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小学美术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改革与创新,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单一的绘画教学向多元化艺术领域拓展。本文以“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为例,深入探讨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推动小学美术教育改革。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及融合信息技术等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其艺术核心素养,落实“以用带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美术 教学创新 策略
新课标提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信息技术融合、合作实践和自主探究等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造实践、文化理解四个层面的核心素养。
“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文以此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以“装饰一款精美纹样礼盒”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藏族、羌族、彝族传统纹样的设计与装饰”的教学目标,创设“为远道而来的成都宾客送礼盒”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纹样的寓意、色彩、规律”,并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礼盒的设计与装饰。这种教学创新不仅顺应时代发展,更是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推动以用带学
创设真实情境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促进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情景教学的适应性。
在“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充满民族特色与创意挑战的真实情境——为远道而来的成都宾客设计并装饰一款融合四川藏羌彝民族传统纹样的精美礼盒。在这样的任务下,学生们不再是单纯地临摹或记忆纹样图案,而是化身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小小设计师,深入研究藏族、羌族、彝族的传统纹样,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同时发挥创意思维,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礼盒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民族传统纹样的设计规律,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图1)。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本次课程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实现了“以用带学”的教学理念。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还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
二、巧用导学单,提高学习效率
导学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自主学习指导工具,通常包含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及自主学习任务等要素。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巧妙运用导学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引导他们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多个具体任务,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导学单中的任务应具备精准性和引导性,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出诸如“民族传统纹样有哪些寓意?”“民族传统纹样的色彩有哪些特点?”“画一画骨式,你从这些纹样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等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和动手实践,逐步发现答案。这种精准且具有引导性的任务,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还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此外,导学单中的任务还应注重实操性,并且这种操作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在“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对折剪的知识与技能,将彩纸剪出4-6个单独纹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将彩纸对折多次可以剪出重复的纹样。在礼盒上摆放剪好的纹样时,学生能够通过调节纹样的颜色、大小和方向等,观察到这些因素对整体纹样的美观性所产生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应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导学单中的任务(图2)。
三、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丰富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信息化课堂中,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和教具,增加了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这一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的美术课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平板电脑这一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们开启了一场民族艺术的探索之旅。
教师将藏族、羌族、彝族的民族传统纹样通过平板电脑以高清、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直观、互动的展示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索民族文化的兴趣。在探索民族传统纹样的特征与设计规律时,信息技术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借助平板电脑中的多媒体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纹样的色彩之美、文化寓意与情感表达,还通过图片的放大、缩小和旋转等功能以及利用骨式发现纹样的摆放规律。在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重体验下,学生对民族传统纹样的理解更加深刻。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互动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探索民族传统纹样的特征,并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与设计规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还增强了他们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图3)。
四、采用合作探究,推进学习深入
合作探究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通过共同探究问题、完成任务,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深入学习,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中,合作学习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们围绕共同探究的知识点,紧密合作,分享各自的见解与思考,这种思维的碰撞不仅深化了他们对民族传统纹样文化内涵的理解,还激发了团队的创意灵感。在合作实践环节中,同桌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设计和制作具有藏羌彝民族传统纹样特色礼盒的任务。从精细剪裁、摆放布局到巧妙粘贴,以及富有创意的祝福语构思,每个环节都凝聚了双方的智慧与努力。学生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展现了宝贵的团结协作精神(图4)。
当一件件精美绝伦、富有民族风情的礼盒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时,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艺术才华,更是对他们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等能力的生动诠释。这些作品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心灵的交流与融合,见证了学生们在合作中共成长、在探索中共进步的宝贵历程(图5)。
五、组织交流分享,达到学以致用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创新性地组织交流与分享活动,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与灵感激发,确保学习成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以此为核心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课程中,教师组织小组成员分享了自己设计的民族特色礼盒的创意构思。学生们不仅详细介绍了礼盒上选用的藏族、羌族、彝族传统纹样,以及这些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还分享了在色彩搭配、纹样寓意和设计规律等方面的独到见解。通过将成都这座城市的特色与魅力融入礼盒设计中,传递出学生们对即将到访成都的来宾的热情欢迎与深切祝愿。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还更深刻地领悟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价值,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他们满怀自豪地将精心制作的礼盒赠送给到场的来宾时,内心涌现的喜悦与成就感标志着他们成功实现了从“学”到“用”的跨越,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美好呈现(图6)。
新课标为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了改革与创新的机遇。民族传统纹样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地域和精神内涵。在“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运用导学单、融合信息技术、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等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了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实现了“以用带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些实践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契合新时期教学创新的方向,助力打造高质量的小学美术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绵绵.新课标下小学美术信息化课堂构建路径探索[J].读写算,2024(2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