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价格低廉,其茎叶还可作为多汁类饲料使用。马铃薯环腐病是马铃薯常见病害之一,可在整个生长期和贮藏期间发生,导致植株死亡和块茎腐烂,降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是马铃薯环腐棒状杆菌,为革兰阳性短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单生或偶尔成双。该菌人工培养缓慢,生长温度为4~32℃,最适生长温度为20~23℃,55℃10分钟死亡,最适pH为7~8.4,在培养基上3天以上才能形成白色、半透明、有光泽的薄菌落。该菌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马铃薯,在土壤中存活时间短,但可长期存活于病薯和病残体中。
病菌可长期存活于种薯容器上,侵染种薯,病菌可在薯块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不能从气孔和皮孔等侵入,只能从薯块的伤口入侵,接触到维管束才能导致健薯染病,主要在收获磕碰和播种切块时感染病菌。相关研究表明,切过带菌薯块的刀再切健康薯,可使24个以上健康薯感染病菌。连续阴雨天、土地排水性差、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发病较重。播种后病菌在薯块中生存、繁殖,导致芽眼腐烂不发芽,出芽后病菌沿维管束扩散,导致地上部分茎秆和叶柄发病,或是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维管束中引发环腐病。土壤温度在19~23℃时,该病害最易发生,16℃以下和31℃以上的温度会抑制病害发生。贮藏于高温条件下的种薯发病率高于低温贮藏的种薯,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程度与马铃薯的播种期、收获期有明显关系,春播马铃薯发病较重,夏播马铃薯发病较轻。
病害严重的种薯播种后难以发芽,病害较轻的种薯发芽后,病菌在维管束内破坏输导组织,阻挡水分和养分的运输,植株营养失调,生长缓慢,矮小。马铃薯环腐病通常在生长中期开始发病,发病有两种类型,分别是萎蔫型和枯斑型,但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的症状有差异,通常兼有两种类型的症状,但以一种类型为主,病菌不均匀分布于维管束中,可只有部分茎叶、匍匐茎或新生薯块发病,其他部分植株正常生长。
3.1 地上植株症状
萎蔫型:从顶端复叶开始出现症状,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叶片颜色未变,初期症状在中午明显,雨天或早晚缺水症状可恢复。病情进展后,症状向下扩展,整株叶片开始萎蔫并褪绿,但叶片不脱落,最后植株倒伏枯死。
枯斑型:在叶片基部开始发病,叶尖、叶缘呈褐色,叶脉褪绿,叶肉呈明显斑驳状,为黄绿色或灰绿色,叶尖逐渐干枯,向叶面纵卷,症状逐渐向上蔓延,最终全株枯死。
3.2 地下块茎症状
块茎染病后外观无明显异状,少部分染病块茎病情后期表皮颜色变深,切开块茎后可见维管束半圈或整圈腐烂,呈乳黄色至黑褐色,可用手挤压出乳白色菌脓,维管束周围的薯肉被病菌侵害,形成弧形或环形的坏死,使皮层与髓部分离,手捏染病块茎,可将受害部薯心挤出,无恶臭气味。贮藏后的病薯芽眼干枯变黑、表皮龟裂,播种后不发芽或发芽后死亡。
马铃薯种薯的调运未进行检疫,种薯带菌,切薯块的刀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是马铃薯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种植者对马铃薯环腐病重视度不高,不进行预防,且疾病潜伏期长,前期症状很难观察,病害发生严重时再进行治疗,防治效果不佳。
5.1 农业防治技术
选种:对于马铃薯环腐病,没有完全免疫的品种,但有许多品种有较强的抗性,应选择抗性强的品种种植,如:高原3号、郑薯4号、长薯4号、宁紫7号、同薯8号等。马铃薯环腐病的病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很久,不使用病薯种植可有效降低环腐病的发生率和发病程度。外地引种要根据检疫规程做好种薯的检疫,确认无有害生物才可进行调运。种植户最好建立无病留种田,在开花期严格选择健壮的植株做好标记,收获时单独进行采收和贮藏,使用无病种薯种植。
种薯处理:应挑选健康种薯,播种前进行晾种催芽,高温条件可促使病薯症状显现,便于淘汰,将种薯堆放于室内5~6天,不断剔除病薯、烂薯;也可使用“土沟薄膜法”催芽晒种,此方法淘汰病薯的效果好。土沟薄膜法就是在播种前1个月左右,挖1米宽、0.45米深的土沟,沟底铺10~12厘米厚的干草,码3~4层种薯,盖上塑料薄膜,维持膜内温度17~25℃,7天左右可长出火柴头大小的幼芽,白天掀开薄膜晾种,晚上盖上草帘保暖防冻,幼芽紫绿色后可切开脐部检查是否有环腐病。最好进行整薯播种,整薯表皮完整,病菌难以侵入,有效降低发病率,提升植株抗旱性,提高出苗率。选择合适大小的种薯,节省用种,提升马铃薯产量,通常选用15~40克的小种薯,种薯过大会造成浪费,种薯过小植株繁茂性差。若需将种薯切块,必须将切刀严格消毒,需准备两把切刀,可使用2%~4%的高锰酸钾溶液、5%的石炭酸溶液、6%的来苏儿或70%的乙醇进行消毒,需在消毒剂中浸泡5~10分钟;还可将切刀置于沸盐水中蒸煮5~10分钟,均可有效杀灭切刀上的病菌,减少病害发生。在切块时,先削去薯块的尾部,观察种薯是否有病,每切一个种薯更换一把刀,两把刀浸泡在消毒液中,轮换使用。播种前使用75%敌克松可湿粉剂和适量干细土拌种,也可用草木灰+百菌清+新高脂膜进行拌种,或使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倍液浸泡,降低发病率,提高种薯的发芽率。
加强田间管理:马铃薯最好与小麦、玉米等非茄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需求及时浇水和施肥,浇水避免大水漫灌,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增施磷肥和钾肥。定期除草松土,开花期后加强田间检查,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挖除病株和病薯,撒生石灰消毒。马铃薯生长后期可以喷施地果壮蒂灵等,避免植株徒长,并摘除花蕾,促进养分向地下块茎供应,增强植株抗病虫害能力。还应做好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避免地下害虫危害植株和块茎,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适期收获,收获时避免损伤块茎,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块茎在阴凉通风处摊放15~20天,消毒贮藏场所,清除有病虫害、损伤、腐烂的马铃薯,将马铃薯入库存储。贮藏期间保持温度在1~3℃,经常通风换气和检查是否有病薯,病薯及时清除。
5.2 化学防治技术
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喷洒1次1%波尔多液、5%福美双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疾病初期可使用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50%异菌脲悬浮剂、50%虎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4%络氨铜水剂等兑水喷洒治疗,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次;或使用硫酸链霉素、2%春雷霉素、72%农用硫酸链霉素、50%百菌通等药剂灌根,间隔10天灌根一次,连续使用2~3次。
作者单位:抚顺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