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原指西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这一概念被延伸为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通道。自19世纪末以来,中外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中国与西方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从而使丝绸之路研究成为国际显学之一,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也逐渐被东西方各民族所认知。
百年以来,许多中国有识之士将自己的生命与西北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丝绸之路考察、研究和创作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当代中国丝绸之路美术创作与艺术研究领域,新一代学者和艺术家们,继续沿着丝路古道,探索前行。李青教授即是这其中的一位无畏行者。
1986年,李青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便开始了他第一次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丝路行旅。多年来,他曾十余次赴西北考察,踏察于河西走廊、青海湖畔和天山南北,其中数次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寻访吉楼兰艺术遗迹。不仅如此,他还远赴印度、尼泊尔、土耳其、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考察东西方文明遗址。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雪山、戈壁、草原和星罗棋布的人文遗产,成为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2000年,李青考入西北大学,师从著名学者周伟洲教授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从而奠定了他在丝绸之路美术史研究中的坚实基础。
数十年来,李青在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凝聚在他的艺术论著和绘画作品之中。诸如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形而上下》、2007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文化史论考辨》、201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楼兰艺术研究》、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艺观道》、1998年《西夏佛塔》入选首届陕西当代中国画进京展、1999年中国画作品《高昌晨曦》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8年综合绘画作品《丝绸之路》入选第23届亚洲国际美术展等。自1986年以来,他曾在西安、广州、台北和日本京都、大阪等地举办个展十余次。应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金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发表丝绸之路考察报告,在专业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许多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数篇论文被译为日文和韩文刊发。2007年以后李青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项目“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美术史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西北民族美术与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研究”,以及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以及陕西文艺评论一等奖、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陕西美术理论一等奖等。2015年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了《李青丝绸之路画展》,这是对他数十年来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历程的一个重要展示与回顾。
迄今为止,李青在丝绸之路美术史研究中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框架,其研究范围主eIw0QX161lak5dXCZtlQjw==要包括中国西北丝绸之略美术遗产,其研究目标试图以多学科的角度来揭示丝绸之路美术的史实与价值。他在丝绸之路美术创作中亦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其表现内容主要以丝绸之路遗迹为核心,以中国水墨画及综合材料为主耍表现载体,在汲取传统艺术、西洋绘画乃至当代艺术的诸多理念与技巧上,采用具象、意象乃至抽象的多样化表现方法,创造出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艺术风貌。
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李青始终秉承着理论与实践互补并行的研究范式,这种跨越形而上下的高难度艺术实验,在他那里得到了充实而有机的演示。因而,他既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学者。可以断言,丝绸之路研究与创作无疑是李青生命价值的最终体现,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和李青既是师生关系,又属志年之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推介李青的艺术,转眼间时光已过去了三十余年。如今我已成了八十余岁的老翁,而李青依然恪守着他的艺术和学术信念不动摇。孔子曰:“德不孤,必有瞵。”在这些年里,我曾多次撰文评介李青的艺术,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我对他寄予着真切的期望。我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李青必将存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