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眼见为实否”升格示例

2024-11-09 00:00:00边甜甜

文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孔子却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初稿呈现

眼见若为实,更往何处寻?①

一考生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但眼见的就一定是可信的吗?这倒也未必。②

那为什么强调眼见为实呢?“眼见为实”其实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注重个体的直接经验、亲身实践,强调“禅要自参”“丹须亲炼”,而流传于口耳之间,记录于文字之中的不必然是事物的原貌、全貌。以讹传讹、因历时之久传播信息受损或者传播者提供的是竞争性真相等姑且不论,便是因文字过简,因谬误的出处是专家大拿,所谓执牛耳者而使一般人丢掉了求证的信心尚是一处,毕竟不是人人都可如苏轼亲去石钟山,听磔磔之鸟鸣,闻窾坎镗鞳之水声,而叹郦元之简笑李勃之陋。其次,“丹青难写是精神”,王安石曾为毛延寿翻案,因为昭君的风姿乃在举手投足的动作之间,必得见真人,才得其妙,这也正如轮扁对话齐桓公,“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这些由实践而来的直接经验往往无法经由语言或文字转达给他人。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发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质问。这种质疑的精神在当今后真相时代尤为重要。③

既然这样,孔子为何又说“目犹不可信”呢?一方面是因为“目见耳闻”的频次有差,像苏轼独与迈乘小舟亲身实践的精神固然可颂,但据清末湘军将领彭玉麟考证是因“全山皆空,如钟覆地”,这更接近真相。那为何同为目见,二人却又有不同?盖因彭将军屯兵于此,天长日久,冬去暑来之故。④“目犹不可信”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海市蜃楼、杯弓蛇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者,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你目见的在表,而真实、实质在更高一层的山水之中,我们常常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正在于此。

所以,作为没有神秘力量的凡夫俗子,我们又该如何穿越表象的迷雾,抵达远方的真相呢?首先是多实践,增加广博的直接经验,增加目见的广度与深度,增强感性认识,其次是学习前人知识,善于总结自己经验,形成理性认识,作为以后目见的基石;同时,将自己目见交由实践检验,不断补充、修改。如此反复,方可接近可信的真相。当然,限于主客观局限,我们无法总是获得绝对的真相,这便交由时间,交给大家了。⑤

综上,“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若使其可信,使眼见为实,我们还需撑一支长蒿,向实践与思考的更深处漫溯。⑥

①考场作文的题目要亮眼,最好是观点的呈现。

②材料作文由材料起始,不妨直接概引原材料。

③由问题引领思路,很好,段尾呼应时代需要,体现文以载道。中间表述应再清晰一些。

④此处很容易被举反例,即以《石钟山记》此篇中的长年累月居住在此处的寺僧和小童却不得真相,他们也目见了,也注重频次了,区别在于没有以心辨。

⑤考场作文应更注重段首句的使用,使结构更清晰,更亮眼。

⑥结尾总结全文,回扣题目,但还应再升华一下。

对症下药

这篇文章写得很扎实,由题目中的问题起,每一段都是由问题引领,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严谨有序。但若想得高分,还需要亮眼,做到结构清晰、层次感强,要注意段首句的使用。

升格展示

由目及心,由表及里①

一考生

俗话说“眼见为实”,相较于道听途说,我们更愿意相信亲眼所见,但孔子却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这两句话似乎相悖,但掩卷沉思,又不难发现其中的关联。而要实现“目之可信”,既要不断地观察、实践,更需要用心思考,探究内蕴本质。②

“眼见为实”其实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注重个体的直接经验、亲身实践,强调“禅要自参”“丹须亲炼”。③

为什么说耳听为虚呢?因为流传于口耳之间、记录于文字之中的不一定是事物的原貌、全貌,而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或因传播者有意挑选信息,或因传播过程中的以讹传讹,或因信息过简等,真相多有受损。就如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并非打井打出一个人而是省下了一个人的劳力;再如“夔一足”,并非是乐师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表示其水平高。“丹青难写是精神”,王安石曾为毛延寿翻案,因为昭君的风姿乃在举手投足的动作之间,必得见真人,才得其妙。由此,我们应当学习苏轼亲去石钟山,听磔磔之鸟鸣,闻窾坎镗鞳之水声,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而这种质疑的精神在当今后真相时代尤为重要。④

“目犹不可信”强调的眼睛所见的真实并不等于事情的真相,也有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假象。⑤

眼睛欺骗我们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海市蜃楼、杯弓蛇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再者,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你目见的在表,而真实、实质在更高一层的山水之中。

唯有在目见的基础之上,用心去思考感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客观更全面地看问题,才能穿越表象的迷雾,抵达远方的真相。⑥

多实践,能够增加广博的直接经验,增加目见的广度与深度,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广泛深入地学习前人知识,善于总结自身经验,又能形成理性认识,作为以后目见的基石;同时,将自己的目见交由实践检验,不断补充、修改,臻于至善。一言以蔽之,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此反复,方可接近可信的真相。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时代风起云涌,现象庞杂多变,吾辈青年当由目及心,由表及里,由此可破障目之难题,见熠熠之星辉。⑦

①题目体现材料关键词,体现二元作文中的二元关系,是观点句。

②第一段概括引出材料观点。

③以独句段的形式呈现分论点,更醒目,侧重其中一元,即“眼见为实”。

④对论据进行删减,增加了“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的例子,使“眼见”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⑤独句段,呈现二元作文的另一元,“目犹不可信”。

⑥从“怎么做”的层面将二元进行融合。

⑦引用诗句,联系时代与青年,对文章进行总结,对题目进行回扣,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