对这段时光显然是颇为得意的,后来在《樊南甲集序》中曾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Avld1PokT0l1kpAIXwhKFw==公间。”
白居易就是少年李商隐粉丝中的一位,还是极狂热的一位。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称病辞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身份回到洛阳。
彼时,白居易读到李商隐的诗文,非常喜欢。他比李商隐年长四十多岁,且已名满天下,而李商隐不过是后生小辈,但他对李商隐真是相当崇拜。正是因为白居易的推崇,李商隐越发声名远扬。
白居易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像李商隐一般行卷。《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到长安赴试,向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行卷。顾况知道他的名字为“居易”后,便开玩笑说长安物价正贵,居大不易,于是漫不经心地展开诗卷读了起来。等他读到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时,禁不住眼前一亮,拍案叫绝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意思是:能写出如此诗句,住在这里又有什么难的呢?我之前说的话只是开玩笑罢了!从此,白居易声名鹊起。
白居易受老诗人顾况提携,终生不忘此恩,到了他年老之时,将心比心,亦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辈李商隐。大中三年(849年),白居易临终之前,还对前来看望他的李商隐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他说,自己死了以后,希望能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如此便心满意足了,真可谓是骨灰级粉丝了。
白居易甚至交代堂弟白敏中,由李商隐为自己撰写墓志铭。李商隐也不负所托,作了一篇《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至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