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组成部分,舞貔貅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还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基于其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学习周期长、传承者老龄化、市场推广不足等多重难题,本文通过现场考察和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了舞貔貅当前的发展状况。基于社会需求,文章提出推行“大学生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以期为省级非遗舞貔貅注入新鲜血液,并促进其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融合,实现其活态化传承。
[ 关键词] 舞貔貅;活态传承;传统舞蹈类非遗
[ 项目名称] 佛山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貔貅在社区——“大学生+ 社区”推动异地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118470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于不脱离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体现,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在非遗十大门类中,传统舞蹈就集中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质,也是其中最为绚丽多姿、赏心悦目,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类别[1]。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舞蹈类非遗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貔貅为例,其面临着学习周期漫长、传承人老年化等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制约了传统舞蹈类非遗的延续与发展,也削弱了其内在的生命活力与创新潜能。因此,在此等传承困境之下,利用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社区的文化土壤对传统舞蹈类非遗进行活态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一、非遗舞貔貅的历史文化特点
(一)寓美好生活愿景
任何一种民俗舞蹈的产生,必定源于祈福消灾、驱邪纳祥的朴素愿望,增城貔貅舞也不例外[2]。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永木的阐述,舞貔貅承载着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起源故事。相传唐僧西行途中,行至岭南地界,恰巧岭南村落遭遇瘟疫。为解除灾难,唐僧派孙悟空和沙僧前往昆仑山寻找貔貅。经过激烈斗争,成功驯服貔貅,瘟疫得以平息。为铭记此恩,村民每年7 月7 日举行舞貔貅仪式,仪式中必含孙悟空和沙僧角色,以传承故事精髓。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貔貅成为庆祝吉祥、祈求幸福的传统活动,延续至今。
(二)历漫长曲折发展
追根溯源,以史为鉴。通过访谈张永木师傅等传承人及研究地方志等资料,增城舞貔貅历经兴衰变迁,分为兴盛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衰落时期(1966—1976 年)、曲折发展时期(1976 年至今)。在兴盛时期,舞貔貅突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限制。1963 年,张永木开始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舞貔貅,而那年已是舞貔貅在衰落时期前最活跃的一年。而后,舞貔貅逐渐衰落,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到后来甚至濒临失传,只有张永木和他的堂哥张文亮默默进行练习。1976 年以后,舞貔貅开始逐渐复苏,派潭镇各村落都重新组织起舞貔貅队,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舞貔貅已无法重达兴旺时期,在20 世纪80 年代,增城的大部分乡镇已不再表演舞貔貅,其再次陷入低迷。直到2005 年,增城区荔城街棠村成立了一支舞貔貅队,而后在2007 年,增城派潭舞貔貅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文亮和张永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舞貔貅再次焕发了新的活力。
(三)蕴深邃价值意蕴
1.武术精神的独特彰显
舞貔貅表演深嵌武术精髓,其套路礼仪中的“抱拳礼”等,彰显了习武之人的谦逊、礼让与相互尊重之德;道具中的龙门架,镌刻“武术友天下,立志展中华”,隐喻文化传承与弘扬之志;表演融合拳术、刀术、飞台等武术与杂耍特技,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2.强化民众文化认同的桥梁
舞貔貅作为集体艺术,需18 ~ 20 人协作,角色分工明确,通过特制貔貅的舞动、逗趣、鼓乐与武术,展现视觉盛宴。它不仅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激发民众兴趣与热爱,还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效提升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与集体凝聚力。其活力四溢、喜庆祥和的氛围,进一步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情绪,表演者展现的蓬勃精神与灵活身姿,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参与热情。同时,鼓乐的激昂节奏成为连接观众与表演者的纽带,促使观众与表演者同频共振,共筑文化海洋,强化社会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
二、非遗舞貔貅活态传承的困境
(一)学习周期长,技艺传承难度大
舞貔貅作为一种集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其学习过程复杂且漫长,是其传承面临的首要难题。舞貔貅表演不仅需要掌握高难度的武术动作,还需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情节。据了解,张永木师傅的第一批徒弟从2008 年学习至2018 年,历经10 年的刻苦学习才可以出师。这种高度的技艺要求和学习难度,使得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难以快速掌握,从而影响了舞貔貅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二)专业人员匮乏,传承人才断层
目前,舞貔貅的传承面临专业人员匮乏的严峻挑战。根据张永木师傅的介绍,现如今能够熟练掌握舞貔貅道具制作和表演技艺的村民人数稀少,且大多年事已高。由于经济效益不佳,年轻人普遍缺乏学习意愿,导致传承人青黄不接。同时,随着年轻队员的外出务工,舞貔貅队伍的人才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传承的困境。此外,新成立的表演队伍,如增城区中新镇池领村貔貅队,也因缺乏专业指导而难以发展壮大。
(三)规范化不足,影响表演效果
舞貔貅的传承与发展还面临规范化不足的困境。尽管舞貔貅在2007 年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实际传承过程中仍存在不规范现象。一方面,表演队伍在道具、服装、表演流程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表演效果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教学培训体系不完善,主要采取传统的“口口相传”模式进行传承,缺乏系统的纸质资料,难以保证传承质量。
(四)市场化有限,难以形成持续发展动力
舞貔貅的市场化进程缓慢,也是制约其活态传承的重要因素。尽管舞貔貅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影响力,但其商业化运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佳松岭村翠英堂醒狮队发布的公告显示,尽管近年来舞貔貅的商演活动有所增加,但整体市场规模仍较小,难以为表演队伍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缺乏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策略,舞貔貅难以吸引更多观众和投资者的关注,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非遗舞貔貅活态传承新策略
共青团中央于2022 年推出“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鼓励大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以“开展文体活动”等五个维度为主要工作内容,发挥高校专业特长和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社区,增强时代责任、提高社会化能力。2023 年起,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组织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动员青年大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县村镇高质量紧密结合。
大学生凭借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桥梁。社区是非遗传承保护的主体,包含非遗的传承人、实践群体及其构成的文化共同体,其在非遗的认定、传承、保护等方面应充分参与并占据主导地位[3]。针对非遗舞貔貅所面临的困境,青年突击队应以专业知识推动其创新发展,并将其成果带入社区,以实现“大学生为非遗传承主力军、社区为非遗传承主阵地”的舞貔貅的活态化传承。
(一)打造传承新模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实现趣味普及
非遗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4]。要使“舞貔貅在社区”落到实处,需开发易于学习和传播的教学模式。广播操因其具有难度低、集体性及易普及推广的特性[5],为舞貔貅文化的社区普及提供了理想载体。
张永木师傅所在的舞貔貅市级传承基地周边具有丰富的高教资源,基地可在当地团委协助下,利用“百千万校地通”小程序,与周边相关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突击队展开合作,融合青年突击队的科学理论与传承人的专业技艺,将舞貔貅的复杂动作进行筛选与改编,去除高难度、高技巧的动作,保留其最具代表性的姿态和步伐,降低学习的门槛;同时,采用分节教学、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广播操分解为若干个易学的段落,实现舞貔貅的“普及化”教学。将舞貔貅的“三声T87H1F6zHaTlg6nGAEN90g==敲鼓”等因素融入背景音乐中,让人们在学习中深刻体验舞貔貅动作与音乐的和谐共生,实现非遗保护完整性的“有效传承”。最后,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的指引下,青年大学生通过“在社区开展文体活动”,将创新性成果“舞貔貅广播操”带进城乡社区,使人们在健身娱乐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实现非遗舞貔貅的活态传承。
(二)借助数字手段,提升技术应用效能,实现精准传承
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转变,促使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性传承过程中面临困境和挑战[6]。传统舞蹈类非遗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孕育出新的文化业态,这种融合使得该类非遗知识得以进行数字转化,使其更易于传承与传播。
当前,抖音、哔哩哔哩等头部短视频平台都已面向大众开放“VR 全景视频”功能,通过青年突击队,基地可以引入先进的虚拟现实(VR)数字技术。在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技术支持下,建立舞貔貅套路招式VR 全景视频库,仅需通过手机或电脑等设备即可体验360 度全方位观看,具有更强的空间体验感;引入3D 动作捕捉技术,对舞貔貅表演进行精准数字化记录,形成可重复学习的3D 模型,学习者通过佩戴VR 设备,即可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引入增强现实(AR)技术,围绕舞貔貅的舞蹈动作等方面设计交互,让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舞貔貅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该方法产生的数字化创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舞貔貅在“口口相传”模式上的不足,同时该成果也可通过青年夜校、社区非遗体验月等形式在社区进行广泛传播,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舞貔貅的活态传承。
(三)构建传播新模式,焕发非遗文化生机,增强市场活力
社会参与在体育非遗创新传承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7]。非遗的保护和发扬,除了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递,更需要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以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当今社会,媒体和网络平台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然而,舞貔貅传承基地人员以中年群体为主,在推广宣传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基地可与青年突击队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原生代的优势,深入挖掘舞貔貅元素与互联网热点的有机融合路径,根据不同阶段的互联网热点,创作一系列“舞貔貅+X”的创意内容,打造具有特色的舞貔貅IP。例如:拍摄舞貔貅文化纪录片、动画短片等,生动讲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发起“非遗舞貔貅文化月”等线上活动,鼓励社区公众积极参与创作和分享,提高舞貔貅的社会认知度和市场价值;探索与商T87H1F6zHaTlg6nGAEN90g==业品牌的跨界合作,开发舞貔貅主题文创产品,拓展市场渠道,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线上活动和商业合作,提高舞貔貅的社会认知度和市场价值,焕发非遗文化的生机,促进其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线下访谈,深入研究广东省级非遗舞貔貅,剖析其历史文化特点与活态传承困境,响应国家引导大学生投身基层的政策,提出以大学生为传承主力军、社区为传承主阵地的新策略,包括打造传承新模式、借助数字手段精准传承、构建传播新模式增强市场活力等,以解决舞貔貅学习周期长、专业人员匮乏、规范化不足及市场化有限等问题,促进其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舞貔貅的传承发展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期望文章提出的策略能为其保护传承提供参考,也为其他传统舞蹈类非遗发展提供借鉴,共同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
【参考文献】
[1] 林荣珍.2020 年度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02):40-47.
[2] 马威威.增城貔貅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尚舞,2022(02):112-114.
[3] 程鹏.中国非遗社区保护的实践转向及关键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02):56-65.
[4] 冯晶晶.云南民族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探索[J].尚舞,2024(05):105-107.
[5] 张盈,王珊.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教学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5):111-116.
[6] 王舜,程美超.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深刻论述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20,41(04):1-6,37.
[7] 郭旭,司红玉,任梦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4,46(03):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