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及出路

2024-11-09 00:00张国彦
教学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

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席卷全球,其所携带的现代性因素也嵌入少数民族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一方面要增加现代性的元素,另一方面要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走出适合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然而,目前的少数民族教育仍然存在诸如传统教育场域面临解构、学校教育内容向度较单一、学校教育文化关照较弱化等问题。 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在于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尚未处理好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需要坚持教育民族性发展的道路,发挥多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教育的内涵以及践行教劳结合的理念。

[关键词] 全球化;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24)05-0047-04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自然也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揭示了现阶段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几大困境,并尝试对此提出一些具有可行的解决策略。

1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表征

全球化浪潮所携带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卷入少数民族地区,在刺激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传统教育场域面临解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单一、部分学生沦为边缘人等一系列适应性问题。

1.1传统教育场域面临解构

自新航路开辟尤其是工业革命兴起以来,资本的流通、商品的流动、日益专业化和趋向合作化的分工逐渐成为全球态势,以无法阻挡的力量将现代性元素嵌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9世纪后半叶,我国的现代化之路开启。伴随西方现代学制的引入,制度化的学校成为现代社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以其时空上的优势一跃而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形态。具体到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现代化、系统化、专业化,使学校教育的功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普遍施展。个体成长的时空环境是有限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在作息时间上占据了很大优势,学生身份基本承载了多半的个体成长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单线性的时间让主体不得已做出选择,结果便是传统教育场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发展困境。此外,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世俗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现代教育自身也是如此,“教育的世俗化是社会整体世俗化的一部分,体现了社会整体世俗化的精神”[1]。与此相反,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伴随或多或少的神秘色彩,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传统教育形态自然也带有几分宗教色彩,现代社会的理性特征难免让传统教育场域处于不利地位。在此并非指明科学与宗教水火不容的对立与冲突关系,宗教与科学可以面向不同的领域,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

1.2学校教育内容向度较单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教育数量上的均衡发展。然而,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积极性仍然很低,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成绩依旧较低,家长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不高。“调查显示,学生学业成绩偏低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困境的重要表征。”[2]不少学者将学业成绩低归因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文化的差异确实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之一,但忽略了一个事实,那便是人的社会历史规定性。马克思认为:“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事实上,学生学业成绩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单方面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现代学校作为代表现代性元素的一个社会子系统,其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服务于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独特的生态系统、民族文化尤其是生产力现状等因素的制约,当地的学生无法适应单方面追求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为例,随着当地橡胶种植业的发展,不少傣族家长认为在学校接受教育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相反,去种植橡胶反而能为家庭增添一笔可观的收入。

1.3学校教育文化关照较弱

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所有教育形态的旨趣所在。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单向度话语体系的传递者,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不到真正落实,甚至有部分学生沦为边缘人。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自主权,但由于升学压力、师资缺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不适应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地方课程的功能并没有恰如充分地实现,导致学校教育出现缺乏文化关照的现状。同时,在现实的生存境遇下,由于民族传统文化不具备现实的“竞争力”,不少学生只能选择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接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社会历史的变迁。正如美国学者沃尔特所言:“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4]不同学生对代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学校教育所做出的反映及其自身发生的变化又是不同的。正如有学者所言:“若从下往上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对现代性的反应却可能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有些在现代性面前感到手足无措,无法有效融入其中;有些地区传统文化较为系统和完善,也有着较为系统的传统教育形式,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系统的传统教育形式被取代,而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这些民族的学生可能处于劣势;有些能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现代性中,对现代学校教育抱着积极和乐观的态度。”[5]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就业无望的学生而言,留下的是回不去的故乡、去不了的远方。即使那些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走向升学之路的学生,也仍旧无法彻底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因此也难以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2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因素分析

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之所以出现以上困境,原因在于其未能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民族教育的片面发展。

2.1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尚未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现代民族教育系统,确切地说,以现代少数民族学校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少数民族教育系统,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传承和发展其所依托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必须输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以改变民族传统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6]162这一论述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复杂性及其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要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代学校教育繁荣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教育形态基本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从内容上讲,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可以分为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风俗礼仪的教育、道德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并无意识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形态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天地系统及其经济发展状况。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西南民族的初期教育是随境式教育,随境式教育本质上是经验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以经验多者为师,是长者说了算。而祖先则是长者的典型化,换言之,是长者的理想楷模,是经验之源,也是知识之源”[6]57。这种经验式的教育适应并调节着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态系统,使系统呈现以农耕经济为主、以养殖畜牧为辅的经济模式和文化形态单一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村寨中的寨老或者家族中的长者作为经验丰富的文化人自然成为知识的权威,引导着下一代继承着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知识及其所包括的民族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现代性因素的嵌入,少数民族地区以循环式的经验知识传播为主的传统教育形态不可避免地面临退化危机,而以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则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一过程中,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导向、学校教育的优势、家庭及其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当现代性危机产生时,需时刻注意少数民族教育的走向,并做出适时调适。毫无疑问,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意味着民族教育中现代性因素的增长,但现代性因素的增长并非对民族传统教育形态及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否定。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

2.2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尚未处理好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关系

21世纪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并就世界所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一致协议。但交往的密切并不代表全球的统一性,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正可反映这一特征。经典现代化理论作为早期现代化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趋同论、全球现代化是传播扩散的”等。经典现代化理论之所以走向失败,是因为它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作为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忽视了各个民族的自身特点。因此,这一弊病很快暴露出来。到了现代化理论的新探索阶段,不少现代化理论者开始注意到现代化的模式并非单一的,每个民族都应基于自身的民族性实现现代化的内生性发展。借鉴现代化理论的探索历程,教育现代化也并非要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一致性,其发展道路应该基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也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及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全球化作为一个复杂的进程,其所具有的同质化和异质化特征是当前少数民族发展之矛盾所在,同时也是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7]在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走向单纯追求所谓的先进性以向世界看齐的方向。在教育目标方面,忽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因素,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在民族教育的内容方面,由于升学压力大、教师多元文化素养不高等因素,使教育教学的内容向发达地区看齐,缺少地方和民族特色,忽视传统文化;在民族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教育者缺乏因地制宜的思维,不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传统艺术等进行生动的教学。这些现象透露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尚未处理好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无法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

3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突破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社会系统演进过程。”[8]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要想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必须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关系。对此,本研究将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3.1坚持教育民族性发展的道路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更深层次的交往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被创造性地打破,旧有的文化功能无法全部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实践需要。但这并不等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失去了民族性。正如有学者所说:“由于我国仍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育仍需要强调‘民族性’。”[9]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同全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相比仍有差距;民族文化仍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全球性与民族性、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深受社会各系统的制约,因此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要继续坚持“教育民族性”的发展道路——既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又不忘通过教育提高民族群众素质,从而间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既要照顾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优秀文化,又不忘追随全球化的步伐,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更积极地融入到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去。

3.2发挥多种教育形态的功能

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教育现代化并非是只能依靠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自20世纪初我国引入西方现代学制以来,学校教育便肩负着通过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职责。具体到少数民族地区,其学校教育也需要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学校教育难以避免地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而以传播现代科学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显然无法满足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在这样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更需注重教育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发展,发挥各种教育形态的功能。具体来讲,要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民族传统教育形式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从而摒弃一谈传统文化便想到学校教育的依赖思维。

3.3正确理解民族特色教育的内涵

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要避免走向盲目跟随现代化步伐的道路,就必须体现民族特色,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在此前提下,应该正确理解民族特色教育的内涵。第一,少数民族教育特色化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首选当然是民族传统文化,但不能忽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对民族教育的制约。教育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如若教育不能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以促进个体生活水平的改善,那么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缺乏吸引力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隐性辍学、读书无用论的兴起便是现实反馈。第三,教育虽然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但任何教育功能的实现最终皆应指向人的素质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民族特色教育的最终指向也在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素质的提升。

3.4践行教劳结合的思想

在原始社会时期,教育与生产生活基本融为一体;阶级社会出现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一次分离,前者作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及自身发展的工具同被统治阶级的生产劳动相互“隔离”;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促成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第二次分离,这次分离的意义在于两者虽独立存在,各有所属空间,但又因科学技术作为中介而难以真正分离,这便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根据所在,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困境产生的经济根源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注重教劳结合,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以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注重综合技术教育,将民族传统技艺引入学校中,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合适的学校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开展合适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现代教育导论[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满忠坤.民生改善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基于黔东南個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28.

[5]沈洪成.现代性与地方性交织中的民族教育:走向、困境与出路[J].青海民族研究,2013(2):73-77.

[6]张诗亚.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7,162.

[7]阿呷热哈莫.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分析与应对思考——以凉山彝族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7(4):16-21.

[8]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及实践形态[J].教育现代化,2014(1):1-8.

[9]郭连锋,孙振东.全球化进程中教育民族性的困境与出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3):168-171.

The dilemma and the way ou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minor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ZHANG Guo-y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Zhaotong University,Zhaotong,Yunnan657000,China)

Abstract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has swept the world with unstoppable force,and the elements of modernity carried by it are also embedded in every corner of minority education.In this context,the modernization of minority education should increase the elements of modernity on the one hand,and adapt to the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on the other hand,and embark on a path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at suits them.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such a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field,the relatively simple content of school education,and the weakening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are.The reason for these predicament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minority education has not yet properly hand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nature of education,and between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nature of educat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needs to adhere to the path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labor.

Keywords

globalization; minority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责任编辑马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