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的繁星在树梢头辉耀着;黑暗中,四周都是黑的树影;只有东面的一池水,在微风中把天上的星,皱作一缕缕的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芦苇底下和田边的草丛,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它们一个个从草丛中起来,是忽明忽暗的一点点的白光,好似天上的繁星,一个个在那里移动。
这是幼年时暑假期间在乡间纳凉时所见的情景。当时与弟妹等一边听着在烈日中辛苦了一日才得这片刻安闲休息的邻舍们的谈笑,一边向萤火虫唱着质朴的儿歌:
萤火虫,夜夜红。飞到天上捉蚜虫,飞到地上捉绿葱。
在这样的歌声中,偶然会有几个飞到身边,赶忙用芭蕉扇去拍,有时竟会把它们拍在地上;有时它们突然一暗,就飞到扇子所能拍到的范围以外去了。偶尔抓到几只,将它们闭入日间准备好的鸭蛋壳里,让它们一闪一闪,作为小灯笼。睡时就携到枕边,颇有爱玩不忍释手的样子。但大人们以为萤火虫假如有机会钻人们的耳内,就会进去吃脑子,所以又往往被禁止携入房间里。
萤火虫是怎样发生的,乡间没有谈起;但古书上却说它是腐草所化成的。去年那号称中国第一家的老牌杂志,竟发表过罗广庭博士的生物化生说,所以腐草化萤,大概是可靠的。但罗博士经广东方面几位大学教授要求严密实验以后,一直到现在还未曾有过下文,那么腐草为萤的传说也就有重行估定价值的必要。
原来萤有许多种,全世界所产能够发光的萤有两千种,形态相像而不能发光的也有两千种。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是身体黄色,而翅膀的光端有些黑色的。萤火虫产卵于水边杂草中。卵经过廿七八天,就孵化为幼虫。幼虫的身体有十三个环节,长纺锤形,略扁平;头和尾是黑色的,体节的两旁也有黑点。尾端稍前方的身体两侧还有一个特殊的发光器官,也能放青色的光。日中隐伏于泥土下,夜间出来觅食。下一年的春天,长大成熟,在地下掘一个小洞,蜕了皮化蛹。蛹淡黄色,夜间也能发光。到夏天就化作能够飞行的成虫。
最令人感兴趣的萤火,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通常在成虫位于尾端的腹面,表面有一层淡黄色的透明质硬的薄膜,下面排列着许多整齐的细胞,形成扁平的光盘,细胞里有许多黄色细粒,叫作“萤光体”,遇着氧气就起化学作用而发光。这些细胞的周围又满布毛细管,毛细管连接气管能送入空气,使萤光体可以接触氧气。又分布着许多神经,能随意调节空气的输送,所以现出忽明忽暗的样子。
萤光不含红外线(热线)和紫外线(化学线),所以只有光而没有热,是一种理想的照明用的光源。在历史上有晋代的车胤,把它盛在袋里,以代烛火读书。在墨西哥出产一种巨大的萤火虫,胸部有两个大发光器,放绿色的光;腹部下面也有一个发光器,放橙黄色的光;两色相映,极为美丽,妇人把它簪在发间,作为夜舞时的装饰品。还有,就是作为玩耍而已。至于在萤火虫的自身,借此可以引诱异性,又可以威吓敌害,对于它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
故乡的萤火虫已经是一年,二年,几乎十年都没有见过了,最近家中来信说:三月没有雨,田里的稻都已枯死,桑树也有许多枯萎了。那么往时所见的一池水,当然已经干涸,一片稻田,看去一定像一片焦土,那黑魃魃的树影,也必定很稀疏了。我那辛苦工作的邻舍们已经无工可作,他们可以作长期的休息了。但是在纳凉的时候,在他们的谈话中,未知还能闻到多少笑声。
因了萤火虫我记着了遭遇旱灾的故乡了。祝福我辛苦的邻人们,应该有一条生路可走。
(有删改)
学以致用
文章在介绍萤火虫的同时,又融入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牵挂之情。尤其是文章结尾,更是饱含着对遭受灾害的家乡以及家乡父老的惦念和祝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文章更具感情色彩,非常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