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疮痂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部,影响花生生长,降低花生产量和质量。花生疮痂病发病较为隐蔽,防治困难,单一的防治效果较差,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花生疮痂病的病原是落花生痂圆孢菌,只侵染花生,不会侵染其他豆科植物。该病可发生于花生整个生长期,花生下针结荚期和荚果成熟期最易感,该菌的最适生存温度为25~30℃,最适pH为4~8,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最易发生。病菌以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中越冬,病残体腐烂后以厚垣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生存,春天气候适宜时萌发,借助风雨传播,从花生植株伤口或表皮入侵。6月中下旬花生疮痂病开始发生,8月为发病高峰期,花生染病后发病组织上产生体积较小、浅盘状、褐色或者黑褐色的分生孢子盘,开始埋生在组织内,逐渐从植株表皮内破出,分生孢子多为椭圆形、长圆形,近圆形少见,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聚集成栅栏状。
2.1 种子因素
种子带有病菌,种植前未经消毒处理,病菌逐年累积,导致病害发生范围不断扩大,病情逐年加重。种植的花生品种抗疮痂病能力较弱,花生疮痂病发生概率较高,发生程度较重。
2.2 种植技术差
花生种植密度过大,花生生长茂盛、郁闭度过高,花生植株间光照强度和透气性较差,花生疮痂病易高发、重发。花生连作三年以上,土壤养分单一,花生植株易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减弱,且田间有较多的病残体,易导致花生疮痂病高发、重发。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降低土壤肥力,减弱植株长势,降低植株抗病能力;施肥不科学,氮肥施加量过多,花生会出现徒长现象,植株抗病能力降低,导致花生疮痂病易发,且叶片和分枝处发病严重。农户防治花生疮痂病通常使用1~2种杀菌剂,病菌易产生耐药性,化学防治效果不佳。花生疮痂病发病早期较为隐蔽,农户很难观察到,使花生疮痂病发生较为严重,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造成防治困难,且植株难以彻底恢复。
2.3 温度低、湿度大
温度和湿度是花生疮痂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花生播种时若气温较低、降水充足,长期的高湿环境可提升落花生痂圆孢菌的侵染能力,导致花生疮痂病早发和重发。雨后天气放晴,则病情发生程度较轻。
花生疮痂病叶片发病初期,新抽出叶片畸形、扭曲,叶脉两侧开始出现褪绿色斑点,斑点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毫米左右,病斑为淡黄色或淡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为淡红褐色,病斑表面粗糙,中间稍微凹陷,边缘稍卷起,多个病斑逐渐融合,形成大病斑,疾病继续发展后,叶面组织坏死、穿孔。发生于叶片背面主脉和侧脉的病斑为锈褐色,通常连成短条状,病斑表面木栓化粗糙。严重时叶片上遍布斑点,整个叶片皱缩、扭曲。叶柄和子房部染病后生成病斑面积较大,沿着叶柄或子房柄形成卵圆形或梭形病斑,大小为(1~2)毫米×(2~4)毫米,病斑表面粗糙皲裂,木栓化粗糙更为明显,中间下凹,呈火山口状,子房柄肿大变形,影响荚果的生长发育。茎部生成的病斑有时较为分散,有时多个病斑融合成一个大病斑,病斑长度可大于1厘米,病斑形状与叶柄染病的病斑相似,发病严重可导致整个茎部病变,茎部扭曲,呈烧焦状,植株矮化,从植株上端开始枯死,严重危害植株的生长。疮痂病发生在花生开花至下针结荚期,对花生生长影响较大,会导致植株发病部位木栓化,植株矮小;疮痂病发生于荚果成熟期,会导致花生早期落叶,影响荚果质量,花生在这两个时期发生疮痂病都会导致严重减产。
花生疮痂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结合农业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进行综合防治,提升防治效果,减少经济损失。各地植保部门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并积极对花生疮痂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进行宣传,指导农户在最佳的防治时间防治,避免疮痂病大面积发生。
4.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疮痂病的品种是防治疮痂病最有效的措施,全面清除自留种,更换如冀花4号、丰花5号、鲁花11、阜花13、花育34等具有抗疮痂病能力的品种。禁止从花生疮痂病发生严重的区域调种,避免种子带有病菌,种植前做好晒种等消毒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入侵的病菌数量。根据花生品种和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播种密度。
清除病残体:病残体是病菌的主要载体,在播种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和周围的花生病残体和杂草,集中进行焚烧、深埋或沤肥处理,清除田间侵染源。使用病残体沤肥,要保证其充分腐熟。深翻土地,减少越冬的病原菌数量,降低翌年的发病程度。
合理轮作:花生最好与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水旱轮作,条件不允许的地块,花生可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进行旱地轮作,可有效降低花生疮痂病和多种花生叶斑病的发生率,还可避免土壤沙化。
覆盖地膜:花生覆膜种植有利于提升地温,避免杂草生长,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防旱保墒,促进花生健壮成长,提升花生植株抗病虫害能力,覆膜种植还可切断病原的传播,减轻病害危害程度,提升花生产量和质量。
科学的田间管理:花生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花生覆膜种植还要及时帮助幼苗破膜,避免高温灼伤幼苗。花生种植过程中,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以适量磷肥和钾肥,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提升田间光照强度和透气性,提升花生植株抗病虫害能力。花生怕涝,种植花生应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雨后应及时开沟排水,降低土地湿度。高温干旱天气应科学灌水,禁止大水漫灌和连续灌水。定期除草,提升田间透气性。
4.2 化学防治
拌种:花生播种前置于阳光下晾晒2~3天,使用种子重量5‰的多菌灵或2‰百泰杀菌剂进行拌种,或使用专用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可有效预防土传性病害和地下害虫,提升种子成活率。
合理控旺:7、8月花生生长旺盛,合理控旺可以降低田间郁闭度,避免花生倒伏,提升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在植株高35厘米左右时,喷洒烯效唑、矮壮素、缩节胺、丁酰肼等生长调节剂,间隔2周再喷洒一次,可将植株高度控制在45厘米左右。高温多雨要抢晴喷药,若喷药后6小时内下雨,则雨后应及时进行补喷。
喷洒农药:发病初期喷洒农药防治花生疮痂病,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喷洒百菌清500~600倍液、百泰1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等防治花生疮痂病,化学药剂要定期更换,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结合病情严重程度,间隔7~10天再喷施1~2次。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