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塑作为我国民间生活和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增强与对民间艺术的重视,面塑等富有文化底蕴的民间特色艺术逐渐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艺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愈加凸显。因此,将面塑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不仅能够彰显地方特色,还能够提升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面塑 校本课程 美术教育
面塑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美术教学中,让面塑“走进课堂”不仅彰显了地方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新课标背景下,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审美能力。面塑的融入不仅延续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还结合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激发创造力与艺术感知力,从而传承民间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深化了对民族艺术的理解,提升了实践能力和道德情操,为美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奠定了基础,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面塑艺术融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地域环境分析
面塑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据史料记载,面塑艺术在汉代已有文字记录,最初是作为一种面食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面塑艺术广泛存在于山东、山西、北京等地,各地区的面塑艺术各具特色,例如,黄河流域的面塑艺术以古朴、粗犷、豪放、深厚的风格著称,而长江流域的面塑艺术则以细致、优美、精巧见长。将面塑艺术融入校本课程,可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学生认知分析
小学美术教育通过各类美术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乐趣和艺术的魅力。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推动了小学美术教育德育主题的落实,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质。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对面塑艺术等本土文化的宣传与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文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深了他们对德育的理解,推动了校本德育课程与美术学科的深度融合。
二、面塑艺术校本课程的课程设置与实践
(一)面塑艺术校本课程的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的设置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开设课程前,应通过走访校内师生,了解他们对面塑文化的认知现状,结合本校学情,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设选修课程。借助多媒体教学与现实情景观摩等方法,将面塑艺术的制作工艺传承给学生。
在开设面塑艺术校本课程时,应注意从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培养:
1.技能与能力
(1)探寻面塑艺术魅力,了解家乡面塑艺术的存在与发展现状,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走进民间寻找面塑艺术的身影,采访当地面塑艺人。
(3)学习制作面塑作品的方法、制作面塑的程式。
(4)调查面塑制作的工序及过程资料,设计面塑样式、色彩配置,从而制作一组面塑作品(图1至图3)。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面塑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仅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传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使命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他们不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还能在团队合作中收获丰硕的学习成果。
(二)面塑艺术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
1.美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将德育教育融入美术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德育素养。教师可以依托“面塑”这一美术教育的主题,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创作灵感。通过设计劳动主题的美术文化活动,如体验面塑制作、亲子合作蒸面等,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将美术教育活动与德育思想有机结合。
2.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意志力培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而美术学习常常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是一个“动脑筋”的过程,在培养意志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以2018年启动的“艺海探航”项目为例,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聚焦“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目标,展现了创新性实践的智慧。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面塑的特性和创作过程,以及种植等劳动环节,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融合德育元素,如劳动精神,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自然的意识等,将对劳动的热爱融入美术教学。通过将美术课程与德育目标相结合,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本土文化,还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在制作复杂的面塑作品时,部分学生因为复杂的剪切或粘贴任务而感到气馁或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挑战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德育精神,在美术实践中感受到坚持和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3.趣味性教学和评价同步进行
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应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借助多媒体、游戏、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与学生互动、构建学习的桥梁。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课堂的参与度与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突破传统的视频导入方式,创新课堂设计,如通过德育故事角色扮演或小组合作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面塑艺术校本课程设计中,教师虽然无法完全再现完整的劳动过程,但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或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诱生想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并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即兴表演。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营造发散思维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在自主、自由的美术课堂中成长、创作并自主评价,真正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
除了情境化的面塑课程设计,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创意比赛或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面塑制作的兴趣。例如,在2024年“艺海探航”项目中,学生们共同创作了面塑长城(图4),将其与龙的形象巧妙结合,寓意学校师生志向高洁,锐意进取。他们还将红色的一次性纸杯进行裁剪,搭配纸盘和泥塑,设计出学生自己的个人形象。这些设计承载着学生们的理想和希望。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团结、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学生在亲手制作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中国历史文化,也深刻体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美术教学中多维评价的实际运用
德育教育在美术学习中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美术素养各有差异,教师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德育内容。教学活动应涵盖引导、探究、实践、体验等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美术知识,还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逐步深入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上逐渐理解美术背后的德育价值,全面发展个人品德与艺术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美术是学生喜爱的学科,也是打破隔阂的纽带。然而,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往往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互动程度和掌握程度,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多方面认知。在面塑课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个体操作”融入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这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趣,还使教师拥有更多时间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进展,尤其是帮助在合作中遇到困难的学生。
随着新时代的飞速发展,美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将美术教育与面塑艺术融合,增强了美术教学活动的体验感与趣味性。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耐心、专注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面塑艺术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学生在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实现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原豪.乡土教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以面塑为例[J].参花(下),2020(02).
[2]王江.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陈艳.面塑艺术与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