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型病害,危害马铃薯茎叶和块茎,降低马铃薯产量。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从开始发病到大面积的马铃薯枯死最快仅用两周,严重时可导致马铃薯产量损失5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是致病疫霉,菌丝无色、无隔膜,多核,菌丝生成孢囊梗,顶端膨大有孢子囊着生,孢子囊成熟后破裂,释放出5~12个游动孢子,经风雨传播,梗继续生成孢子囊。致病疫霉菌自然条件下只侵染番茄和马铃薯,该菌不耐低温,菌丝在20~23℃生长良好,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8~22℃,24℃以上直接萌发,游动孢子最适生成温度在10~13℃,致病疫霉通常以菌丝体的形式寄生在种薯上越冬。
马铃薯晚疫病最易发生在开花期前后,带病种薯是菌源,越冬的菌丝体随播种入侵地块,大部分病种薯不能发芽或发芽后死去,少数病种薯发芽后,菌丝体扩展、蔓延至幼芽,在幼苗茎部髓部细胞间生长,产生游动孢子,成为中心病株,借助风雨侵染附近植株,从植株伤口、芽眼、皮孔等入侵。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致病疫霉喜湿,空气湿度大于75%,温度大于10℃,病菌潜伏2天后即可发病;空气湿度大于95%,8小时即可发病,雨季或是多雾、多露的气候,马铃薯晚疫病易发生。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迅速暴发,初发至流行一般需要7~10天,15天左右可导致全田枯死。
3.1 种薯带菌
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种薯内越冬,自留种薯中有较多的病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侵染源。购买市场上的外地种薯,种薯携带病原菌,从而将马铃薯晚疫病传入本地,并引发流行。
3.2 气候湿暖
气候适宜、湿度大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条件,气温在10~23℃马铃薯晚疫病均可发生流行,昼暖、夜凉、高湿条件适宜致病疫霉的菌丝体、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大量产生,引发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种植期间,若遇到连续的雨露天气,导致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湿度越大,晚疫病发病越严重,传播越迅速。若晚疫病发生前的天气较为干旱,有利于病菌的积累,则疾病发生更迅速、更严重。
3.3 品种抗病性低
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不同,抗病性较弱的品种易感病,发病后传播更迅速。通常早熟品种的抗病性差,晚熟品种的抗病性强;匍匐型品种抗病性差,直立型品种抗病性强;叶片面积较大、颜色浅、光滑的品种抗病性差,叶片厚窄、颜色深、有绒毛的品种抗病性强。长期单一种植同一种品种的马铃薯也易发生马铃薯晚疫病。
3.4 田间管理水平差
马铃薯重茬种植,种植前未进行深翻等措施,土壤中有较多的病菌,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概率增高,发病情况较为严重。马铃薯种植后,未进行间苗,马铃薯种植密度过大,植株间郁闭度过高,通风性和光照强度减弱,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有的农户种植马铃薯过程中施肥不科学,施加了过多的氮肥,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抵抗病虫害能力较弱,易受到病菌的侵袭。马铃薯晚疫病是土豆常见病,农民防控意识较弱,未发病时不进行预防,发病后才喷洒农药治疗,防治效果较差,影响土豆产量。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直径4毫米的不规则斑点,为黄褐色或绿褐色,病情进展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半圆形的病斑,颜色变为暗绿色或暗褐色,呈水渍状,边缘有浅绿色晕圈。田间较为干燥时,病变叶片质地变脆,病斑为浅褐色干枯状,病斑上无白霉生成;田间环境湿度较大,病斑中心会长出白色霉菌,叶片背部或雨后清晨更加明显,严重时叶片萎蔫,整株感染变为黑褐色湿腐状,散发出腐败气味。叶柄和茎秆感染后,初期出现边界不明显的褐色、条状斑,潮湿环境中病斑上有白霉覆盖。薯块发病初期,表面有形状不规则的褐色或紫褐色病斑,中心部位凹陷,皮下薯肉呈深褐色坏死状,病情严重后,病薯呈水浸状,并逐渐腐烂,发出腐臭气味。
5.1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晚疫病的品种可显著降低发病率,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叶片窄厚、颜色较深、有较多绒毛、直立型、中晚熟的马铃薯品种抗病性较强,如宣薯5号、宣薯6号、庄薯 3 号、宁薯8号、中薯5号、陇薯8号等。病原菌也在不断变异,抗病品种的抗性在多年种植中不断变化,抗性会逐渐降低或丧失,为减少晚疫病的发生和降低危害程度,应积极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
种薯处理:最好选取脱毒的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薯进行催芽,若种植自留种,应选择重量在50~150克的块茎作为种薯,选择形状较规则、表皮完整且光滑的种薯进行种植。将种薯在阳光下翻晒2小时消毒,再放于有散射光的地方催芽,种薯长满牙眼后切块,使每个薯块重40克左右、有1~2个芽眼。切块的刀具要使用75%酒精、0.1%~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薯块切开后要尽早进行拌种,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率。拌种分为干拌和湿拌,干拌防治效果更好,还降低烂种率,干拌是使用50%氟啶胺可湿性粉剂、克露可湿性粉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等与滑石粉、草木灰等混匀后拌种;湿拌是使用药剂溶液浸泡拌种,在干燥通风处阴干后才能播种。
田间管理:马铃薯种植要选择地势平坦或较高的地块,地块应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播种前做好深翻和整地工作,起高垄种植,科学配比氮磷钾肥料,适期播种,根据马铃薯品种合理密植,合理灌溉,适时适量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升其抗病性。马铃薯应与玉米、小麦、蔬菜等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不与茄子、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连作或邻近种植,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雨后要及时挖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率。
种薯储藏:挑选品质好的块茎作为种薯,晾晒后存储于经过严格消毒的窖中,保持温度在2℃左右、湿度在85%左右,窖中还应有适量的光线,存储量应不超过50%,并定期通风。
5.2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如抑快净水分散剂、百菌清、杀毒矾、克露、甲霜灵锰锌和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根据发病程度,间隔8~10天,连续喷洒2~3次。农药要交替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药剂要科学配比,适量使用,要喷洒均匀、全面,确保防治彻底,尽早控制住晚疫病的传播。马铃薯开花期后易发生晚疫病,做好田间调查。田间发现患病植株要及时清除中心病株,土壤中施撒适量的生石灰进行消毒,周围植株及时喷洒农药防治,避免疾病扩散。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