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科学发展创新求变向山图强

2024-11-08 00:00:00
新农业 2024年4期

刘秀文,1972年出生,北票市秀文家庭农场场主、北票市第十届人大代表,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沈阳农业大学培训班第2期学员。

随着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增多,不少农田出现了抛荒现象。时刻关注此情况的刘秀文毅然决定承包荒山,使闲置的资源、资产变成赚钱的资本。她投入多年来的积蓄,于2012年注册创办秀文家庭农场。秀文家庭农场位于辽宁省朝阳北票市大三家镇兴隆沟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注册资金100万元,建设规划占地200亩。

“有种植,有养殖,为什么不能做成一条闭合的线路呢?”刘秀文在田间的地头上合计着,吃饭的时候想,走路的时候想,睡前想。一个偶然的机会出去学习,听到专家讲授种养结合,可以打造生态农场,还可以保护环境。她的思路一下开阔了起来。她马上行动,外出参加职业经理带头人,职业带头人等培训,自费买书,去老前辈家拜访,就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经验,掌握了扎实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知识。

秀文家庭农场结合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最终创造出自有的种养结合的模式,即实现种植业(大枣、玉米)与养殖业(肉驴、蛋鸡)相结合,其主要目的是种养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这种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既能节省成本,又能避免外部物质对农场内部环境的污染,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在具体设计时根据种植的规模和季节性来确定养殖的数量,以达到种植和养殖的良性循环。

农场走上了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采用以预防为主,控制为辅,用生态的农作方法控制虫害。通过采用改良土壤,用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轮作、间作套作、调整播期等方法,达到一定的预防害虫的作用。利用人工捉虫、防虫网、杀虫灯等办法控制害虫。为更好地控制病虫害,还重点建设生态隔离带、生态水沟,尽快恢复野蜂、雀鸟。

农场还不断地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从改变灌溉模式、改良土壤树形管理等传统开始,减少用水、化肥和人工,实现提质增效。

一是改变灌溉模式。2014年铺设管道150亩,2016年建成水肥一体化金丝蜜150亩,省水50%~70%,省肥20%~50%,肥料利用上,省工50%~90%,实现了大水浸灌向滴灌技术转变。

二是改良土壤。金丝蜜喜水怕涝,少用化肥,冬季大量使用充分发酵的鸡粪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同时配合除草、挖草、免深耕,保持健康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是做到土壤培肥。如秸秆还田、豆科作物、绿肥植物、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土壤改良的方法是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种植草木樨、紫花苜蓿、大豆等豆科绿肥。

四是采取固液分离的方式回收利用污水,节约用水。

五是智能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生态农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充分挖掘、利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上,还要高度重视发挥现代智能技术的巨大生产潜力,农场十分重视智能信息技术,安置了摄像头、追溯体系、二维码,有利于生态农场的发展。

秀文家庭农场支持农业项目使用有机肥料,人工除草等劳作方式,以恢复生态平衡和促进元素循环为主要手段,该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过程需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力,发展家庭农场支持农业可以吸收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就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大力推广大枣套种药材技术,向周边辐射,现已带动周边种植大枣户110余户,面积达到1500余亩,力争三年内带动200户,大枣套种面积达到2500亩。秀文家庭农场先后于2016年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3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

刘秀文一贯热心肠,面对乡亲们关于技术的需求,她是有求必应,经常给乡亲们讲技术、讲经验,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家有事都喜欢找“刘大姐”。在新冠疫情期间,北票市秀文家庭农场为被封控村民提供物资保障。每逢节日,还给村中五保户送去米面等生活物资。

面对乡村振兴事业扎实推进的大好局面,刘秀文信心百倍,满怀热情,她要努力把“空心村”变成“新庄园”,带领农民走上致富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多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