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对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危害及其防控探析

2024-11-08 00:00:00左建林
新农业 2024年4期

基层兽医工作对象大多是家禽、家畜、宠物等,从20世纪开始,一些传染病在家畜中盛行,对养殖户及兽医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传染病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频繁接触牲畜的基层兽医工作者应做好防控措施,为自身的生命安全做保障。

1 常见人畜共患病详述

经统计,目前已被证实的人畜共患疾病约200种,较重要的疾病有89种(细菌病20种、病毒病27种、立克次体病10种、原虫病和真菌病5种、寄生虫病22种、其他疾病5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狂犬病、禽流感、链球菌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登革热、黄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等。在犬、猫等家养宠物方面有狂犬病、弓形虫病、蛔虫病等人畜共患病。

1.1 狂犬病

狂犬病是人们最早发现的,也是民间最为熟知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在部分地区也被称为“疯狗病”。狂犬病自被发现至今已有百年,但是人们仍未完全破解该病毒。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狂犬病致死人数约4万,这还只是统计数据,实际死亡人数估计可达10万人以上。我国卫生部在2008年公布过一次数据,仅12月发生狂犬病病例283例,死亡241例。截至目前,在各类人畜共患病中,若根据死亡率进行排序,狂犬病牢牢占据首位,不论牲畜还是人,在感染后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待到发病时便无力回天,只能静待死亡。

1.2 禽流感

禽流感曾在我国有过一段高发期,给畜牧业带来了重大打击,也给很多养殖户、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带来了生命威胁。禽流感全称禽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行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病,在鸡、鸭、鹅等畜牧业主要养殖动物中传播,也可传染给哺乳动物,比如家养宠物猫等。

禽流感的传播方式大致可划分为两类,其一是直接接触,其二是病毒污染物接触。病毒在被感染禽类的呼吸道、脏器中积累,并随时通过体液、排泄物等向周边传播,任何与之有接触的管理用具、运输工具等都会携带禽流感病毒,并且具备传染性。

1.3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为布病,属于相对较为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160多个国家中流行。布病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野牛、野兔以及草原鼠等动物中,其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这些动物在染病后会成为潜在传染源,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有羊、牛及猪,其次是犬。病原菌的排出途径较为多样,包括病畜的乳汁、粪便和尿液等,尤其是在动物出现流产情况时,会排出更多病原菌,对周边的饮水、饲料以及草场都会形成污染。人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以上污染物很容易感染布病。

2 人畜共患病对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危害

人畜共患病的类型较多,传播途径不固定,只要稍一放松警惕,病毒便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染给工作人员,其中皮毛接触、咬伤类传播途径的病种防范比较容易,但唾液类传播途径的病种就需相关工作者小心防范。我国数十年来各行业都在高速发展,基层畜牧业也不例外,养殖规模扩大、经济收入可观,但是部分地区基层畜牧养殖业的牲畜养殖环境较差,导致兽医在诊治工作中被感染的风险较大。

3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感染人畜共患病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诊治的牲畜来源广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日常能够接触到畜禽的途径较为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是农户饲养的畜禽类。此类畜禽属于自繁自养,只要遵守养殖规定对牲畜进行科学饲养,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和数量,勤于监测和管理,疾病通常不会由外部输入,出现共患病的概率极低。第二是当地养殖场饲养的畜禽。在采用集中饲养方式时,相关工作人员会对畜禽的健康、营养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进行处理,以保障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这类养殖场出现共患病的概率不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比如出现遗漏、病毒处于潜伏期等。第三是efa38c54d4ee924a3f541e1b13c2344c外地购置的畜禽在本地进行贩卖。贩卖过程中如果未严格遵守检测标准与相关条例,消毒与检疫工作不达标,病毒便可流入市场,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3.2 与畜禽接触过密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在给畜禽注射疫苗或者治疗药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畜禽产生接触,部分的畜禽会出现攻击动作,兽医工作者有时会被抓伤、咬伤等,这便给人畜共患病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契机,病毒通过伤口进入血液的传播方式感染概率会更高。卫生监督检疫工作人员在检疫产品时,有时会被刀具意外划伤皮肤,或与被病毒侵蚀的动物尸体有直接接触,进而染病。而兽医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对动物尸体进行检验时,感染概率也较高,如果检测的动物尸体已被人畜共患病感染,便存在着实验室检测人员被传染的可能性。

3.3 兽医工作者安全防范意识不到位

作为人畜共患病防范中的主力,兽医工作者对于人畜共患病的认知态度,无疑是影响疾病防控效果的关键要素。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畜禽兽医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地岗前培训,对于人畜共患病相关知识缺少系统地学习,对此类病情的了解也比较少,防范意识淡薄,有些基层畜禽兽医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工作的规章制度,人畜共患病预防措施做得不到位,增加了被病毒感染的概率。

3.4 对人畜共患病的科普宣传不到位

在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以及应对方面,基层畜牧兽医承担着重要职责,由于相关科普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在基层畜牧站中,仍有许多工作者未能充分意识到人畜共患病的严重危害,不仅忽视对于此类疾病的防控,而且很少参与体检活动,在此情况下,基层兽医工作者即便已经感染了人畜共患病,但未能及时发现并确认,严重降低了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除了基层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外,农户对于人畜共患病的认知和理解,也与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效果有着密切联系,但在当前实践中,人畜共患病的相关科普宣传工作并未切实覆盖到广大农户,正因如此,目前仍有许多农户难以有效识别并发现此类疾病的发生隐患,更无法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基层畜牧站并提供有效配合,由此加大了此类疾病的发病风险以及后续危害。

4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防控人畜共患病的措施

4.1 提高畜牧环境的卫生水平

畜牧养殖区卫生水平与病毒滋生、传播有直接关系。优化畜禽的饲养环境,降低病毒的传播速度,可大大提高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安全性。在日常工作中,要对畜禽生活区域进行灭菌杀毒处理,饲养畜禽所使用的水源要定期更换,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畜禽粪便要无害化处理,通过规范开展检疫工作,动态了解畜禽健康情况,并完整记录检疫结果,确保畜禽的健康成长。另外还应加强管理,由专业人员做好相应的卫生防护工作,与此同时,兽医自身也要做好日常防护,在发现死亡畜禽后,应遵循规范流程对其进行科学处理,避免人畜共患病等病毒的二次扩散。

4.2 提高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综合职业素养

对于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而言,专业知识储备基本是就业前积累的,在就职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并且在后续的工作中没有进行再学习,专业知识储备停留在就业前的标准,对一些人畜共患病没有准确、详细的认知,在开展工作时比较吃力,此外,部分地区疫病防控活动比较少,兽医工作者的防控经验有限,导致该地区疫病防控工作进展缓慢,效率低、质量低。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大对于相关培训活动的开展力度,并鼓励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积极参与,以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专业知识储备,并且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培训中可借助人畜共患病案例进行分析教学,让兽医工作者真实了解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渠道,以及相应的科学的防护措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建立应急机制

针对畜禽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农场等,应引导其管理层树立畜牧安全意识,并且建议构建畜禽疫情防控应急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颁布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养殖场管理层防疫意识的约束性与激励性,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对农户饲养的自养自繁类家禽也要进行人畜共患病知识的宣传。针对人畜共患病,一定要强化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建议他们尽量选择自养自繁饲养模式。而对饲养宠物的宠主来说,可在社区开展宣传活动,使宠主们能够了解畜禽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其疾病防范意识。

4.4 加大人畜共患病的宣传力度

对于人畜共患病,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应提高重视并加深认知,采取科学的疫病防控措施,加大疫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了解人畜共患病,使其自觉做好对于相关疾病的防范工作。比如利用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体技术,在当地农业部门各官方运营账号上进行宣传,部分信息传播慢的地区可通过广播来宣传。为保障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人身安全,应定期组织其进行身体检查;对工作中各种防护措施进行核查,看其是否符合工作防护标准;构建复查程序,对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储备进行考核,看是否能够满足当前工作的基本要求。

5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消费者对肉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肉制品养殖户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随着参与基层兽医工作的工作者越来越多,针对多种人畜共患病的潜在威胁,基层兽医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自身的健康,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

作者单位:武定县狮山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