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11-10 00:00:00徐帅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10期

[ 摘要] 新质生产力既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激烈竞争局面的能动选择。在当今世界发展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把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建构和战略布局中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来说,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文化经济发展势能;同时,地理位置偏远、创新能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导致其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因此亟须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丹噶尔皮绣;民族文化;赋能

[ 项目名称] 青海民族大学2024 年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丹噶尔皮绣为例”(项目编号:15M2024024)。

一、新质生产力与民族文化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内在联系

(一)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动因

广阔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为我国具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提供了坚实的客观条件,中华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体现了精神文化因素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1]。新质生产力是对人类社会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理论凝练,它不仅涵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变革领域,还应该透过诸多现象窥探到渗透在各个角落的精神文化本质[2]。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说到,“在这片岛屿上生活的土著们,一切他们认为与等级制度和贸易交换制度有关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都是由深层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决定的”。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探析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扩展研究,丰富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需要

2021 年,我国文化产业资产以总计29.7 万亿元的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文化产业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 增速,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但是,我国部分多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不发达发展水平。造成多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相对闭塞、气候环境多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基础性因素使部分民族文化产业陷入产业规模小、产业效益低、科技赋能文化发展能力弱、整体性人才缺失、文化品牌知名度低、品牌影响范围有限等发展困境。

基于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迫切需要以创新为关键因素的新质生产力进行指导,充分补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发挥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美誉和优势,这既符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丹噶尔皮绣发展现状

(一)独特性资源优势

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基础,民族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优势,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经济的重要依托和源泉。我国有55 个少数民族,在湟源县就有蒙、藏、回、土等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特色文化资源。日月山下的湟源县,史称“西戎羌地”和“丹噶尔”,这里是羌人早期生活栖息的地方,也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3]。盛唐时在此曾设茶马互市,开辟了唐蕃古道。宋代时,这里为丝绸南路要冲。明清时,此处为西部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清末,丹噶尔城又成为著名的贸易集散地,各地商贩、能工巧匠纷纷入驻,牛羊、毛类、皮张等各类货物聚集,贸易兴盛、经济繁荣。在这里,民间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有传唱至今的“花儿”、全民广泛参与的“社火”、自娱自乐的“曲儿”、历久弥新的“皮影戏”、点亮古今的“湟源排灯”、历史悠久的“湟源陈醋”,以及创新发展的“丹噶尔皮绣”。这些都赋予了丹噶尔皮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同时,湟源地处农牧区的交接地带,自然成了牧区新鲜、质量上乘的皮张与农副产品交换贸易的集散地。湟源毛皮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每一次转手都能带来巨大的利润,对外省和外省的商人们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清朝光绪年间,钦差下令将所有的毛皮都集中到湟源。那时,这里有四十多家知名商行,年销两百多万公斤,各种皮革制品超过三十万件,湟源县城大大小小的商户和手工业户超过一千家。自此,湟源成了蒙、藏两族经商的必经之路,也是该省唯一的毛皮贸易中心,故省内外的客商都到这里来购买皮张,场面空前繁荣。

(二)传统业态过剩与创意产业薄弱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国际地位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突飞猛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但增收模式其实还是以数量扩张为主,依靠文化产品的低端生产、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

就目前来看,丹噶尔皮绣产业发展的业态较为单一,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要业态。第一,虽然依托湟源县丹噶尔古城景区为平台向游客展示丹噶尔皮绣品牌名片,但缺乏与游客的体验交互和沉浸式技艺展演,容易让游客有走马观花之感。第二,民族文化展演规模较小且宣传力度不大,多次展演活动未达预期效果。第三,丹噶尔皮绣以重阳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观念为依托,创作了具有节日特色、融合节日寓意和内涵元素的特色手工产品,如以菊花和茱萸为目标主题的香囊包,以及以粽子和龙舟为目标主题的耳坠挂件、皮绣摆件。但由于作品同质化严重,再加上没有专门的销售渠道,产品鲜有人知,销售状况也不乐观。

(三)人才缺失与人才引进渠道单一

丹噶尔皮绣于2013 年被西宁市文化和广电局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随后当地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惠民惠企政策,进一步鼓励湟源县广大妇女,尤其是以农村贫困妇女人口为就业主力军。这些妇女文化水平不高,年龄普遍在50 岁以上,对其进行专业化培养存在一定难度。同时,皮绣手艺上手难度高、学习周期长。皮绣制品需要用各色丝线、羊毛、马尾等线料,运用平绣、贴绣等针法在动物皮毛表面进行刺绣,又因为皮张远比棉布、麻布、丝绸等材料要硬得多,且表面没有孔隙足够大的纤维纹理,因此大大局限了在动物皮毛上进行刺绣的技术运用,只能运用平针绣进行单面刺绣,且落针后绝无反悔的可能。丹噶尔皮绣市级传承人李永清说,皮绣因为在技术难度上比其他绣活要难一些,而且特别考验人的细心和耐心,所以一般需要练习一个多月才能算入门,而要达到熟练程度就必须要练习至少半年,前来学习皮绣手艺半途而废的人不在少数,由此可见皮绣手艺传承的难度之大。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丹噶尔皮绣创新路径

(一)创新就业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湟源古羌文化苑坐落于湟源县南部,是集丹噶尔皮绣研学体验馆、创作开发工作室、培训基地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发单位,通过吸收农村妇女这一闲置的人力资源,不仅促进了湟源文旅发展,还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为湟源乡村振兴拓展了新的实践管道。截至目前,李永清、张永福等传承人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和下岗失业人员脱贫劳动力,借助湟源古老地域优势及丹噶尔皮绣湟源排灯、刺绣、堆绣、掐丝、民间布艺等手工艺品的制作,积极打造“湟源丹噶尔绣娘”的劳务品牌,以“关爱留守妇女,助力新家庭发展”为目标,以“扶智、扶志、扶技”为培训理念,通过无偿培训和真才实学效果,越来越多的农闲妇女加入丹噶尔皮绣的大家庭,由被动消极的谋生行为转而化为主动积极的融入行为。在部分乡镇设立若干丹噶尔皮绣作坊,积极任命皮绣经纪人,利用皮绣的工种优势发展皮绣农户,形成“供+ 产+ 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皮绣产业,带动农村妇女收入增加,增添旅游素材,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二)创新政策导向,推进双效共赢

突出创新要素在政策层面系统的改革作用,共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丹噶尔皮绣2023 年年产值达到600 多万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湟源农村妇女及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补足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短板,为防止农村脱贫返贫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湟源县妇联在丹噶尔皮绣创新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引导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大力开展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开辟妇女增收致富新途径。湟源县妇联深入挖掘妇女皮绣资源,规模化开办妇女皮绣培训班,近年来累计培训皮绣骨干千余人,带动超过4000 名心灵手巧的妇女加入刺绣队伍。并且积极结合“三陪双带”工程、“阳光”培训工程,用她们学习的一技之长帮助她们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三)创新科技融合,优化生产力三要素

1.运用高水平的劳动资料

在丹噶尔皮绣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刺绣是绣娘发挥主观能动性、注入民族文化内涵与民族手工技术智慧的过程,这两个阶段的手工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可以通过改进“熟皮子”的制作工艺和流程,缩短制皮时间,降低制皮成本;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扫描设备,可以将数字图案快速扫描到规定大小的皮张上,并辅以智能色彩搭配和构图布局功能,减少标准质量误差,提高创作效率;运用3D 打印和三维建模技术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艺术性灵感。通过以上在工艺过程中的科技运用,在完整保留非遗文化和非遗手工不可复制的艺术性的前提下,提高皮绣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2.发展高素质的劳动者

目前,丹噶尔皮绣两家公司已经与青海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在高校开设非遗皮绣体验研学班,畅通便学渠道,同时建立线上学习和交流平台,如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让更多对皮绣有兴趣的学生能够“亲自”走进湟源、走进皮绣创作工坊,感受皮绣文化、皮绣事迹之美。

农村妇女仍然是皮绣主力军,因此要构建协同治理的智慧化农村基层妇联组织。作为党直接与妇女联系和为妇女服务的重要桥梁,农村基层HcXzLkXik7tP+ePIytmcag==妇联组织在组织妇女脱贫学艺、自主扶贫的进程中会涉及各级政府组织、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层面的各组织和各种群众等主体,这就使多方主体共同协作以完成共同的任务成为必要[5]。

3.吸纳广范围的劳动对象

河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的高原雪域民族文化与黄土高原的中原汉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融合,既体现了河湟地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生动描绘,也诉说着青藏高原上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传说。丹噶尔皮绣所选的题材大多是现实存在的实物,如正在吃草的牦牛、正在捕猎的雪豹、正在奔袭的藏羚羊等动物形象,蓝天白云、瀑布雪山等自然景观,以及本地区的一些风俗仪式、传说故事、历史事件。丹噶尔皮绣所传承的不仅是对皮的刺绣技艺,还是对具有游牧民族风格和农耕民族风格的生活习俗文化内涵的保存和记录,既展示着这片土地上汉、藏、土、回、蒙等各民族的鲜明民族特色,也展示着由这些民族文化凝聚与融合而成的河湟文化精髓,是人居环境的多民族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历史佐证。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为民族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的理念模式及多元的资源整合,推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使文化资源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传播和传承,扩大了文化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民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引领着民族文化产业不断创新突破,走向繁荣,对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鹏,王梓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17-24.

[2] 郭万超.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文化动因:构建新质生产力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25-34.

[3] 郭竹君,张永福.日月山下的艺术[J].中华手工,2011(08):84-86.

[4] 张瑾燕.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和创新路径[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8,20(02):97-101.

[5] 宁童,桂峰兰.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文化产业转型路径探讨[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